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复习第4章第1-2节.ppt
《生物必修三复习第4章第1-2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三复习第4章第1-2节.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1节 种群的特征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基础梳理,基础梳理,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_特征。调查方法:样方法(_法和_法)和标志重捕法。,同种,数量,五点取样,等距取样,(2)出生率、死亡率概念a.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_的重要因素。(3)迁入率、迁出率概念: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2、,种群密度,(4)年龄组成概念: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类型:_、稳定型和_。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_。(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3种群的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变化趋势,增长型,衰退型,归纳整合,一、种群概念及其特点1.种群概念的理解(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同种”:指同一物种,即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全部”:指一个群体,包括该物种的幼体和成体等。(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3)两个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是
3、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4)两个方面内涵: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一系列特征。外延:有复杂的种内关系。2.种群的特点:一个种群不是简单个体的累加,而是具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相互关系可图示如下:,二、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1.在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1.在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
4、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差值为正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减少。(2)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人为因素:如人工养殖,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如下:(1)年龄组成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大;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基本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2)性别比例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跟踪训练,1(2009 年广东卷)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5、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B项为种群密度,不属于空间特征。答案:B,2.(2008 年广东卷)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从种群特征分析,水华属于()A不规则波动B不均匀分布C短期内暴长 D季节性消长,解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某些藻类等短时间内大量繁殖,这一现象若出现在海洋则为赤潮,若出现在淡水湖泊则为水华。从种群特征分析,水华属于种群数量的短期内暴长。答案:C,基础梳理,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
6、模型的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2.“J”型曲线(1)条件:理想环境;(2)公式:。3.“S”型曲线(1)条件:有限环境;(2)定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出合理的假设,提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Nt=N0t,(3)K值:又称,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4.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方法提示: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两个概念样方:样方也叫做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
7、随机取样:在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取样。,最大数量,环境容纳量,(2)常用的取样方法点状取样法。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等距取样法。当调查对象的总体分布为长条形时,可采用等距取样法。(3)适用范围: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另外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4)计算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2.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在标志重捕法中,为保证标志个体与非标志个体在重捕时的概率相等,标
8、志技术及其操作应注意:(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不影响动物的身体正常,不会对动物的寿命和行为产生影响。(3)标志不能过分醒目。因为过分醒目的个体,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变被捕食的概率,最终有可能改变样本中标志个体的比例而导致结果失准。(4)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会消失。(5)根据重捕样本中标志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可计算出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的标志个体数。,归纳整合,一、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及分析1.类型(1)指数式增长“J”型曲线(2)逻辑斯蒂增长“S”型曲线,二、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
9、“S”型曲线的探讨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反映的是种群数量在一个有限环境中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的曲线,如下图。,1.关于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探讨:由图中可看出,种群数量在不同时期或期间的数量有多少之别,种群增长率也有快慢之分。2.关于制约因素的探讨在02期间,食物、生存空间充裕,种内斗争、天敌等因素的制约强度小。在14期间,环境中各制约因素的作用强度逐渐增大,在4时期及以后达到最大。3.关于“S”型曲线与“J”型曲线,波动曲线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在图中,03期间,近似于“J”型曲线,可以说“S”型曲线包含了“J”型曲线,但这一段不等于“J”型曲线。(在“J”型曲线中瞬时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在“S
10、”型曲线中该值是不断变化的),4.“S”型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根据“S”型曲线的特点,由于在1/2K时增长率最大,因此,为了持续获得较多的生物资源,一方面应设法增大环境容纳量K,如加强生物生存环境的管理,另一方面,捕捞、采伐应该在种群数量达到1/2K以上时进行,而且剩余种群数量应保持在1/2K左右。若要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一方面应设法使其环境容纳量K变小,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天敌等措施,将种群数量尽量控制在较低水平。,三、“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跟踪训练,1(2009 年山东卷)右下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
11、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解析:本题通过曲线图的形式反映了种群密度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具备能够从图示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依据曲线b,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故B正确。曲线a代表的大型动物,由图可知,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所以A、C正确。D项中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个体间竞争越剧烈,故此d点不是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的点。答案:D,2.(2008 年江苏卷)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A B
12、 C 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马尾松的年增长量为4000 m3,而年采收量为1000 m3,年采收量小于增长量;鲫鱼的年增长量为3500kg,而年采收量为3600kg,年采收量与增长量持平;甘草的年增长量为200kg,而年采收量为300kg,年采收量远大于年增长量;沙蚕的年增长量为3000kg,而年采收量为500kg,年采收量小于增长量。答案:C,热点聚焦,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种群增长量最大C种群数量最大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解析:本题考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必修 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91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