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ppt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ppt(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6章机电一体化系统机电有机结合的分析与设计,6-1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稳态与动态设计6-2 机电有机结合之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稳态设计的考虑方法6-3 机电有机结合之二:机电一体化系统动态设计的考虑方法6-4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设计 习题与思考题,2,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设计过程是机电参数相互匹配,即机电有机结合的过程。机电伺服系统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本章将以机电伺服系统为例,说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一般考虑方法。伺服系统中的位置伺服控制系统和速度伺服控制系统的共同点是通过系统执行元件直接或经过传动系统驱动被控对象,从而完成所需要的机械运动。因此,工程上是围绕机械运动的规
2、律和运动参数对它们提出技术要求的。,6-1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 稳态与动态设计,3,在进行机电伺服系统设计时,首先要了解被控对象的特点和对系统的具体要求,通过调查研究制订出系统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通常只是一个初步的轮廓,包括系统主要元部件的种类、各部分之间的连接方式、系统的控制方式、所需能源形式、校正补偿方法以及信号转换的方式等。有了初步设计方案就要进行定量的分析计算,分析计算包括稳态设计计算和动态设计计算。稳态设计包括使系统的输出运动参数达到技术要求、执行元件(如电动机)的参数选择、功率(或转矩)的匹配及过载能力的验算、各主要元部件的选择与控制电路设计、信号的有效传递、各级增益的分配、各级之间阻
3、抗的匹配和抗干扰措施等,并为后面动态设计中的校正补偿装置的引入留有余地。,4,5,6-2 机电有机结合之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稳态设计的考虑方法,位置控制系统和速度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作机械运动时,该被控对象就是系统的负载,它与系统执行元件的机械传动联系有多种形式。机械运动是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运动学、动力学特性与整个系统的性能关系极大。被控对象(简称负载)的运动形式有直线运动、回转运动、间歇运动等,具体的负载往往比较复杂,为便于分析,常将它分解为几种典型负载,结合系统的运动规律再将它们组合起来,使定量设计计算得以顺利进行。,一、被控对象(典型负载)分析,6,1.典型负载分析 所
4、谓典型负载,是指惯性负载、外力负载、弹性负载、摩擦负载(滑动摩擦负载、粘性摩擦负载、滚动摩擦负载等)。对具体系统而言,其负载可能是以上几种典型负载的组合,不一定均包含上述所有负载项目。在设计系统时,应对被控对象及其运动作具体分析,从而获得负载的综合定量数值,为选择与之匹配的执行元件及进行动态设计分析打下基础。,7,2.负载的等效换算 被控对象的运动,有的是直线运动,如机床的工作台X、Y 及Z 轴,机器人臂部的升降、伸缩运动,绘图机的X、Y方向运动;也有的是旋转运动,如机床主轴的回转、工作台的回转、机器人关节的回转运动等。执行元件与被控对象有直接连接的,也有通过传动装置连接的。执行元件的额定转矩
5、(或力、功率)、加减速控制及制动方案的选择,应与被控对象的固有参数(如质量、转动惯量等)相互匹配。因此,要将被控对象相关部件的固有参数及其所受的负载(力或转矩等)等效换算到执行元件(k)的输出轴上,即计算其输出轴承受的等效转动惯量和等效负载转矩(回转运动)或计算等效质量和等效力(直线运动)。,8,9,10,11,二、执行元件的匹配选择 由若干元部件组成的伺服系统,其中有些元部件已有系列化商品供选用。为降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成本,缩短设计与研制周期,应尽可能选用标准化零部件。拟订系统方案时,首先确定执行元件的类型,然后根据技术条件的要求进行综合分析,选择与被控对象及其负载相匹配的执行元件。下面以电
6、动机的匹配选择为例简要说明执行元件的选择方法。被控对象由电动机驱动,因此电动机的转速、转矩和功率等参数应和被控对象的需要相匹配,如冗余量大,易使执行元件价格高,使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成本升高,市场竞争力下降,在使用时,冗余部分用户用不上,易造成浪费。如果选用的执行元件的参数数值偏低,将达不到使用要求。所以,应选择与被控对象的需要相适应的执行元件。,12,13,14,15,16,17,执行元件与机械传动系统确定之后,需要根据所拟系统的初步方案,选择和设计系统的其余部分,把初步方案逐步具体化。各部分的设计计算必须从系统总体要求出发,考虑相邻部分的广义接口、信号的有效传递(防干扰措施)、输入输出的阻抗匹
7、配。总之,要使整个系统在各种运行条件下,达到各项设计要求。伺服系统的稳态设计就是要从两头入手,即首先从系统应具有的输出能力及要求出发,选定执行元件和传动装置;其次是从系统的精度要求出发,选择和设计检测装置及信号的前向和后向通道;最后通过动态设计计算,设计适当的校正补偿装置、完善电源电路及其他辅助电路,从而达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要求。检测传感装置的精度(即分辨力)、不灵敏区等要适应系统整体的精度要求,在系统的工作范围内,其输入输出应具有固定的线性特性,信号的转换要迅速及时,信噪比要大,装置的转动惯量及摩擦阻力矩要尽可能小,性能要稳定可靠等。信号转换接口电路应尽量选用商品化的集成电路,要有足够的
8、输入输出通道,不仅要考虑与传感器输出阻抗的匹配,还要考虑与放大器的输入阻抗符合匹配要求。,四、检测传感装置、信号转换接口电路、放大电路及电源等的匹配选择与设计,18,(a)功率输出级必须与所用执行元件匹配,其输出电压、电流应满足执行元件的容量要求,不仅要满足执行元件额定值的需要,而且还应该能够保证执行元件短时过载、短时快速的要求。总之,输出级的输出阻抗要小,效率要高,时间常数要小。(b)放大器应为执行元件(如电动机)的运行状态提供适宜条件。例如:为大功率电动机提供制动条件,为力矩电动机或永磁式直流电动机的电枢电流提供限制保护措施。(c)放大器应有足够的线性范围,以保证执行元件的容量得以正常发挥
9、。(d)输入级应能与检测传感装置相匹配。即它的输入阻抗要大,以减轻检测传感装置的负荷。(e)放大器应具有足够的放大倍数,其特性应稳定可靠,便于调整。,伺服系统放大器的设计与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9,伺服系统的能源(特别是电源)支持:在一个系统中,所需电源一般很难统一,特别是放大器的电源常常为适应各放大级的不同需要而进行适应性设计。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动力电源,它常常制约系统方案的形式。系统对电源的稳定度和对频率的稳定度都有一定要求,设计时要注意不能让干扰信号从电源引入,所使用电源应具有足够的保护措施,如过电压保护、掉电保护、过电流保护、短路保护等。抗干扰措施有滤波、隔离、屏蔽等。此外,要有
10、为系统服务的自检电路、显示与操作装置。总之,系统设计牵涉的知识面较广,每一个环节均要给予充分注意。,20,21,22,23,24,2.全闭环控制方式,25,26,27,28,3.工作台进给系统的主谐振频率 对于带非刚性轴的传动系统,上述完整的传递函数必然是高阶的。而在控制系统应用中,往往感兴趣的是机械传动系统的主谐振频率。现就其主谐振频率的求法分析如下:,29,30,根据上面拉氏变换得到的方程,可画出如下图所示的简化系统框图。通过系统框图的进一步简化可得系统的传递函数为,31,32,33,34,35,6-3 机电有机结合之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动态设计考虑方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伺服系统的稳态设计
11、只是初步确定了系统的主回路,还很不完善。在稳态设计基础上所建立的系统数学模型一般不能满足系统动态品质的要求,甚至是不稳定的。为此,必须进一步进行系统的动态设计。系统的动态设计包括:选择系统的控制方式和校正(或补偿)形式,设计校正装置,将其有效地连接到稳态设计阶段所设计的系统中去,使补偿后的系统成为稳定系统,并满足各项动态指标的要求。,一、机电伺服系统的动态设计,36,37,38,39,1.PID调节器及其传递函数,40,41,2.调节作用分析,42,43,44,45,46,47,48,49,3.速度反馈校正,50,51,三、机械结构弹性变形对系统的影响 1.结构谐振的影响 传动系统因弹性变形而
12、产生的振动,称为结构谐振(或机械谐振)。为了使问题简化,在分析系统时,常假定系统中的机械装置为绝对刚体,即无任何结构变形。实际上,机械装置并非刚体,而具有柔性。其物理模型是质量-弹簧系统。例如机床进给系统中,床身、电动机、减速箱、各传动轴都有不同程度的弹性变形,并具有一定的固有谐振频率。但对于一般要求不高且控制系统的频带也比较窄,只要传动系统设计的刚度较大,结构谐振频率通常远大于闭环上限频率,故结构谐振问题并不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控制系统的精度和响应快速性要求愈来愈高,这就必须提高控制系统的频带宽度,从而可能导致结构谐振频率逐渐接近控制系统的带宽,甚至可能落到带宽之内,使系统产生自激振
13、荡而无法工作,或使机构损坏。,52,53,54,55,56,57,58,2.减小或消除结构谐振的措施,59,60,61,62,四、传动间隙对系统特性的影响,1.机械传动间隙,63,64,2.传动间隙的影响,65,66,67,要发挥机电一体化系统应有的作用,首先应使它可靠地工作。在设计一个新的系统(或产品)时,要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要想得到一个最佳方案,不考虑可靠性问题是不完善的。因此,可靠性问题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可靠性,是指“产品(或系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完成规定功能”就是能够连续地保持产品(或系统)的工作能力,使各项技术指标符合
14、规定值。如果产品不能完成规定功能,就称为失效,对于可修复的产品,也可称为故障。可见失效(或故障)是一种破坏产品(或系统)工作能力系统(产品)完成规定的功能是相对于“规定条件”和“规定时间”而言的。“规定条件”是指使用时的应力条件(工作条件)、环境条件和存储时的存储条件等,“规定条件”不同,系统(产品)的可靠性也不同。例如,同一半导体器件,在使用时要求输出不同的功率,但不同的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条件、存储条件都会影响其可靠性。“规定时间”长短的不同,系统(产品)的可靠性也不同,一般来说,规定的时间越长、故障越多,可靠性也就越低。失效(或故障)越频繁可靠性就越低。总的来看,可靠性的概念包括系统(产品)
15、的无故障性和耐久性两方面的含义。系统(产品)的无故障性是指系统(产品)在某一时期内(或某一段工作时间内),连续不断地保持其工作能力的性能。系统(产品)的耐久性是指产品在整个使用期限内和规定的维修条件下,保持其工作能力的性能。一般来说,如果不采取维修和预防措施消除故障、恢复其丧失了的工作能力,系统(产品)是不能长时期工作的。,6-4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 可靠性、安全性设计,一、可靠性设计 1.可靠性的基本概念,68,2.保证系统(产品)可靠性的方法 保证系统(产品)具有必要的可靠性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某一特定的方法。在保证系统(产品)可靠性的方法中,提高系统(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质量”是
16、最根本的方法,它的作用是消除故障于发生之前,或者降低故障率。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由于故障是一种随机事件,因而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冗余技术就成为保证系统(产品)可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在故障发生之后把故障造成的影响掩蔽起来,使系统(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继续保持工作能力。如果说冗余技术是一种掩蔽法,那么诊断技术就是一种暴露法,它可以把已经出现的或即将出现的故障及时暴露出来,以便迅速修复。因为故障掩蔽只能推迟系统(产品)失效的时间,如果时间一长,故障就会累积起来,终归是掩蔽不住的。因此,诊断技术的作用就在于及时发现故障,以便缩短修理时间,提高系统(产品)的有效度。,69,70,自动控制:在
17、系统(产品)设计中,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使系统(产品)具有自适应、自调整、自诊断甚至自修复的功能,可以大大提高系统(产品)的可靠性。这是因为自适应和自调整等自动化技术,能使机器具有适应工作条件经常变化的功能(对外界的作用作出反应),以及恢复丧失了的工作能力的功能,使系统(产品)不仅具有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而且能够长时期地保持这种能力,不必担心外界影响,也不必担心系统(产品)本身在运转过程中发生故障。此外,在设计阶段就应考虑到在使用阶段如何保证系统(产品)可靠性的问题,应规定适当的环境条件、维护保养条件和操作规程。系统(产品)结构应具有良好的维修性,如易损件应便于更换、故障应便于诊断、容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电 一体化 系统 设计 有机 结合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84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