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二章需求与供给.ppt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需求与供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第二章需求与供给.ppt(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1,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第二节 需求曲线第三节 供给曲线第四节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第五节 经济模型、静态和动态分析 第六节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2,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一、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经济人的假设,假设其本性是利己的,其行为是合乎理性的。完全信息的假设。,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3,家庭,厂商,产品市场,要素市场,三、对微观经济学的鸟瞰,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4,第二节 需求曲线(Dem
2、and curve),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5,一、需求函数,1、需求的概念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6,英国洋布能否进入中国市场?,鸦片战争后,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7,汽车能大量进入中国家庭吗?,车价与年收入之比我国 10:1国外 1.5:1,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8,2、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本身价格*(PQ P Q)消费者收入*IQ 正常品 IQ劣等品相关商品价格:*PxQy替代品 PxQy互补品替代品,如牛肉涨价,则羊肉需求量会()。互补品,如汽油涨价,汽车需求量会()。4
3、、消费者偏好5、价格预期,如预期价格将上涨,则目前需求量会();若预期价格将下降,则目前需求量会()。,增加,增加,减少,减少,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9,、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所谓需求函数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所有影响这种商品需求数量的因素的函数。由于商品本身价格是决定需求量的最基本因素,所以,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商品需求量仅仅看成商品本身价格的函数,则需求函数表示为:Qd=f(P)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需求曲线。,二、需求表和需求曲线,P,Q,0,7654321,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d,特
4、征: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11,需求量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商品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向变动的关系。当需求函数为非线性函数时,需求曲线是一条曲线,曲线上各点斜率不等;当需求函数为线性需求函数时,需求曲线为直线,线性需求函数的通常形式为:Qd=-P,需求定理,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12,第三节 供给曲线(Supply curve),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13,一、供给函数,1、供给的概念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供给必须是既有提供出售的愿望又有提供出售的能力的有效供给。,供给
5、=供给欲望+供给能力,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14,2、影响供给的因素,商品本身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 若相关商品涨价,则()相关商品的供给,()本商品的供给。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如预期价格将上涨,则()生产,使供给增加,反之,供给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15,、供给函数与供给曲线,所谓供给函数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影响该供给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是所有影响这种商品供给量的因素的函数。由于商品本身价格是决定供给量的最基本因素,所以,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商品供给量仅仅看成商品本身价格的函数,则供给函数表示为:QS=f(P)供
6、给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供给曲线。,二、供给表和供给曲线,P,Q,0,7654321,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特征: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17,供给量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商品价格和供给量之间成同向变动的关系。当供给函数为非线性函数时,供给曲线是一条曲线,曲线上各点斜率不等;当供给函数为线性函数时,供给曲线为直线,线性供给函数的通常形式为:QS=-+P,供给定理,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18,板蓝根的价格变化,2003年我国爆发“非典”,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板蓝根十分走俏,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因而供需
7、矛盾突出,刹时间,板蓝根用量大增,身价倍涨。由平时10元升为25元。全国的板蓝根生产厂家纷纷提高产量,致使板蓝根价格回落,达到15元。,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19,第四节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一、均衡价格的决定二、均衡价格的变动三、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20,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均衡(Equilibrium)在经济学中,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大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状态。均衡是经济事物中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21,经济学的均衡: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局部均衡(Partial Equilibriu
8、m)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General)是就一个经济中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强调市场之间的影响。,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22,一、均衡价格的决定,1、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供求曲线的交点称为均衡点;与之对应的价格与数量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E,Q,D,S,P,P*,0,Q*,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23,2、均衡价格的决定,当价格为P1时,供给大于需求,导致价格下降,价格下降使需求增加,供给减少,供求逐渐趋于平衡。,Q,D,S,
9、P,0,P*,Q*,当价格为P2时,供给小于需求,导致价格上升,价格上升使需求减少,供给增加,供求逐渐趋于平衡。,E,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24,市场均衡,超额供给(excess supply)超额需求(excess demand),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25,Q,P,O,S,D,E,QE,PE,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均衡点,是市场供给曲线、需求曲线的交点。,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均衡数量是供求均衡时的供求数量。,市场均衡,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26,Q,P,O,S,D,E,QE,PE,扰动所产生的影响,A,B,H,G,同样的方法,试分析H点的情况,以及价格降低的情况(图中的
10、G、B点),产品过剩,P1,QA,QH,短缺状态,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27,二、均衡价格的变动,需求量变动是指由于价格变化导致需求量变化,在图形上表现为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0,20,40,60,2000,4000,6000,8000,万台,元/台,80,A,B,、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28,需求变动是指由于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动所导致的需求数量变化,在图形上表现为需求曲线向左或向右平行移动。,0,20,40,60,2000,4000,6000,8000,万台,元/台,80,A,B,需求变动,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29,、供给量变动和供给变动,P,Q,0,654321,100
11、 200 300 400 500 600 700,供给量变动是指由于商品本身价格变化导致供给量变化,在图形上表现为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30,P,Q,0,654321,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供给变动是指由于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动所导致的供给数量变化,在图形上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左或向右平行移动。,供给变动,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31,20世纪80年代电脑价格为100万美元,但供给量极少,如今电脑降至几千美元左右,但供给量增加了几万倍。这种增加属于供给量的变动吗?在图形上怎样表现?,技术进步与电脑供给,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32,3、均衡价格的变动,
12、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的移动,主要描述了S、D二曲线交点的变动特征。,Q,P,O,S,D,E,QE,PE,供给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同样的方法,可分析需求(曲线)变动的结果。,S1,S2,E1,E2,讨论:均衡价格、数量变化与供给变动的关系?,供给减少 供给增加,P1,P2,Q1,Q2,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33,3、均衡价格的变动,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的移动,主要描述了S、D二曲线交点的变动特征。,Q,P,O,S,D,E,QE,PE,供给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D1,D2,E2,E1,讨论:均衡价格、数量变化与需求变动的关系?,需求减少 需求增加,P2,P1,Q1,Q2,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34,需求变动
13、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需求变动,均衡价格同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Q,D,S,P,0,D/,P*,Q*,E,S/,A,Q1,P1,B,P2,Q2,A/,Q2,D/,S/,B/,Q1,需求和供给同时增加,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将会怎样变动?,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35,用经济学解释板蓝根的价格变化,Q,D,S,P,0,D/,10,Q*,E,S/,A,Q1,25,B,Q2,15,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36,美声唱法歌手的门票180元。通俗唱法歌手的门票
14、已达600元以上。演唱的劳务量包括为此所用的培训时间与提供劳务所耗的活劳动。相比而言,美声唱法劳务量较大,需长期专业培训,演唱也颇费力,所包含的劳动大于通俗唱法。那么,不同唱法歌手门票差别原因何在呢?,不同歌手门票差别之谜,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37,某时期鸡蛋价格下降,对猪肉的销量和价格有何影响?为什么羊绒衫的价格高于羊毛衫?大丰收时,粮食的销量和价格有何变化?为什么春节过后火车票打折,羽绒服降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电需求增加了,彩电的价格为什么还在下降?近年来,电脑售价不断下降,但电脑生产却在扩大,(即供给量增加),是否说明供给与价格反向变动?,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38,三、最高限价
15、和最低限价,1、最高限价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数量,价格,P0,Q0,D,S,0,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39,最高限价是为了限制某些商品价格的过快上涨而对价格的限制。但由于供不应求会导致排队抢购和黑市交易,同时也不利于供给的增加。那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使价格不至于上涨更快呢?,数量,价格,P1,P0,Q0,D,S,Q1,Q2,最高限价,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40,协和医院是全国最有名的医院之一。协和医院看病价钱倒不贵,挂专家号仅需要14元。但数量有限,半夜去排队也挂不上号。请你用供求原理分析这个现象,并提出解决措施。,北京协和
16、医院专家挂号费质疑,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41,2、最低限价,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又称为保护价。,数量,价格,P0,Q0,D,S,A,0,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42,最低限价是为了扶植某些行业的发展。但由于供给大于需求,导致产品过剩和积压,生产者利益受损。那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使价格不至于很低呢?,数量,价格,P最低,P0,Q0,Q2,Q3,D,S,A,0,最低限价,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43,我国粮食保护价政策,计划经济时期粮食价格干预是通过“剪刀差”挤压(Squeeze)农业剩余。80年代后期学术界开始提出和讨论价格保护的
17、必要性。90年代初期通过的“农业法”确定了农业价格保护的法律原则。1995年以后开始正式实施粮食价格保护政策。,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44,改革开放之前,鱼价不高,但定量供应,广东人难得吃到鱼。改革开放之后,政府放开鱼价,由于供不应求,鱼价大幅度上升,老百姓还是难得吃到鱼。经过几年以后,鱼市逐渐繁荣,鱼价下降,老百姓终于吃到便宜的鱼。请你说说是谁让广东人吃到更多的鱼?,谁让广东人吃到更多的鱼?,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45,第五节 经济模型、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经济理论:在概括和抽象现实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现实经济事物所进行的系统描述。经济理论的建立舍弃一些非基本因素,研究
18、经济事物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使经济理论能够说明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相关的基本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市场价格决定问题(需求,供给,价格),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46,一、经济模型,经济模型是用来描述所研究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构架。经济模型的形式:文字语言;几何图形;数学方程。,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47,二、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内生变量指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内生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参数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参数通常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是外生变量。,第二章 需求和
19、供给,48,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1)动态模型。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顺序,时序),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2)静态模型。所有变量都属于同一个时期,没有时间先后上的差别。核心是考虑模型中的变量所属的时间。,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49,静态分析,模型:静态模型。方法: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目的: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50,动态分析,模型:动态模型(引进时间变化序列)。方法: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目的:考察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经济学 第二 需求 供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605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