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性能及金属的热处理.ppt
《材料的性能及金属的热处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的性能及金属的热处理.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热处理安全技术,1材料的性能2金属材料的热处理,2,了解材料各项性能的意义、碳钢与铸铁、常用有色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分类。熟悉常用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指标和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掌握几种常用化工设备材料(普低钢和低合金钢)的牌号、性能、用途;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热处理的方法和作用。,3,、概述,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各种化学生产工艺的要求各不尽相同,如:压力从真空到高压甚至超高压、温度从低温到高温 以及腐蚀性、易燃、易爆物料等,使得设备处在极其复杂的操作条件下运行。由于不同的生产条件对设备材料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合理的选用材料是设计化工设备的主要环节。,4,例如:对于高温容器,由于钢材在高温的
2、长期作用下,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金属组织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加之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因此在选材时必须考虑到材料的强度及高温条件下组织的稳定性。容器内部盛装的介质大多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因此需要考虑材料的耐腐蚀情况。对于频繁开、停车的设备或可能受到冲击载荷作用的设备,还要考虑材料的疲劳等;而低温条件下操作的设备,则需要考虑材料低温下的脆性断裂问题。,5,二、材料的性能,材料的性能: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的物理性能材料的化学性能材料的加工性能,6,1、力学性能,力学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或破坏的能力,如强度、硬度、弹性、塑性、韧性等。这些性能是化工设备设计中材料选择及计算时决定许用应力的依据。
3、,7,强度,材料的强度是指材料抵抗外加载荷而不致失效破坏的能力。,8,一般来讲,材料强度仅指材料在达到允许的变形程度或断裂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像弹性极限、屈服点、抗拉强度、疲劳极限和蠕变极限等。材料在常温下的强度指标有屈服强度和抗拉(压)强度。,9,屈服强度表示材料抵抗开始产生大量塑性变形的应力。抗拉强度表示材料抵抗外力而不致断裂的最大应力。在工程上,不仅需要材料的屈服强度高,而且还需要考虑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比值(屈强比),根据不同的设备要求,其比值应适当。屈强比较小材料制造的零件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因为在工作时万一超载,也能由于塑性变形使金属的强度提高而不致立刻断裂。但如果屈强比太低,
4、则材料强度的利用率会降低。因此,过大、过小的屈强比都是不适宜的。,10,在化工炼油设备中,很多零部件是长期在高温下工作的,对于制造这些零部件的金属材料的屈服限s、抗拉强度限b都会发生显著变化,必须考虑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通常随着温度升高,金属的强度降低而塑性增加。,11,另外,金属材料在高温长期工作时,在一定应力下,会随着时间的延长缓慢地不断发生塑性变化的现象,称为“蠕变”现象。例如,高温高压蒸汽管道虽然其承受的应力远小于工作温度下材料的屈服点,但在长期的使用中则会产生缓慢而连续的变形使管径日趋增大,最后可能导致破裂。材料在高温条件下抵抗这种缓慢塑性变形的能力,用蠕变极限n表示。蠕变极限是指
5、试样在一定温度下和在规定的持续时间内,产生的蠕变变形量(总的或残余的)或第阶段的蠕变速度等于某规定值时的最大应力。,12,对于长期承受交变应力作用的金属材料,还有考虑“疲劳破坏”。所谓“疲劳破坏”是指金属材料在小于屈服强度极限的循环载荷长期作用下发生破坏的现象。疲劳断裂与静载荷下断裂不同,无论在静载荷下显示脆性或韧性的材料,在疲劳断裂时,都不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断裂是突然发生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常常造成严重的事故。,13,硬度,硬度是指固体材料对外界物体机械作用(如压陷、刻划)的局部抵抗能力。它是由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来表征不同的抗力。硬度不是金属独立的基本性能,而是反映材料弹性、强度与塑
6、性等的综合性能指标。在工程技术中应用最多的是压入硬度,常用的指标有布氏硬度(HB)、洛氏硬度(HRC、HRB)和维氏硬度(HV)等。所得到的硬度值的大小实质上是表示金属表面抵抗压入物体(钢球或锥体)所引起局部塑性变形的抗力大小。一般情况下,硬度高的材料强度高,耐磨性能较好,而切削加工性能较差。,14,根据经验,大部分金属的硬度和强度之间有如下近似关系:低碳钢 sb0.36 HB高碳钢 sb0.34 HB灰铸铁 sb0.1 HB 因而可用硬度近似地估计抗拉强度。,15,(三)塑性,塑性是材料或物体受力时,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后,应力与变形不再是线性关系,产生残余变形(塑性变形)而不立即断裂的性质。
7、工程上一般以延伸率或断面收缩率作为材料的塑性指标,通常以延伸率大于5%的材料划分为塑性材料。延伸率的大小与试件尺寸有关,为了便于进行比较,须将试件标准化。断面收缩率的大小与试件尺寸无关。,16,材料的延伸率与断面收缩率值愈大,材料塑性愈好。塑性指标在化工设备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有良好的塑性才能进行成型加工,如弯卷和冲压等;良好的塑性性能可使设备在使用中产生塑性变形而避免发生突然的断裂。承受静载荷的容器及零件,其制作材料都应具有一定塑性,一般要求d51020。过高的塑性常常会导致强度降低。,17,(四)韧性,对于承受波动或冲击载荷的零件及在低温条件下使用的设备,其材料性能仅考虑以上几种指标是不够
8、的,必须考虑抗冲击性能。材料的抗冲击能力常以使其破坏所消耗的功或吸收的能除以试件的截面面积来衡量,称为材料的冲击韧度,以k表示,单位J/cm2。,18,韧性可理解为材料在外加动载荷突然袭击时的一种及时并迅速塑性变形的能力。韧性高的材料一般都有较高的塑性指标,但塑性指标较高的材料,却不一定具有较高的韧性,原因是在静载下能够缓慢塑性变形的材料,在动载下不一定能迅速地塑性变形。因此,冲击值的高低,决定于材料有无迅速塑性变形的能力。,19,材料力学性能的各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有些材料强度较高,但它的伸长率及冲击韧性却很低。因此选材时不能只看其单一的性能指标,而应对材料力学性能的诸因素作全面
9、分析。,20,2、物理性能,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有密度、熔点、比热容、热导率、线膨胀系数、导电性、磁性、弹性模量与泊松比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热导率,或称“导热系数”,是物质导热能力的量度。线膨胀系数:温度每变化1度材料长度变化的百分率。,21,弹性模量:在比例极限内,材料所受应力(如拉伸,压缩,弯曲,扭曲,剪切等)与材料产生的相应应变之比 泊松比:在材料的比例极限内,由均匀分布的纵向应力所引起的横向应变与相应的纵向应变之比的绝对值,22,熔点低的金属和合金,其铸造和焊接加工都较容易,工业上常用于制造熔断器等零件;熔点高的合金则可用于制造要求耐高温的零件
10、。金属及合金受热时,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积膨胀,因此双金属材料的焊接,要考虑它们的线膨胀系数是否接近,否则会因膨胀量不等而使容器或零件变形或损坏。有些设备的衬里及其组合件,其线膨胀系数应和基本材料相同,以免受热后因热胀量不同而松动或破坏。,23,3、化学性能,金属的化学性能是指材料在所处介质中的化学稳定性,即材料是否会与周围介质发生 化学或电化学作用而引起腐蚀。金属的化学性能指标主要有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24,耐腐蚀性,金属和合金对周围介质,如大气、水汽、各种电解液侵蚀的抵抗能力叫做耐腐蚀性。化工生产中所涉及的物料,常会有腐蚀性。材料的耐蚀性不强,必将影响设备使用寿命,有时还会影响产品质量
11、。,25,抗氧化性,在化工生产中,有很多设备和机械是在高温下操作的,如氨合成塔、硝酸氧化炉、石油气制氢转化炉、工业锅炉、汽轮机等。在高温下,钢铁不仅与自由氧发生氧化腐蚀,使钢铁表面形成结构疏松容易剥落的FeO氧化皮;还会与水蒸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产生高温氧化与脱碳作用,使钢的力学性能下降,特别是降低了材料的表面硬度和抗疲劳强度。因此,高温设备必须选用耐热材料。,26,3、加工工艺性能,金属和合金的加工工艺性能是指可铸造性能、可锻造性能、可焊性能和可切削加工性能等。这些性能直接影响化工设备和零部件的制造工艺方法和质量。故加工工艺性能是化工设备选材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27,可铸性,可铸
12、造性主要是指液体金属的流动性和凝固过程中的收缩和偏析倾向(合金凝固时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析出叫偏析)。流动性好的金属能充满铸型,故能浇铸较簿的与形状复杂的铸件。铸造时,熔渣与气体较易上浮,铸件不易形成夹渣与气孔,且收缩小。铸件中不易出现缩孔、裂纹、变形等缺陷,偏析小,铸件各部位成分较均匀。这些都使铸件质量有所提高。合金钢与高碳钢比低碳钢偏析倾向大,因此,铸造后要用热处理方法消除偏析。常用金属材料中,灰铸铁和锡青铜铸造性能较好。,28,可锻性,可锻性是指金属承受压力加工(锻造)而变形的能力,塑性好的材料,锻压所需外力小,可锻性好。低碳钢的可锻性比中碳钢及高碳钢好;碳钢比合金钢可锻性好。铸铁是脆性材料
13、,目前,尚不能锻压加工。,29,焊接性,这是指能用焊接方法使两块金属牢固地联接,且不发生裂纹,具有与母体材料相当的强度,这种能熔焊的性能称焊接性。焊接性好的材料易于用一般焊接方法与工艺进行焊接,不易形成裂纹、气孔、夹渣等缺陷,焊接接头强度与母材相当。低碳钢具有优良的焊接性,而铸铁、铝合金等焊接性较差。化工设备广泛采用焊接结构,因此材料焊接性是重要的工艺性能。,30,可切削加工性,切削加工性是指金属是否易于切削。切削性好的材料,刀具寿命长,切屑易于折断脱落,切削后表面光洁。灰铸铁(特别是HT150、HT200)、碳钢都具有较好的切削性。,31,三、碳钢与铸铁,钢和铸铁是工程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金
14、属材料。它们是由95以上的铁和0.054的碳及1左右的杂质元素所组成的合金,称“铁碳合金”。一般含碳量在0.022者称为钢;大于2者称为铸铁;当含碳量小于0.02时,称纯铁(工业纯铁);含碳量大于4.3的铸铁极脆,后二者的工程应用价值都很小。,32,1、铁碳合金的组织结构,金属的组织与结构 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 碳钢的基本组织: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珠光体、莱氏体、马氏体,33,碳对铁碳合金性能的影响很大,铁中加入少量的碳,强度显著增加。这是由于碳引起了铁内部组织的变化,从而引起碳钢的力学性能的相应改变。碳在铁中的存在形式有固溶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在固态下互相溶解,而仍然保持溶剂晶格原来形
15、式的物体)、化合物和混合物三种。这三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形成了不同的碳钢组织。,34,2、钢的热处理,钢、铁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不同的冷却方式,改变金相组织以满足所要求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能,这种加工工艺称为热处理。热处理工艺不仅应用于钢和铸铁,亦广泛应用于其它材料。根据热处理加热和冷却条件的不同,钢的热处理可以分为很多种类:,35,与热处理有关的名词解释,金属具有不透明、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热和导电性并且其导电能力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富有延性和展性等特性的物质。金属内部原子具有规律性排列的固体(即晶体)。金属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相指金属或合金中化学成
16、分相同、晶格结构相同,或原子聚集状态相同,并与其他部分之间有明确界面的独立均匀组成部分。,组织组织是指用肉眼可直接观察的,或用放大镜、显微镜能观察分辨的材料内部微观形貌图像。固溶体固溶体是一个(或几个)组元的原子(化合物)溶入另一个组元的晶格中,而仍保持另一组元的晶格类型的固态金属晶体,固溶体分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种。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或结点,使晶格发生畸变,使固溶体硬度和强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固溶强化现象。,化合物合金组元间发生化合作用,生成一种具有金属性能的新的晶体固态结构。珠光体机械混合物由两种晶体结构而组成的合金组成物,虽然是两面种晶体,却是一种组成成分,具有独立
17、的机械性能。铁素体碳在-Fe(体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奥氏体碳在-Fe(面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渗碳体碳和铁形成的稳定化合物(Fe3C)。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Fe+Fe3C 含碳0.77%)莱氏体渗碳体和奥氏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含碳4.3%),40,退火和正火,退火是把钢(工件)放在炉中缓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的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随炉缓慢冷却下来的一种热处理工艺。退火的目的在于调整金相组织,细化晶粒,促进组织均匀化,提高力学性能;降低硬度、提高塑性、便于冷加工;消除部分内应力,防止工件变形。正火与退火不同之处,在于正火是将加热后的工件从炉中取出置于空气
18、中冷却。正火和退火作用相似,由于正火的冷却速度要比退火快一些,因而晶粒变细,钢的韧性可显著提高。铸、锻件在切削加工前一般要进行退火或正火。,41,淬火和回火,淬火是将工件加热至淬火温度(临界点以上3050),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投入淬火剂中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淬火后得到的组织是马氏体。为了保证良好的淬火效果,针对不同的钢种,淬火剂有空气、油、水、盐水,其冷却能力按上述顺序递增。碳钢一般在水和盐水中淬火,合金钢导热性能比碳钢差,为防止产生过高应力,一般在油中淬火。淬火可以增加零件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淬火时冷却速度太快,容易引起零件变形或裂纹。冷却速度太慢则达不到技术要求。因此,淬火常常是产品
19、质量的关键所在。,42,回火是零件淬火后进行的一种较低温度的加热与冷却热处理工艺。回火可以降低或消除零件淬火后的内应力,提高韧性;使金相组织趋于稳定,并获得技术上需要的性能。,43,回火处理有以下几种:,低温回火:淬火后的零件在150250范围内的回火称“低温回火”。低温回火后的组织主要是回火马氏体。它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内应力和脆性有所降低。当要求零件硬度高、强度大、耐磨时,如刃具、量具,一般要进行低温回火处理。,44,中温回火:当要求零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并有较高硬度时,可采用中温回火。中温回火温度是300450。要求强度高的轴类、刀杆、轴套等一般进行中温回火。,45,高温回火:要
20、求零件具有强度、韧性、塑性等都较好的综合性能时,采用高温回火。高温回火温度为500680。这种淬火加高温回火的操作,习惯上称为调质处理。由于调质处理比其它热处理方法能更好地改善综合力学性能,故广泛应用于各种重要零件的加工中,如各种轴类零件、连杆、齿轮、受力螺栓等。,46,45号钢经正火与调质两种不同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比较。,47,此外,生产上还采用时效热处理工艺。所谓时效是指材料经固溶处理或冷塑变形后,在室温或高于室温条件下,其组织和性能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时效可进一步消除内应力,稳定零件尺寸,它与回火作用相类似。,48,3、碳钢,常存杂质元素对钢材性能的影响 普通碳素钢除含碳以外,还含有少量
21、锰(Mn)、硅(Si)、硫(S)、磷(P)、氧(O)、氮(N)和氢(H)等元素。这些元素并非为改善钢材质量有意加入的,而是由矿石及冶炼过程中带入的,故称为杂质元素。这些杂质对钢性能是有一定影响,为了保证钢材的质量,在国家标准中对各类钢的化学成分都作了严格的规定。,49,硫:硫来源于炼钢的矿石与燃料焦炭。它是钢中的一种有害元素。硫以硫化铁(FeS)的形态存在于钢中,FeS和 Fe形成低熔点(985)化合物。而钢材的热加工温度一般在11501200以上,所以当钢材热加工时,由于 FeS化合物的过早熔化而导致工件开裂,这种现象称为“热脆”。含硫量愈高,热脆现象愈严重,故必须对钢中含硫量进行控制。高级
22、优质钢:S0.02%0.03%;优质钢:S0.03%0.045%;普通钢:S0.055%0.7%以下。,50,磷:磷是由矿石带入钢中的,一般说磷也是有害元素。磷虽能使钢材的强度、硬度增高,但引起塑性、冲击韧性显著降低。特别是在低温时,它使钢材显著变脆,这种现象称“冷脆”。冷脆使钢材的冷加工及焊接性变坏,含磷愈高,冷脆性愈大,故钢中对含磷量控制较严。高级优质钢:P0.025%;优质钢:P0.04%;普通钢:P0.085%。,51,锰:锰是炼钢时作为脱氧剂加入钢中的。由于锰可以与硫形成高熔点(1600)的 MnS,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硫的有害作用。锰具有很好的脱氧能力,能够与钢中的FeO成为MnO进入
23、炉渣,从而改善钢的品质,特别是降低钢的脆性,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因此,锰在钢中是一种有益元素。一般认为,钢中含锰量在0.5%0.8%以下时,把锰看成是常存杂质。技术条件中规定,优质碳素结构钢中,正常含锰量是0.5%0.8%;而较高含锰量的结构钢中,其量可达0.7%1.2%。,52,硅:硅也是炼钢时作为脱氧剂而加入钢中的元素。硅与钢水中的FeO能结成密度较小的硅酸盐炉渣而被除去,因此硅是一种有益的元素。硅在钢中溶于铁素体内使钢的强度、硬度增加,塑性、韧性降低。镇静钢中的含硅量通常在0.1%0.37%,沸腾钢中只含有0.03%0.07%。由于钢中硅含量一般不超过0.5%,对钢性能影响不大。,53,
24、氧:氧在钢中是有害元素。它是在炼钢过程中自然进入钢中的,尽管在炼钢末期要加入锰、硅、铁和铝进行脱氧,但不可能除尽。氧在钢中以FeO、MnO、SiO2、Al2O3等夹杂形式,使钢的强度、塑性降低。尤其是对疲劳强度、冲击韧性等有严重影响。,54,氮:铁素体溶解氮的能力很低。当钢中溶有过饱和的氮,在放置较长一段时间后或随后在200300加热就会发生氮以氮化物形式的析出,并使钢的硬度、强度提高,塑性下降,发生时效。钢液中加入Al、Ti或V进行固氮处理,使氮固定在AlN、TiN或VN中,可消除时效倾向。,55,氢:钢中溶有氢会引起钢的氢脆、白点等缺陷。白点常在轧制的厚板、大锻件中发现,在纵断面中可看到圆
25、形或椭圆形的白色斑点;在横断面上则是细长的发丝状裂纹。锻件中有了白点,使用时会发生突然断裂,造成不测事故。因此,化工容器用钢,不允许有白点存在。氢产生白点冷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高温奥氏体冷至较低温时,氢在钢中的溶解度急剧降低。当冷却较快时,氢原子来不及扩散到钢的表面而逸出,就在钢中的一些缺陷处由原子状态的氢变成分子状态的氢。氢分子在不能扩散的条件下在局部地区产生很大压力,这压力超过了钢的强度极限而在该处形成裂纹,即白点。,56,分类与编号,根据实际生产和应用的需要,可将碳钢进行分类和编号。分类方法有多种:,57,普通碳素钢普通碳素钢钢号冠以“Q”,代表钢材屈服强度,后面的数字表示屈服强度数值(M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材料 性能 金属 热处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84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