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班通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班通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考.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班班通”与教学整合的思考,教研室 许建平,21世纪是信息和网络的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对学校校园、对教与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它将会引发教育教学领域内的革命性变革,引发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学科课程方面的深刻变革。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要努力推进信
2、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陈至立(原教育部部长),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大整合论,大整合论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华南师大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
3、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小整合论,“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持“大整合
4、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我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什么是“班班通”?,所谓“班班通”即为普通课堂创设计算机互联网络教学环境。每间教室配备计算机、电子交互白板,接入互联网。具有教与学、双向通信交互和管理监控功能;具有丰富的、不断革新的、便于查询应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它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各类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是一线教师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实现混合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突破。,二、
5、多媒体辅助教学与“班班通”与课程整合的异同,1、“班班通”与教学整合的内涵“班班通”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班班通”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与教学整合,它考虑的是教学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策略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2、“班班通”的作用 在“班班通”与课程整合中,“班班通”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根据台湾学者的观点,
6、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可分为五个等级,从等级0到等级4:无(等级0):教学中没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未扮演任何角色。分离(等级1):信息技术被用来教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没有连结,或连接性很低。补充(等级2):师生偶尔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被视为补充的角色。支持(等级3):在大部分学习活动中需要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支持的角色。整合(等级4):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被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或一种程序。,1)班班通教学,可以随时利用互联网进行知识更新和随时在教学中增补学术
7、前沿的内容。班班通教材的增删修改、吐故纳新,教师可以自行完成,甚至学生也可以参与。而多媒体课件常依赖于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更新周期相对较长,有些还是固化,不易更新。这样班班通教学就容易使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主动教育的主导意识进一步增强,教学中许多僵化、陈旧的东西也会受到冲击和更新。,2).交互性是“班班通”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交互性也是“班班通”技术的核心,它使“班班通”技术相比其它特性的优势更突出,功能更强大。一个“班班通”教材的应用价值,是否能被其它媒体所替代,是否是高层次高水平、真正意义上的“班班通”教材,也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功能。智能化教材是前所未有、面
8、向未来的新型教材,也是“班班通”发展的方向。,3).运用发挥“班班通”人机交互性强的特性,对于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它的优越性实用性体现在实验课、操作技能训练、巩固与延伸等许多方面,在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便于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在实验技能课教学实践中,一些微观、抽象、机理复杂,难以重复,实验难度高,成本大,个例罕见,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训练和无法示教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运用“班班通”来进行全新的教学。,3、整合的范畴“班班通”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班班通”与课程整合是在计
9、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班班通”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班班通”与教学整合。“班班通”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目标整合学习目标(认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信息素养(在信息社会中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应用,创新以及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的能力。)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术(技术层面)。,学会学习,提高素养,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提高实践活动能力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善于搜集信息、充分利用资源、能够提出问题,积极协 商讨论,综合处理信息、知识归纳重组。培养学生
10、创新的能力创新意识(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 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创新思维习惯(敏锐观察、勇于求异、丰富联想)创新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展示重构知识,形成成果)创新品格,2)、内容整合,课本教材电子出版物网上资源,3)、手段整合,传统教学工具的应用影视媒体的应用多媒体资源的应用网络环境和网上资源的应用,4、整合目的“班班通”与教学整合的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没有“班班通”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在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但“班班通”与教学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
11、。“班班通”与教学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用“班班通”教学的目的和归属就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5、实施的要求“班班通”与教学整合的实施需要将现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班班通”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班班通”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有一定的难度。计算机辅助教学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小。,“班班通”与教学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
12、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班班通”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班班通”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生学习的目的。,“班班通”与教学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教学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案例),“班班通”与教学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付出艰辛的努力
13、。我们强调“班班通”与教学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曾说:“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适当的,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比如,最简单常见的Word文档和Powerpoint(PP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有效整合的方法必须在对整合的内涵有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我们对整合
14、内涵与本质的认识尽管源于西方的观点(即从营造新型教学环境的角度来理解整合),但我们又结合中国的国情和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补充。完全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自己的有效整合乃至深层次整合的独特途径与方法。,6.实施的原则,由于教无定法,谁也不可能提出一套适合所有学科的包医百病的整合方法。但是不同学科要实现与“班班通”的整合都需要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因而需要遵循共同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只要掌握了这种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各学科的老师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应的学科创造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的整合模式与整合方法来。不管什么模式,什么方法都需要遵循以下面五点原则。,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
15、(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班班通”与课程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整合的过程就是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要改革,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这里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建构主义理论,并非因为建构主义十全十美,而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意义建构获取知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是极大的冲击;除此以外,还因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可以为
16、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在前面分析“班班通”与教学整合定义与内涵的过程中,曾经指出: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既然如此,“班班通”与教学的整合当然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否则将会迷失方向,把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变成纯粹技术手段的运用与操作。如果进行这样的整合,那是没有多大意义了。,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实质来整合,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密切关注课堂教
17、学系统中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作用与地位。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主动建构者,内容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媒体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工具。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可自行评估自己的整合,看能否使这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结构相比较发生某种改变没有?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改变了?哪些还没有变化?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整合。事实上,这也正是衡量整合效果与整合层次深浅的主要依据。,要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来进行“班班通”与教学的整合,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
18、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基于目前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根深蒂固的教学思想,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这种理论正好能支持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的是,对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是“班班通”),都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正好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19、,重视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也就无从说起。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国外也有不少免费教学软件),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但拿来以后只能用于教学,而不能用于谋取商业利益)。只有在确实找不到理想的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
20、己去进行开发。(,建构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教学模式一般是指教学的组织形式。属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范畴,但又不等同于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一般是指教学上采用的单一的方法或策略,而教学模式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的稳定组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效果或目标(例如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当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联合运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或目标时,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并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去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
21、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模式。,整合的实质是通过“建模”或营造新型教学环境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我们认为,深刻理解“班班通”与课程整合的这一实质,不仅是形成深层次整合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的必要前提;也是帮助我们认识“班班通”与课程整合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的关键所在。只有深刻理解这一实质,才有可能充分认识“班班通”与课程整合对当前教育深化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三、“班班通”与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和方法,1、构建支持信息化学习的环境学校学习支持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演示型教学系统 电子阅览室 多媒体工作室“
22、班班通”教室(计算机+电子白板+因特网)课堂学习环境 课外学习环境 地区性学习支持系统(地区教育信息系统)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班与班,校与校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化学习活动支持环境,资源的共享支持环境,为学习者提供搜索、下载,运行、重组的支撑工具。学习者有效自主学习支持环境,为学习者展现可以个性化选择的学习界面和书签、笔记功能。(主题或专题学习资料库,单元学习资料库等)协商讨论学习支持环境,为学习者提供进行协商讨论手段。(人机交互)知识学习的重构支持环境,为学习者提供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自我评价支持环境,为教师提供形成练习题生成工具和自我评测数据分析工具。(题库,统计系统),
23、2、充分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信息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多媒体学习材料。特点:多样性多媒体集成/超文本结构/友好交互界面/虚拟仿真共享性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全球共享并随意获取扩展性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扩展,常用信息化学习资源,数字音像教材(CD/VCD/DVD)多媒体教学软件(CD-ROM)网上资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 专题学习资源 专题学习网站 资源网站 门户网站,专题学习资源 把相关的课程相关的内容以专题的方式进行整合,按照资源标准,进行分类整理,以网页或资源库的方式存储和提供共享。专题学习网站 是一个网站,具有上传、下载、通讯功能;以专
24、题形式组织知识内容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工具,是一个学习平台。,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利用方式,三种方式:(1)把共享资源作为对象,把共享资源直接作为 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观察、评议、分析、讨论。(2)把共享资源作为素材,经过选择,把它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3)把共享资源作为元素,组织学生以专题成果形式进行创作,通过创作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形成新的学习资源;,3、掌握信息化学习方式,资源利用的学习,即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情境 探究学习;自主发现的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
25、;实践创造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4“班班通”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式,基于课堂讲授型的“情境创设问题探究”方式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基于主题网页(WebQuest)的主题探究学习方式基于专题研究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方式,1)、基于课堂讲授型的“情境探究”方式,展示资源库中的一项资源创设情境,针对课程内容和展示的资源提出问题,利用资源库提供的 资料探究问题,归纳总结 解决问题,信息技术应用,情境探究教学,情境资源展示,问题呈现工具,资源操作展示,信息加工工具,自我评测工具,个案情境,提出问提,分析研究,意义建构,自我评价,目标,课程教学过程,2).WebQ
26、uest网页模块,利用webquest(寻找互联网)进行学习,问题(导言),任务,活动(过程),学习成果(作品),学习评价(量表),学习总结,学习指导,资源/工具,WebQuest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会根据任务驱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会搜索资源和利用资源;培养学生学会根据任务完成作品;培养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总结。,3、基于专题研究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方式,专题学习网站,结构化知识展示,专题性资源,网上学习工具,网上自我评价,把专题学习内容相关以文本/ppt文件/网页、/WebQuest等方式结构化处理并展示,专题学习素材/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学习工具(字典、辞典、仿真实验
27、等),答疑和指导/远程讨论区域/协商、集成、创作工具/,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总结性考查/自查量表,四、以“班班通”教学设计促进教改创新,班班通的教学应用,重要的是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就不会合理应用教材,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能力而无法施展。好的教材,通过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它的应用价值升值。“班班通”教学的教学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把“班班通”与其它多种媒体同样看待,研究“班班通”与其它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因为“班班通”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它只是综合了其它媒体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设计、搭配,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综合应用班班
28、通和其它媒体,共同发挥出综合效益。,2).选择适合发挥“班班通”特性的教学内容,制作“班班通”教材,如天文、地理内容,微观、宏观的教学内容,生理卫生的教学内容,实验技能训练课内容,使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设计“班班通”教材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科学讨论课,如“时间在流逝”“一天的食物”等等),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实验操作过程的提示),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媒体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4).“班班通”的各种特性的发挥,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定优劣,不能
29、认为“班班通”教材做的越复杂,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好,其简单和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要尽量以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班班通”教材。,4、使用“班班通”教学,几点误区,1)过多追求课件的“多媒体”,削弱课堂教学效果。一些课件,一开始就是一段噪人的音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答对了,出现鼓掌声或者“你真棒”的赞扬声;答错了,来个“再想想”或者一个怪声音,这就把多媒体功能在辅助教学中用偏了。多媒体课件确实能够把声音、图象、文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教材,使内容单调、枯燥,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各自独立形式存在的传统教材所无法比拟,但是作为辅助学科教学的软件
30、,尤其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如果过多地追求“多媒体”,特别是莫名其妙地来一段音乐,就会适得其反,这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学生的思考,干扰了课堂教学,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2)过多追求课件的“外在美”,忽视课件的“内在美”。一些课件开发者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却不知他的课件辅助教学“辅”在何处。一些课件所用色彩比较亮丽、鲜艳,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班班通”课件开发不仅是艺术,更重要的是科学,这是每一个课件开发者都需要注意的。我们提倡课件应该有友好的界面,操作简单、方便,应该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放在第一位
31、,追求软件的内在作用,而不是外在的所谓“美”。,3)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忽视了探究过程的经历。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精心设计上。信息技术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用“建构主义”的思想来进行教学设计,可以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设更为逼真的“情景”,可以改善认知环境,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4)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形象思维教学,忽视抽象思维教学。“班班通”辅助教学的特点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但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又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切都形象化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就可能下降,“班班通”技术在教学中的生命力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既训练使用右脑,又注重开发左脑,一定要注意如何恰到好处地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总之,要针对“班班通”教学中遇到的多种多样的问题,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要开阔思路,启发思维,强化多媒体意识,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谢谢老师们!,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90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