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ppt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ppt(1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发展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第一节概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因素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社会保障产生?不同社会保障项目产生?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共同体,共同体、家庭内相互扶助,家庭,前工业化社会,小家庭,老人经济上扶养的外部化(养老金),支援=社会化,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社会保险),工业化社会,老人,丈夫,孩子,妻子,企业,老人经济上、生活上扶养的外部化,家庭劳动(家务活)外部化,抚养孩子外部化,社会保障制度,流动化,成熟化(高龄化)社会,社会保障制度的发
2、展阶段,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志: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政府介入的程度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为依据-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现代社会保障阶段(产生发 展成熟),对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在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见解1:应当以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时代颁布的济贫法 为起始标志。见解2:应当以德国1883年制定
3、并实施有关社会保险法律 作为产生标志。,实际上,就社会保障发展史而言,社会保障已经产生并存在了数千年。而不同的时代对社会保障有着不同的需要,因此,社会保障在不同时代亦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征。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作为依据,社会保障可划分为三大阶段,慈善事业时代,济贫制度时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时代,早期社会保障,1.社会救助制度产生(1600s-1880s),英国在1601年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保障内容:就业保障和财政补贴,兼有强迫劳动和福利救济。保障性质:恩赐性和惩戒性英国在1834年颁布新济贫法 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2.社会保险制度建立(19世纪晚期),社会保险制度的
4、建立 德国在1883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险法 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 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保险法 上述法令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 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 理论与主张:德国新历史学派 国家除政治职能外,还应有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的法律至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进程 德国面临的最危险的社会问题是劳工问题 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实行社会政策措施进行经济 与社会改革,为什么社会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第一,通过工业化的进行已经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第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工人运动高涨。工人强烈要求政府实施保护劳工的政策迫使当局考虑社会保障问题。此外,工人自发组织各种互助储备基金
5、会等。第三,新历史学派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理论观点从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境内盛行鼓吹劳资合作和实行社会政策的学派,即新历史学派。,第四,“铁血宰相”俾斯麦依据当时国家内外政治环境状况,认为需要内部局面、稳定工人人心,以求对外扩张。俾斯麦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希望通过社会保险立法拉拢工人队伍,借此赢得工人阶级对国家政权的支持,阻止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德国的实例说明了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并非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状态。,德国新历史学派理论与主张:,19世纪40年代形成旧历史学派到19世纪70年代演变为新历史学派。国家除政治职能外,还应有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的法律
6、至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进程 德国面临的最危险的社会问题是劳工问题 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实行社会政策措施进行经济与社会改革,新历史学派是第一个系统阐述社会保障思想的经济学流派,新历史学派又被成为“讲坛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有施穆勒(Gustav Schmller)、布伦坦诺(Lujo Brentano)等人。主要观点:一是认为劳资冲突不是经济利益上的对立,而是感情、教养和思想上存在差距而引起的对立。因此,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不需要通过社会革命来解决,而只要对工人进行教育,改变其心理和伦理道德的观点,便可以解决。二是主张国家至上,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职责。,新历史学派主张:
7、国家应通过立法,实行包括社会保险、孤寡救济、劳资合作以及工厂监督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措施,自上而下地实行经济和社会改革。,政治领袖俾斯麦的支持:,俾斯麦认为:“只有现在进行统治的国家政权采取措施方能制止社会主义运动的混乱局面,办法是由政府去实现社会主义的要求中看来合理的并和国家及社会制度相一致的东西”,他表示“愿意支持任何目的在于积极地改善工人处境的努力”。“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第五,商业保险发展为社会保险提供技术支持,商业保险最早出现于15世纪的海上保险。17世纪英国出现了人寿保险,之后意外伤害险、健康保险等。-商
8、业人身保险17世纪英国天文学家爱德华.哈雷发明生命表1756年英国教授詹姆斯.多德森提出“自然保险费”法。之后“均衡保险费”法,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制度化保障,完成了由济贫时代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到稳定性、经常性的转变-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国家资助,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 共同分担机制-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免去了济 贫制度下的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质的飞跃:即零星的救灾济贫措施发展成为国家固定的社会政策,施舍式的社会救助发展成为公民的一种法定权利,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
9、忧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保障过程是规范化、强制性,3.社会保障形成制度(20世纪30年代),标志: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 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颁布为标志 美国社会保障法特点(1)由联邦政府举办全国统一性的老年保险;(2)由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共同办理失业保险;(3)由联邦政府资助和州政府举办老年人、儿童福利及公共卫生措施。,4.社会保障充分发展(20世纪中叶),标志:以英国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建成为起点1942年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提出建立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险和协调服务”,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ervices)方案主张养老、疾病、失业、残
10、疾、生育、寡妇、死亡等七项社会保障,以缓和社会矛盾。又称“贝弗里奇计划”(Beveridge Plan)“贝弗里奇报告”的主要特点社会保险制度应以统一的标准发放津贴或救济;参加保险者不分贫富,按统一标准缴纳保险费;发放的救济或津贴应是以维持正常生活;因无收入而不能参加保险的人,国家应制定公共援助法。,福利国家的兴起,极大地刺激了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英国首相艾德里(G.R.Attlee)大肆宣扬福利国家“铲除了贫困的真正根源,在我们历史上提供了一种最低生活标准,没有一个人会在这种标准以下生活”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把福利制度描述为“通过福利形式把购买力转移给或贫困者或相关的人,又不会让他们提
11、供劳务作为补偿”,社会保障主要模式,制度安排角度-福利国家模式-保险型保障模式-自助储蓄型保障模式,制度差异与模式混合复杂的影响因素和国情的差异纯而又纯的单一模式并不存在,大多是以一种模式为主与多种模式混合在一起,-国家保险型保障模式,5.改革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以英国保守党政府1979年率先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为标志改革背景、原因:经济“滞胀”?“福利病”?人口老龄化?,改革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改革的背景(1)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居高不下(2)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加剧(3)家庭结构的裂变、人口老龄化(4)财政支付压力大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对经济社会的副作用:(1)社会福利扩展过快
12、,巨额开支使国家不堪重负,成为财政负担;(2)高福利导致高税收影响了资本投资者积极性和高收入者的储蓄意愿;(3)高福利费,劳动成本扩大,使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4)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促使物价上涨,影响国民生活;(5)高福利保障带来“养懒汉”现象。,改革目的(1)更适应社会需求(2)更合理的资金收支平衡关系(3)进一步扩大个人选择的余地 改革方法:开源;节流,二、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程的因素,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道德伦理因素政治因素,为什么社会保障度有多样化特点?不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原因?,思考:,生产社会化、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规律,
13、1.立法先行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3.协调发展 4.多样化发展 社会保障模式多元化 社会保障项目和保障水平乃至管理方式等多元化 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完全积累型、混合型,第二节 不同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福利国家模式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国家保险型保障模式,一、社会保险型模式,(一)起源 社会保险型模式是最早出现的现代社会保障模式,亦被称为“传统型”社会保障模式,或是自保公助型模式。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引进,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在内的现代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理论基础:1880s德国的新历史学派和德国“社会政策协会”实行“社
14、会政策”的主张;1930s1940s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等关于国家干预主义的主张。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以国家立法为基础,雇主与个人缴费投保为主、义务与权利有机结合。,经济基础 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企业和个人都有了一定经济承受力。目标 以劳动者为核心,通过提供一系列的基本生活保障,使社会成员在疾病、失业、年老、伤残以及由于婚姻关系、生育或死亡而需要特别援助的情况下得到经济补偿和保障。,(二)特点,1.以劳动者为核心 面向劳动者且主要是工薪劳动者。2.责任分担 强调雇主与劳动者个人分担社会保险缴费责任。国家财政给予适当支持。3.权
15、利与义务有机结合 劳动者享有的待遇水平与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多少和个人收入情况相联系。不参加保险或不缴费者不能享受待遇。,4.互助共济 5.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以现收现付为主6.实现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协调,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pay as you go):指根据当期的基金支出需要进行基金筹集,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以支定收,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与支出在年度内大体保持平衡的一种财务机制。运行的基本原理:在长期稳定的人口结构条件下,加入到体系中的现役劳动者负担由于年老、伤残、疾病、失业等原因退出生产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费用,而现役劳动者在发生上述风险损失后的收入保障,则由未来劳动者提供。,基金制
16、(pension funded):指在对有关的人群健康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之后,确定一个可以保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收支平衡的总平均收费率,并进行先期积累的一种筹资方式。,(三)评价,优点:权利与义务密切联系,强化自我保障意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效率原测;保险基金在成员间统筹使用,符合大数法则原理,体现了保险互助互济的宗旨。,不足:采取现收现付方式筹集基金,费率受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就业比例影响大,在人口老化、就业比例下降时,费率会过高而难以承受。,(四)社会保险型模式的代表,德国美国日本,日本,20世纪2050年代,日本逐步建立起以健康保险、雇员年金保险和国民年金制度为核心的
17、社会保障体系。二战后的一定时期,日本强调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当时理论支撑是国家应把财力更多地投向经济生产部门(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社会保障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国家只保障人们的最低生活水平;强调企业发挥内部互助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内容:面向一般国民的环境政策、公共卫生政策、儿童补贴;属于社会福利的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生活保护和老人福利;面向一般高龄者的老人保健,以及属于社会保险范畴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虽效仿西方模式,但有亚洲特色,即重视个人和家庭的保障作用,强调劳资关系的和谐等,企业福利计划很发达。管理上,奉行行政与业务分开、管钱与管事分开的原则。集散结合管理模式,二、“福利国家”型社
18、会保障模式,(一)起源与内涵 这种模式以英国、瑞典为典型代表。1941年,英国政府委托贝弗里奇负责制定战后实行社会保障的计划。这个计划于1942年底以社会保险及有关福利问题的报告为题发表,提出在战胜德国法西斯后,英国将建立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福利国家”:按照工党1945年竞选宣言中表述,使公民普遍地享受福利,使国家负担起保障公民福利的责任。,贝弗里奇报告内容:,三类社会保障计划:社会保险-满足居民基本需要;社会救济-满足居民特殊情况下的需要;自愿保险-满足那些收入较多的居民较高的需要。六条原则:基本生活资料补贴标准一致原则;保险费标准一致原则;补助必须充分原则;全面和普遍性的
19、原则;管理责任统一的一种;区别对待原则。,理论基础:福利经济学 庇古的理论主张-累进税、收入均等化以增进社会福利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主张国家出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缓解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附:福利经济学,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主要代表之一,马歇尔的继承人。财富与福利(1912)、福利经济学(1920)、产业波动(1926)、失业论(193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1938)、就业与均衡(1941)等。,附: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是指个人获得的某种效用与满足,它们来自对财物、知识情感、欲望的占有和满足。
20、而所有社会成员的这些满足或效用的总和构成社会福利。国民收入总量的增大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是检验社会福利的两个标准。庇古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同单位货币的增加量,给富人所带来的效用增加量要小于给穷人所带来的效用增加量。如果把收入从相对富裕的人转移到相对较贫困人的手中,从整体来说,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的满足,会增加一国的经济福利。,庇古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庇古主张政府干预再分配或第二次分配,以增加社会福利。具体:一是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使劳动者的患病、残疾、失业和养老能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二是向收入高的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向低收入劳动者增加失业补助和社
21、会救济,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从而增加普遍的福利效果;三是普遍养老金制度,或按最低收入,进行普遍补贴的制度,通过有效的收入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公平。,(二)基本特征,1.累进税制和高税收。2.以公民权利为核心,普遍覆盖与全民共享。“普遍性”和“全民性”是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3.以国家为直接责任主体,保障全面4.法制健全5.以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和消灭贫困等为目标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促使人人有就业机会,通过消灭各种导致失业的因素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三)福利国家模式的代表,英国福利国家模式起源国瑞典福利国家橱窗加拿大,(四)评价,优点:体现了公平、人本、互助、人道主义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社
22、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普遍性、全面性、法律规范性等原则,对于福利国家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足:福利待遇过于优厚,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导致社保制度收不抵支;国家包的过多、标准过高,用于生产的财力减少,社会成本增加、产品国际竞争力相对降低;部分人产生过分依赖社会和国家的思想即“养懒汉”、“失业陷阱”;对应付人口老龄化考虑不周。20世纪80年代起,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但福利国家模式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三、“储蓄保险”型(或强制储蓄型)模式,(一)起源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新加坡。以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及后来的变种智利养老金私营化模式等为代表。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的内涵
23、: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所有雇主、雇员依法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公积金局缴纳公积金,由中央公积金局加上每月应付的利息,一并记入每个公积金会员的账户,专户储存。会员所享受的待遇,只在其账户的公积金额以内支付。,(二)特点:,1.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与其他社会保障模式所追求的目标即互助共济相背。2.建立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制。该制度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它是劳动者自己一生中收入与负担的纵向平衡。3.积累基金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避免个人账户累积基金遭遇贬值的风险。4.保障内容主要是养老保障 5.政府不直接承担缴费责任,主要是扮演监督角色,且个人账户积累基金的投资运营是监督重点。,(三)强制储蓄
24、型模式的代表新加坡智利香港,从公积金到强积金:完全积累型模式的差异,完全积累型模式是相对于现收现付型模式而言的一种养老保险财务机制,它通常以个人账户的面孔出现。新加坡、智利、中国的香港地区先后推行。,三个国家和地区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共同特点,在制度上均是强调个人负责,体现效率了个人账户形式,实行完全积累型财务机制资本市场紧密结合缺乏共济性,三者差异:,筹资:新加坡是雇主与劳动者个人按照等额原则共同分担缴费责任,智利是完全由劳动者自己承担缴费责任,中国香港地区借鉴了新加坡的做法。资金管理:新加坡建立中央公积金管理局并由其负责管理公积金,智利与中国香港则均是由私营机构管理养老金。基金投资:新
25、加坡采取公营方式,由中央公积金局,政府主导统一集中投向房屋建设等公共领域,为改善国民的居住条件做出了贡献;智利与香港地区由私营机构实行分散投资,完全参与资本市场的竞争。,特殊待遇给付:新加坡的公积金除用于养老外,还可以用于改善受保者的居住条件和医疗方面,而智利与香港地区均只能用于养老。政府角色定位:新加坡选择公营方式,确保相应的投资收益率,政府扮演着公积金制度的担保人角色,而智利和香港地区,政府扮演的主要是监督者角色。,制度建立基础: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完全是新建的,没有历史负担;智利是对原有的公共养老金的革命,需要政府承担转制成本并采取认购债券的方式来消化。香港地区,建立强积金制度前就有部分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保障制度 产生 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95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