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第二章辐射.ppt
《气象学-第二章辐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学-第二章辐射.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辐 射(Radiant energy or Solar radiation),本章主要内容,辐射的基本知识日地关系和季节的形成太阳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和地面净辐射太阳辐射与植物生长,第一节 辐射的基本知识(Basic knowledge of radiation),一、辐射的概念(concept of radiation)1.定义: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的过程。辐射能:物体以辐射的方式放射或输送的能量。辐射有两个基本属性:辐射的波动性:=c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相等即相当于光速.,光速c=3.0 x 108 m s-1,c=l,波长,频率,波长和频率的关
2、系,图2.1,电磁辐射波谱:,图2.2,电磁波谱:把电磁波按波长大小顺序排列,称为电磁波谱。,辐射的粒子性,辐射的粒子学说认为,电磁辐射由许多具有一定质量、能量和动量的微粒子组成,这些微粒称为粒子(量子)。粒子(量子)的概念:微观世界的某些物理量不能连续变化而只能以某一最小单位的整数倍发生变化,这些最小单位就称为该量的粒子(量子)。如电子。这些粒子或量子每一个所具有的能量为:eh,或 e=h C/h 6.62610-34Js,h为普朗克常数。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常利用辐射的粒子性。,2.表征辐射的物理量,(1)辐射通量: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任一表面的辐射能。单位:Js1或W(2)辐射通量密度 定
3、义: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1m-2或Wm-2。,辐照度,辐出度,(3)光通量、光通量密度、照度,光通量定义:单位时间通过某一表面的可见光能量。单位:流明(lm)光通量密度定义: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流明/米2(lmm-2)光照度(照度)定义: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光通量。单位:lx,勒克斯,1 lx=1 lmm-2,定义:吸收率 a=Qa/Q 反射率 r=Qr/Q 透射率 t=Qt/Q则有:a+r+t=1,1.吸收率、反射率和透射率 假设有一束能量为Q的入射光,照射到某一物体表面,其中被物体吸收的能量为Qa,反射的能量为Qr,透射过物体的能量为Qt,则:Q=Qa+Qr+Qt。,二、物体
4、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2.关于a、r、t的几点讨论a、r、t是01之间的无量纲量。若辐射不能透过物体,t0,则ar1,吸收率越大,反射率越小,反之亦然。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具有选择性。吸收率等于1的物体为黑体。吸收率为小于1的常数,且不随波长变化的物体叫灰体。,三、辐射的基本定律,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一波长的辐射能力(e,T)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a,T)的比值是一常数,即:,ET是黑体的辐射能力,它是波长和温度的函数,与物体的性质无关。,1、基尔霍夫定律,推论:,放射能力较强的物体,吸收能力也较强;反之,放射能力弱者,吸收能力也弱,黑体的吸收能最强,所以它也是最强的放射
5、物体。,同一物体,如果在温度T时它可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那么,在同一温度下它也可吸收该波长的辐射。,3.维恩位移定律定律:黑体放射能力的最大值对应的波长(max)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T)成反比。即:maxT=C如果波长以m为单位,则常数C2897m K。,意义: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定律:黑体的放射能力(ET)与它本身绝对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即:ET T 4 式中5.6710-8Wm-2K-4为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2.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图2.4不同温度下黑体辐射强度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愈高,辐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即黑体辐射具有最大辐射能力的波长随温度升高逐渐向短波方
6、向移动。,一.日地关系,地球是一个椭球体,赤道半径6378.0km,极半径6356.8km,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又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公转形成四季,自转形成昼夜。,第二节 太阳辐射的基本概念及其预备知识,近日距:1月3日,1.47 108km 远日距:7月4日,1.52108km,1.地球的公转运动:公转轨道为一椭圆,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2.地球的自转运动:绕地轴旋转,自转一周为一天。3.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为66.5,且地球在公 转过程中,地轴方向保持不变.,公转轨道为一近圆形的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日地平均距离1.495108km。,(一)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1.太阳辐射光谱定
7、义:把太阳辐射按波长的分布称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较广,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电磁波,其能量的99集中在0.154m波段,因此说太阳辐射光谱主要包括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光谱。,二、太阳辐射的基本概念,2.太阳常数,定义: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约1.496108km),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平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常数。用S0表示。其值为13677 Wm-2 我国采用的太阳常数值为1367 Wm-2。影响太阳常数的因子有日地距离、太阳黑子数等。,2023/11/15,三、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一)、太阳高度角(h),1.定义:太阳平行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
8、间的夹角。(0h90),水平面上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随着h的增加而增加。,图2.6 太阳高度角和太阳辐射强度,2.任意时刻及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任意时刻h的计算,sin h sinsin+coscoscos,式中:为观测点纬度,为赤纬,是时角。,的含义: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范围-23.5+23.5。,的计算:,23.5sinN,说明:式中N以度为单位,是距春分日或秋分日最近的总天数。春分日至秋分日取正值,否则,取负值。,特殊日期的值:(北半球)(南半球相反),春分日(21/3)或秋分日(23/9):0夏至日(22/6):23.5冬至日(22/12):-23.5,23.5sinN,的确定:,
9、是用角度表示的时间,每15为一小时 正午:0 上午:0 下午:0,正午时刻h的计算,例1:计算屯溪(2940N,11820E)夏至日和冬至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解:根据公式 h 90,夏至日+23.5,冬至日-23.5 夏至日h=90294023.5=8350 冬至日h=902940-23.5=3650,注意:当计算所得h为钝角时,取其补角为太阳高度角。,h正午90-+,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表2.1 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二)太阳方位角(A),1.定义:太阳平行光线在水平地面上 的投影和当地子午线之间的夹角。2.计算公式:,式中A值:正南:A=0正南以西:A0正南以东:A
10、0日出日没时h0,cosAsinsec,3.北半球一年内太阳出没的方位,冬半年内,日出东偏南方向,日没西偏南方向;且愈近冬至日,日出日没方位愈偏南。,除北极外,一年中只有春分日和秋分日,日出正东日没 正西。,夏半年内,日出东偏北方向,日没西偏北方 向;且愈近夏至日,日出日没方位愈偏北。,三、昼长(可照时数),1.概念:在无遮阴情况下,日出到日没太阳可能照射的时 间间隔。2.计算:,昼长=20/15,3.昼长的变化,cos0-tgtg,相同纬度,昼长冬短夏长,春秋介于二者之间。,夏季昼长随纬度升高而加长,冬季昼长随纬度升高而缩短,春、秋分则不随纬度升高而变。,4.实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
11、,地面上用日照计实际测量的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日照百分率 100%,实照时数,可照时数,5.光照时间,曙暮光,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太阳光线在地平线以下时,光通过大气散射到地表产生一定的光照强度,这种光称为曙光和暮光。,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暮光时间,第三节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一.减弱方式,三种方式:吸收、散射、反射,1.吸收作用,特点:选择性吸收,表2.2 大气各成分的吸收波段,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都可以被散射,2.散射作用,定义: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遇到大气中的各种质点,太阳辐射能的一部分以电磁波的形式从这些质点向四面八方散开的现象,称为散射。,根据散射质点直径d和入射辐射的波长的相对大
12、小,把散射作用分为以下两种形式:,当d时,为分子散射。分子散射能力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当d 时,称为粗粒散射。,入射光波长愈短,散射能力愈强。,散射质点对各波长辐射的散射能力一致。,2023/11/15,35,拉萨街头,2023/11/15,36,内蒙的草原,日出日落时太阳为什么呈红色?,3.反射作用,参与反射作用的物质:大气中较大的尘粒和云滴、云层。,云的反射作用,其反射能力随云状、云量和云厚而不同。云量愈多,云层愈厚,反射愈强。云层平均反射率为50%55%。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太阳辐射通过地球大气层时,由于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受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气象学 第二 辐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86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