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波器原理和应用.ppt
《示波器原理和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示波器原理和应用.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示波器的原理及应用,2005.6,示波器结构培训内容相对比较多,也比较难一点.这些都是让大家对示波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下一次培训会针对现场的仪器进行操作演示,那时候你会觉的其实它也很简单的,主要内容简介,一、示波器概述 1.示波器的概念 2.示波器的分类 3.示波器的组成 4.示波管(CRT)二、示波器电路分析 1.示波器的组成电路 2.垂直通道(Y)3.水平通道(X)4.标准信号发生器 5.多波形显示三、示波器的应用 1.通用示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2.示波器使用注意事项 3.示波器的基本测试方法,全称“电子示波器”,是一种能够显示电信号瞬时值和信号波形(图像)的电子测量仪器。利用示波器我们能
2、够观察到信号波形的全貌以及信号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能方便地测出信号的幅度、频率、周期、相位、脉宽等参数。利用X-Y功能可以 测量两个输入信号的时间和相位关系尽管示波器的测量是基于电压值进行的但它不同于电压表 区别:1、电压表只能对一个信号进行测量;而示波器能同时测量两个 或者多个信号。2、电压表不能给出有关信号形状的信息;而示波器则能以图形 的方式显示信号随时间变化的历史情况,一、示波器概念,示波器概述,二、示波器的分类,1、按技术原理可分为:,2、按带宽(BW)bandwidth 可分为:,三、示波器组成,其组成:,1、Y通道:,2、X通道:,3、显示屏:,给示波器各电路提供各档稳定的直流电压
3、。,4、电源:,四、示波管,组成:,作用:将被测信号电压变成发光的图像,显示在荧光屏上。,CRT构造图,1、电子枪,灯丝F:加热阴极阴极K:发射电子第一栅极G1:调节示波器的亮度(intensity)作为Z轴。第二栅极G2:减小亮度调节和聚焦调节的影响。第一阳极A1:第二阳极A2:A1和A2构成电子透镜,起聚焦作用(focus)第三阳极A3:使电子束有较大的能量轰击荧光屏。,2、偏转系统,静电偏转与电子束偏转规律,偏转方式:,y=(sL)/(2bUa)Uy,当示波器设计好后,L、b、s均固定,Ua不变 所以 y=hy Uy hy称为示波器的偏转因数,单位cm/VDy=1/hy,称为示波器的偏转
4、灵敏度,单位V/cmDy越小,示波器越灵敏。,磁偏转(了解),3、荧光屏,当电子轰击时,能将动能转化为光能,形成亮点。余辉时间:从电子束移去到光点亮度下降为原始值的10所延 续的时间。,频率越高,应选用余辉时间短的荧光物质避免光束长期停留在一点。,五、显示原理,1、光点显示原理,2、扫描与信号的同步,示波器上能够显示稳定信号波形的条件:Tn=n*Ts,当Tn Ts 时,感觉波形从右向左移动当Tn Ts 时,感觉波形从左向右移动,Uy,3、扫描-时间基线,时间基线:荧光屏上代表时间的水平亮线锯齿波电压:能使亮点沿水平轴作匀速运动。触发扫描:只有当触发信号加入时,水平扫描电路才有输出连续扫描:a、
5、接通电源后,即能输出具有一定幅度和周期的 连续扫描信号 b、适合与观察稳定的随时间连续变化的波形,光栅显示原理(了解)平板显示原理(了解),4、X-Y图示仪,一、组成电路:,示波器电路分析,五部分:垂直通道、水平通道、示波管、电源、标准信号发生器,二:垂直通道,1、对Y通道的要求:a、高增益 b、足够高的而不失真的输出 c、输入阻抗高,2、探头 作用:便于直接在被测源上探测信号和提高示波器的输入阻抗,从而展宽示波器的实际使用频带。,按电路原理分为:,按功能分为:,分压式无源探头电路,带有阻抗匹配网络的分压式无源探头电路,探头,探头,匹配网络,3、衰减器 作用:用来衰减输入信号,以保证显示在屏上
6、的信号不致因过 大而失真。,4、延迟线 作用:保证能够在屏幕上扫描出脉冲的全过程。,5、Y放大器“倍率”:*1,*5,改变分压比的开关即为示波器灵敏度粗调开关,三:水平通道,触发电路,扫描电路,放大电路,1、触发电路 作用:产生周期与被测信号有关的触发脉冲,触发源:内、外、电源三种触发方式触发耦合方式:a、DC耦合方式 b、AC耦合方式 c、低频抑制 d、HF高频耦合,功能控制:,触发极性选择:上升沿(正极性)、下降沿(负极性)触发电平调节:正电平、负电平,2、扫描电路 作用:产生扫描锯齿信号,也可以做到扫描信号与被测信号同步,闸门电路:产生门控信号。a、连续扫描 b、触发扫描扫描电压发生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示波器 原理 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95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