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ppt
《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一讲 认识省内区域 认识跨省区域,一、知识要点。1、珠江三角洲(1)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区位因素(居首位):濒临南海,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的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人文因素:全国著名的侨乡,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政策因素: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珠三角沿海经济开放区南方地区,平原为主,一年三熟。吸引外资数量多,外资主要来自港澳地区(2)外向型经济、“前店后厂”、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远离市场,人才储备不足。(3)城镇化带来的问题:难以保证居民的居住环境,占用有限的耕地资源。,2、西双版纳(
2、1)云南省(省会昆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澜沧江、成昆线。(2)热带雨林植物(海南也有):“独木成林”、望天树;“热带动物王国”:亚洲象、绿孔雀(3)热带季风气候与傣族文化生活:竹楼、孔雀舞、竹筒饭、泼水节、佛教建筑群(4)支柱产业旅游业。带动多个部门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城市建设;房地产业等),增加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问题与对策:不法商贩影响声誉严惩不法商贩;部分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加强现有景点的规划和改造,避免重复建设,实现整体协调发展等。,3、黄土高原(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塬、梁、峁。太行山、秦岭、乌鞘岭、长城之间。位于北方地区,黄河中游,第二阶梯。传统民居窑洞。,(2)生态环
3、境脆弱流水侵蚀,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地形破碎,沟谷密度大;土层疏松;夏季多暴雨;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人们开垦、采矿(煤矿等)、修路等活动。旱涝灾害是黄土高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地形破碎、气候干旱、这里的自然环境特别容易遭到破坏且破坏后很难恢复。,(3)生态建设经验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陡坡,居首位);建梯田和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缓坡、坡脚);退耕还林还草、科学放牧等合理的生产活动措施。,4、长江沿江地带(1)东起上海,西至攀枝花的“带状”区域;地势低平、平原丘陵为主;亚热带、湿润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地表水资源丰富。上游发展水电业,下游发
4、展航运、淡水养殖。(2)纽带作用:“H”格局;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东部沿海产业、技术、信息向西通道、东西部商贸纽带。辐射作用:通过南北支流、交通干道(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等),经济技术优势向南北辐射。,(3)重庆为中心上游城市群、武汉为中心中游城市群、南京为中心下游城市群、上海为中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镇最密集)。上海是全国最大港口、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最大的商业中心等。四大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其中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4)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
5、、冶金工业基地;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沪宁杭综合性工业基地(既位于沿海又位于沿江)。钢铁工业走廊:上海宝山、马鞍山、武汉、重庆、攀枝花汽车工业走廊:上海、南京、武汉、重庆(5)上游毁林开荒、陡坡垦殖,水土流失;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退田还湖、建水利工程等措施);沿岸水污染;酸雨污染(与燃烧煤等有关,华中酸雨区等)。,二、题型示例。(一)选择题1、春天的故事歌词中有:“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其中的一个圈位于()A、长江三角洲 B、西部地区 C、珠江三角洲
6、 D、环渤海地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GDP总量1998年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香港。珠江三角洲与香港地区联系紧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3题。2、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其有利因素有()全国著名的侨乡 地处我国的“南大门”,海陆交通便利 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 铁矿、石油资源丰富A、B、C、D、,3、目前,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是()港澳地区“前店”珠江三角洲“后厂”珠江三角洲“前店”港澳地区“后厂”A B C D 4、目前,许多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及国内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珠江三角洲地区()A、土地、劳动力成本上
7、升 B、人才储备充足 C、本地企业的资金、技术力量超过外资企业 D、市场潜力大,在我国西南边陲有一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去该地旅游观光的游客可以观赏到以下景观。请运用所学知识,完成57题 A.欢乐的泼水节 B.亚洲象5、该旅游胜地可能位于()A.北京 B.新疆 C.云南 D.海南6、A图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A.彝族 B.傣族 C.壮族 D.高山族7、B图亚洲象生活的气候环境为()A.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一支科学考察队在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考察时突然和外界失去联系,总指挥部通过考察队员随身携带的全球定位系统(GPS)马上对失去联系的考察
8、队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发现考察队的位置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8-9题。8、考察队的准确位置是()A 22N 101E B 22N 101WC 22S 101E D 22S 101W9、考察队在考察中,最不可能拍摄下来的场景照是()A高大挺拔的望天树 B气势磅礴的“独木成林”C美丽可爱的绿孔雀 D热闹非凡的那达慕大会,读右侧景观图,回答1012题。10、西双版纳的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寒冷 B、气候湿热 C、地势低 D、气候干旱11、该地所在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是()A.对外贸易 B.旅游业 C.博彩业 D.重工业12、关于西双版纳旅游业今后发展对策正确的是()A、加强人工景点
9、的建设,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 B、加强现有景点的规划和改造,实现整体协调发展 C、在自然保护区开辟游憩场所,更多地满足游客需求 D、利用当地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开发特色饮食项目,请根据下列材料和右图完成1315题。在陕北的米脂县境内,有个高西沟。50年代当地信天游唱道:“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流,籽苗连根丢。”60年代起,人们创造性地开始对每一座山采取生物措施:山顶植松树,沟岔栽材林;阳坡栽杨槐、椿树,荒坡种柠条,沟谷栽果树。经过几十年治理,高西沟已经变得青山绿水。当地人民切切实实感到是科学挽救了高西沟。13、材料中“肥土”最终流入什么河道中()A.黄河 B.淮河 C.长江 D.珠江1
10、4、高西沟位于哪个地形区()A.内蒙古高原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东北平原15、60年代起,当地人民科学挽救高西沟的措施是什么()A.生态建设 B.人口迁移 C.大力发展畜牧业 D.陡坡种植粮食,在我国北方大地上,有一片被深厚黄土覆盖的地区,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618题。16、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主要是由下列哪种因素造成的()A、人类耕作 B、流水侵蚀 C、风力作用 D、冰川侵蚀17、下列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A、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B、黄土层深厚C、黄土结构疏松 D、毁林开荒18、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有效措施是(
11、)A、土地全部退耕 B、退耕的土地全部种树C、扩大荒地开垦面积 D、适度放牧,19、对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A、技术先进 B、能源丰富 C、洪涝灾害频繁 D、信息不畅20、有关长江沿江地带的说法错误的是()A、中下游地区水量丰富,可以大力发展水电业B、是东部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C、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D、是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21、下列关于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平原粮食、副食品向西部输送的通道B、沿江地带的技术、人才、信息可借助南北向支流和交通干线向南北方传递、转移C、沿江地带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识 省内 区域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607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