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ppt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ppt(2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方哲学史,第三讲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洞穴”,本章内容:,一、生平、著述二、理想国三、两个世界四、回忆说与灵魂转向说五、对理念论的反思六、通种论七、摹仿创世说,“苏格拉底给了哲学那样有力的推动,以致直到古代世界的终结,哲学从来没有离开过他所指引的道路。自那以后,认识论和伦理学成了关注的中心,在一定意义来说,这对于自然哲学和科学是致命伤”(古希腊哲学史纲要,策勒尔,p112)。,小苏格拉底学派,麦加拉学派:把爱利亚学说与苏格拉底学说结合起来。犬儒学派:把高尔吉亚的思想与苏格拉底学说结合起来。居勒尼学派:把普罗泰戈拉的思想与苏格拉底学说结合起来。,麦加拉学派,代表人物:欧几里德(Eu
2、clid,约公元前450-374)和欧布里德(Eubulides,公元前4世纪)。哲学倾向:以苏格拉底的思想把爱利亚学说伦理化。主要观点:善是最高的存在,也是唯一的存在。智慧、心灵、理性、神以及种种美德等等,不过是善的不同名称。与善相对立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对后世的影响:斯底尔波(Stilpo,公元前380-300)斯多亚学派的芝诺(Zero,公元前336-264)和怀疑主义的蒂蒙(Timon,公元前315-225)。,犬儒学派,代表人物: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公元前445-365)和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ertius,公元前400-325)。哲学倾向:对苏格拉底
3、的思想作了高尔吉亚式的曲解。主要观点(1)美德对于幸福就足够了,美德是一个行动的问题,并不需要许多的学问。唯有德是一种善,罪是一种恶,其他一切都无关紧要。(2)把自然与习俗对立起来,赞成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而完全拒斥现有的文明。,居勒尼学派,代表人物:阿里斯底波(Aristippus,约公元前435-355)。哲学倾向:将苏格拉底的学说普罗泰戈拉化。主要观点(1)和缓的运动产生快乐,激荡的运动产生痛苦,不运动则既不产生快乐也不产生痛苦。快乐是对体内一种自然过程的感觉。(2)幸福不是作为一个完全而综合的整体成为我们生活的目的,因为只有现在属于我们,将来是不确定的,而过去则已消逝。(3)每一种快乐
4、本身就是善。,一、生平、著述,Plato(公元前427-347),原名:亚里士多克勒,绰号:柏拉图(“宽肩膀”),Alfred North Whitehead,整个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而已。,柏拉图学园,公元前38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 等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而得名。柏拉图学园一直延续了900年之久,直到公园529年被皈依了基督教的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封闭。,柏拉图哲学的思想源泉:,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哲学的发展线索:,
5、赫拉克利特的触动:赫氏学说是柏拉图哲学这块织物的负纬线,因为它的流变学说缺乏一个固定的客体,已引起对认识可能性的怀疑。柏拉图的任务正是要找到并重新获得这一失去的认识客体。,苏格拉底路标:苏格拉底对普遍概念的探索,给他以指引。,苏格拉底提出在心灵中寻找规定外部世界的内在原则,但他并没有把这些原则外在化,而只是把心灵的内在原则伦理化,致力于探讨德性的定义,普遍定义适用的对象显然不能与人的思想和行为相分离而单独存在。他认为人的心灵中已有潜在的真理,但他并没有说明潜在真理的来源,没有解释他的方法何以能够奏效的原因。,总之,苏格拉底并没有明确地规定心灵所能认识的原则、定义和真理是什么,也不准备去探讨为什
6、么会有这些原则、定义和真理的原因。,什么是本质的、永久的和不变的东西这一问题必定把柏拉图引向爱利亚学派。,毕达哥拉学说的启迪:当柏拉图接触了毕达哥拉学说以后,思想出现了新转折:把二元论引入了形而上学和人类学(心理学和伦理学)。,从苏格拉底主义、爱利亚主义和毕达哥拉主义这三个要素中结晶出柏拉图学说的核心理念论。,柏拉图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苏格拉底的伦理原则,为他的方法论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他的理念论不仅确定了心灵的内在原则、定义和真理是什么,而且解释了为什么如此的原因。,柏拉图的理念论综合了本原论和认识论、灵魂观和伦理观以及社会政治学说,是希腊哲学第一个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柏拉图的著作,
7、柏拉图对话:共43篇;古代研究证伪:7篇;现代研究证伪:4篇(阿克拜第篇(下)、希巴克篇、埃拉斯特篇、塞亚各篇);另有3篇可疑:米诺斯篇、克力托封篇和阿克拜第篇(上);另有13封书信):其中第6、7、8封最可靠(第7封最重要,提供勒其哲学发展的概况)。,柏拉图的著作分期:,1、苏格拉底时期:申辩篇:苏格拉底在法庭的辩护辞;克力同篇:苏格拉底在监狱里拒绝出逃,恪守公民守则;游叙弗伦篇:苏格拉底在监狱里与人讨论虔诚,无结果;拉黑斯篇:苏格拉底在监狱里与人讨论勇敢,无结果;伊翁篇:反对诗人和行吟诗人;普罗泰戈拉篇:讨论德性是知识及其可传授性;查密迪斯篇:讨论节制,无结果;吕西斯篇:讨论友谊,无结果。
8、,2、转变时期:高尔吉亚篇:讨论政治家、强者的权利、正义的代价;曼诺篇:讨论学习就是回忆和灵魂不朽;尤息底莫斯篇:反对智者的巧辩;大希比阿篇:讨论美的理念;小希比阿篇:讨论情欲,有意做坏事比无意做坏事更坏);克拉底鲁篇:讨论语言哲学;米纳仁纳篇:嘲弄修辞学,3、成熟时期:会饮篇:讨论美和爱情;斐多篇:讨论理念与灵魂的轮回;理想国:讨论两个领域的区分、什么是正义和最好政体等问题;斐德罗篇:讨论爱的本性和哲学修辞学的可能性,4、晚期:泰阿泰德篇:论知识不是知觉和真判断;巴门尼德篇:反驳一系列对理念论的批评,同时说明自己与爱利亚学说的关系;智者篇:以通种论回答对理念论的批评;政治家篇:论统治者应有智
9、慧,以法治国是权宜之计;菲利布篇:论快乐和善的关系;蒂迈欧篇:宇宙生成论;克里底亚篇:论理想的农业国家及其与海上霸权国家的不同;法律篇:考虑到现实条件,对理想国中的政治学说做了修改。,“洞穴”是柏拉图说明其哲学思想的一个比喻,通过“洞穴”比喻来区分假相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前者被称之为“可感世界”,后者被称之为“理念世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现象和本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明确区分了现象与本质,主张摒弃感觉经验,以思想把握真理,既奠定了西方哲学此后两千多年的基本思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例如本质与现象、一与多、一般与个别、共相与殊相、理性与感性等等。,洞穴比喻,像苏格拉底一样,柏拉图面临的问题是
10、希腊文明的衰落,开出来的“药方”则是知识。,二、理想国,在柏拉图看来,苏格拉底之死是城邦犯下的一桩罪行。恶为什么会战胜善?谎言怎么会掩盖真理?非正义为什么会战胜正义?苏格拉底是一个好公民,为什么雅典城邦竟然对于自己最好的公民如此忘恩负义?如此等等,这些问题使他逐渐将人的教育和城邦的组织管理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苏格拉底之死在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柏拉图政治学说的出发点是寻求正义,这应该是一个城邦(国家)秩序井然稳定发展的基础。,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构成,正义的人必须让理性统治激情,由激情抑制欲望。个人是缩小了的国家,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
11、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如果这三个阶层各自具备了自己的德性,各司其职,不相僭越,国家就达到了正义,否则便是不正义。,“哲学王”的理想:,柏拉图秉承苏格拉底的观念,认为一切工作都以知识为基础,治理国家更是如此,而真正对于治理国家有全面系统的知识的人,应该是哲学家,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洞悉宇宙万物的奥秘。,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方案由于不切实际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他在晚年的法律篇中退而求其次,对之作了较大的修改,主张法制,主张家庭的存在和一定的私有财产等。由此可见,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从人治到法治的过程。,柏拉图相信,只有哲学才能拯救希腊文明,于是他在综合吸收毕达哥拉
12、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阿那克萨戈拉等哲学家有关思想的基础上,主要沿着苏格拉底寻求普遍定义和绝对本质的思路前进,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亦即“理念论”。,三、两个世界,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这两个概念均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希腊人对“看”十分看重,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说过,在一切感官中,视觉最重要。如果视觉的形象因为感觉的原因而变换不定,那么就需要深入了解万物之间真正的区别是什么,在柏拉图看来,这乃是灵魂的工作。,“理念”显然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
13、“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因此,个别事物是感觉的对象,而它们的类是知识的对象。,“如果不同的能力在本性上与不同的对象相联系,并且意见和知识是彼此不同的能力,那就应该说,知识的对象无法等同于意见的对象”(理想国,478b)。,大前提:不同的知识能力与不同的知识对象相对应小前提:意见和知识是不同的认识能力结论:意见的对象和
14、知识的对象是不同的,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理念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柏拉图用“分有”和“摹仿”这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每类事物都是如此。”,二是“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他事物亦同样。”,aristotle,柏拉图的“摹仿”源自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万物
15、摹仿数的思想,只有“分有”是新的概念。不过,“分有”与“摹仿”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不同之处只在于有无造物主。因此可以说,“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1)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2)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3)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4)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
16、满的存在。,把事物的本质理念,与事物分开,并且以理念为存在的根据,是柏拉图哲学的基本原则。而柏拉图面临的难题,就是“分离”问题,亦即理念与事物的分离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两个世界:,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柏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思想继承了巴门尼德关于认识的两条道路的学说,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把感觉事物仅仅看做“非存在”,而是看做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哲学的综合。,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
17、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存在是“知识”的对象,不存在作为空无,是“无知”的对象,而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事物则是“意见”的对象。我们对于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的感觉事物只能产生个别、偶然、相对的意见,惟有超越于感觉事物之上的真实的存在才是普遍、必然和绝对的知识的对象。,柏拉图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线段比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将这一条线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A,B,C,D,可感领域,影像,自然物,可知领域,数学型相,本原,意见,知识,幻想,信念,数学
18、知识,理性知识,AB/CDA/B=C/D=1/2,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与上述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幻想、信念、推论和理智。,幻想:个人的想象和印象。因人而异,人们通过幻想只能认识事物向他自己的显现,即影像。信念: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数学:低级的知识,“介乎意见与理智之间”。数学的方法是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理,推理的最高前提是被当作自明原则
19、的公理和定义,但却具有假设性质。理性知识:哲学的方法是辩证法,与数学方法不同,它不是从假设下降到结论,而是由假设上升到原则。辩证法以假设的定义为出发点,在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过程中,逐步剔除和修正定义中的假设成分,从一个定义过渡到另一个定义,最后达到最完善、最确定的定义。,“辩证法把假设当作梯子和跳板,暂时搭一脚,一步一步往上爬,到达目标之后就不再需要假设的梯子了”。,辩证法的全过程不掺合任何可感事物,只在理念之中移动,最后到达理念。理智最终认识的本原就是统摄一切的原则善。,“太阳比喻”: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伦理原则外在化为世界本原,用太阳比喻善。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
20、”理念所统治。万物之所以有可见性,眼睛之所以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洞穴比喻”:柏拉图明确指出,这个比喻“可以整个地应用到以前的论证上,将囚徒们居住的洞穴比做可见世界,里面的火光比做太阳。如果你把上升的途径及对上方万物的静观比做是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就没有误解我的意思”。,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的两个世界是由认识论划分的,亦即源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区别。在柏拉图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的观念,因而对于柏拉
21、图来说,我们的理性认识不可能从感性认识“上升”而来,这就使关于理念世界的认识成了问题。,柏拉图的理念论涉及到了西方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概念与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以往哲学所遭遇的难题:一与多、运动与静止、一般与个别等等,也关系到后来的哲学所遭遇的难题:共相与殊相、本质与现象、感性与理性等等。,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提出理念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在他看来,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既然如此,我们如何能够认识理念呢?,四、回忆说与灵魂转向说,在知识问题上,早期自然哲学家大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感性经验为认识的依据,巴门尼德揭露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
22、主张惟有对存在的思想才是真理之路。,柏拉图像巴门尼德一样否定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因为不可感知的、普遍的、绝对的理念不可能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感觉经验,这就彻底断绝了通过感觉经验认识理念的可能性。,既然我们不是通过感觉经验,那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理念的?,柏拉图讲了一个故事: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但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此遗忘了一切。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不过是把被我们遗忘了的东西回
23、忆起来而已,“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回忆说”,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的回忆说以粗糙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先验论的问题。如果理念与事物判然有别,关于理念的知识就不可能从感觉经验中获得,它只能是先天的。换句话说,如果普遍的共相不可能来源于个别偶然的感觉经验,我们只能说在感觉之先,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了。后来近代哲学中唯理论的天赋观念论与康德的批判哲学,都与此密切相关。,问题是,以灵魂不朽来解决知识问毕竟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于是柏拉图在他的“洞穴”比喻中提出了一种认识论思想:“灵魂转向说”。,正如“洞穴比喻”所表明的,我们不可能通过洞壁上的影像认识身后的事物,除非转过身来;我们不
24、可能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除非被拉出洞外。我们对理念的认识也是如此,它是灵魂的认识功能依次转向的结果。由此可见,先天性在此不再像回忆说那样表现为具体的知识,而是表现为认识的功能。,从毕达哥拉斯一巴门尼德一苏格拉底一柏拉图,都是为了解决知识问题,柏拉图洞穴说的依据也是感性与理性的区别:可感事物是不真实的,可知的理念才是知识的对象。由此可见,虽然西方古典哲学的基础和核心是形而上学,但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形而上学问题必须以认识论问题的解决为前提的局面。,自古以来就有经验论与先验论之争,这是认识论无法回避的难题。,经验论的困难:,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来源于对它们的感觉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知识,因而若想检
25、验我们的知识是不是真理知识,是不是科学,就必须检查知识是不是与对象符合一致。,首先,如果知识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它的普遍必然性即科学性或真理性(如果有的话)是从哪里来的?感觉经验总是个别、相对、偶然的,普遍必然性不可能从它们之中发现出来,因而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是一个难题。其次,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我们的知识与对象是符合一致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跳出自身之外去比较我们的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因此,历史上始终有一些哲学家持先验论的立场,第一个持这一立场的哲学家就是柏拉图,以后我们将看到还有一些非常著名的哲学家如笛卡尔、莱布尼茨、康德等坚持这一立场,虽然他们的观点各有不同。,五、对理念论的反思,柏拉图的理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84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