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ppt
《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通过油气成因理论的讨论我们知道,石油和天然气是沉积物(岩)中的沉积有机质形成的。而沉积有机质来源于天然有机质,天然有机质源于各种生物体及其生命活动的产物,即有机质是地壳上巨大的有机矿产的最原始来源。为了揭示油气生成的过程和机制,需要研究有机质及合成有机质的生物的演变及其活动规律。本章主要简述生物有机质的产生、有机碳的循环和生物圈的演化特征。,第三章 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第一节 光合作用第二节 生物圈的演化 第三节 有机碳的循环 第四节 不同环境的生物产率,第三章 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有机质是形成地壳上有机矿产最原始的物质,
2、而光合作用是造成地球上产生大量有机质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是细菌或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将CO2和H2O转化成有机物质的过程:光能hv6CO2+12H2O C6H12O6+6O2+6H2O 叶绿素 多糖及其它有机物质,第一节 光合作用,即利用阳光的能量将水分解,其中的H用于还原CO2,产生葡萄糖,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而O2被游离出来。自氧生物从葡萄糖教进一步能够合成多糖及其它有机物质。因此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质的化学能。,第三章 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光合作用,据估算,地球上总有机碳的量约为6.41015t,总游离氧的量约为16.91015t,两者的比例约为2.6
3、4。这一比值与CO2中氧碳的质量比值2.66(=O2/C=32/16)是相近的。这种平衡计算可能表明,大多数未结合在碳酸盐岩和硅酸盐中的氧确系由光合作用产生的。同时也说明,有机碳主要是CO2经光合作用而固定的。因此,古代沉积物中有机碳是和古大气圈中的含氧量有关的。根据Schopf等(1965)对古老岩石中有机质的研究,Tissot等(1978)推断,大约在2000Ma以前,有机质光合作用的产物已明显遍及全世界,使还原大气圈逐渐向氧化性转变。正是光合作用,才使有机质大量产生。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与发展,生物界生生不息,其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第三章 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光合作用,在地
4、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推测的与生命演化有关的重要事件(Tissot等,1978),在大约4000Ma以前,即当水在地球表面成为普遍物质以前,大量的生物是不可能存在于地球上的。在元古代时期,大气圈呈还原状态,无游离氧存在,而是含有H2、CH4、N2和H2O。大约在3000Ma前,地球上首次出现了原始生物的时候,它们可能利用了非生物作用所产生的有机分子作为新陈代谢的能量来源。因此,最早出现的生物应该是异养生物,但异养生物不可能以这种方式大量繁殖。到这些异养生物将通过非生物作用所产生的有机质几乎全部消耗尽的时候,光合作用则发展成为第二种能量的来源。,第三章 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光合作用,在
5、这个过程中,能够利用阳光作为另一种能源的自养生物能够独立生活,从而避免了食物的短缺。某些从光合细菌演化出的蓝、绿藻可能是第一个产氧的生物,随着生物的演化,自养的、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群超过了异养生物群,并且逐渐在生物界占了优势。如前所述,大约在2000Ma以前,光合作用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出现,为食料的供给和高等形式的生命演化奠定了基础。此后地球的大气圈慢慢变成了氧化环境,即出现了游离的分子氧。由于在地球的大气圈中出现了游离的分子氧,就改变了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对只适应无氧环境的原生生物起一定的破坏作用,通过变异和选择,生物进化到有氧呼吸,使生物的代谢系统发生质的飞跃,就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的效能
6、,为生命的发展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从此以后生物界便开始了大量繁衍,从而为油气母质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第三章 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第二节 生物圈的演化,我们知道油气及其前身物(干酪根和沥青)在最古老的震旦系沉积岩中就已经存在,当时仅发育原始的原生生物,随着地质历史的演化,生物界也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的演化过程。生物圈的不断繁衍,使不同种类生物可提供不同类型的生油原始物质,从而生成不同性质的油气。因此,研究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油气的形成,必须考虑生物圈的演化。,第三章 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第二节 生物圈的演化,生物圈的概念 地球上广泛分布着各种生物
7、,但其发育有一定的范围。生物的活动仅限于地球外圈,包括接近地表的大气圈、地壳表面薄层和水圈,合称为生物圈。生物圈中生物分布的最大高度和最大深度为其上、下限。上限究竟有多高,目前尚无确切的资料,决定于有无水分和短波辐射量的大小,无水或短波辐射量大时生物即不能生存。生物圈的下限,在海洋中可达深海,在陆地上可达有水分而温度不超过100的地方。显然,生物圈跨越地壳上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群落环境。凡是有生物活动的地方就必然有营养物质、代谢物质、分解物质和生物残骸等,从而造成有机质在地壳上的广泛分布。,第三章 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第二节 生物圈的演化,生物圈的演变特征,
8、一般认为,生命是由无机物经过一系列阶段慢慢演化而来的。最早的是异养生物。由这种异养生物逐渐发展演变为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进一步发展演化出各种生物。其演化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三章 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第二节 生物圈的演化,生物圈的演变特征,首先,原始异养生物到自养生物的演化,从而使无氧呼吸(发酵)发展到有氧呼吸,为食料的供给和向高级生命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原始的异养生物,将最初由非生物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如NH3,CH4)消耗殆尽之后,就无法维持生存,而逐渐为自养的、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所代替。光合作用的结果,使大气中有了游离氧,还原性的大气圈逐渐向氧化性大气圈转变。大气中的游离
9、氧改变了整个生态环境,对只适应无氧环境的原生生物起一定的破坏作用,通过变异和选择,生物进化到有氧呼吸,大大提高了其新陈代谢的效能,为生物进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章 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第二节 生物圈的演化,生物圈的演变特征,其次,生物的演化是从原核到真核以及此后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的发展。从原核到真核是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的转折点。一切高等的多细胞生物都是以真核细胞为基本单元的。真核生物的发育推动了生物的其它三大进化:(1)有性生殖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物的变异性和适应性;(2)动植物的分化,形成动、植、菌三级生态系统;(3)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发展,使生物机体复杂化。,第三章 有
10、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第二节 生物圈的演化,生物圈的演变特征,第三个特征就是动、植物的分化,也是生物系和生态系统上的最大演变。从此以后,生物进化在植物、动物和菌类三级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最早原始动物的出现大约在1000Ma前,进入古生代,动物化石数量突然惊人地增加,包括腕足类、腹足类、三叶虫等达1200多种,生命演化到了相当高级的程度。,第三章 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第二节 生物圈的演化,生物圈的演变特征,第四个特征是从水生发展到陆生。最初的生命产生于水中,而且在很长时期内仅停留在水中。直到奥陶纪,陆地淡水中才开始出现鱼形动物,志留纪开始出现陆生高等植物,到泥盆纪,各种类型
11、的陆地植物才普遍繁殖。最后,人类的出现是生物演化的最重要的特征。,第三章 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第二节 生物圈的演化,生物圈的演变特征,生物进化与沉积有机质地史分布示意图(据钟宁宁、秦勇等,1995),第三章 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第二节 生物圈的演化,主要生物类型,根据蒂索等对生物圈的演化过程与地球的地质历史相关性的研究认为,从前寒武纪到泥盆纪,有机物质的主要来源是海洋浮游植物。从泥盆纪开始,所增加的主要来源是陆地高等植物。从数量上看,形成沉积有机质的四种最重要的生物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高等植物和细菌。,第三章 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第二节 生物圈的演
12、化,主要生物类型,1、浮游植物 大约在2000Ma以前的前寒武纪,主要是蓝绿藻和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产生有机碳。经过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各种海相的浮游生物、细菌和蓝绿藻仍是有机碳的主要来源,直到中泥盆世陆地植物才出现。作为自养生物,浮游植物的繁殖率很高,加上适宜其发育的水体面积广,因此其产率高且总量大,它可能是世界上有机碳的第一大来源。,第三章 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第二节 生物圈的演化,主要生物类型,2、细菌 细菌和藻类一样,也是生物界的先驱者,而且又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繁殖最快的一种生物。细菌的生活能力很强,它可以在温度和压力变化很大的条件下发育,可以在咸水、淡水、近代沉积物和
13、古代沉积岩中大量繁殖,在生理学方面示出巨大的适应性和多变性。细菌可以是自养的、异养的或两者兼有的;按其生活习惯可以有喜氧细菌、厌氧细菌和通性细菌。,第三章 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第二节 生物圈的演化,主要生物类型,由于细菌相当微小,而且缺少硬体部分,因而它们很少形成化石。化石记录不适于确定整个地史中细菌的产生数量。因此,它对有机质沉积的贡献难以定量。但是在包括前寒武纪的所有地质时代中,都曾经发现过细菌化石的例子。细菌作为有机质提供者的重要性在于细菌的繁殖率居一切生物之首,同时,许多发育于沉积物中的细菌死亡后易于被保存下来。因此,它可能是仅次于浮游植物的有机质的第二大来源(Tisso
14、t等,1988)。,第三章 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第二节 生物圈的演化,主要生物类型,3、浮游动物 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食物链,使异氧的浮游动物的存在与分布和自氧的浮游植物密切相关。在高产率的浮游植物区,浮游动物也相当发育(Bogoror和Vinogradov,1960)。这种关系在前寒武纪浮游动物出现时就已存在,例如单细胞的纺锤虫和放射虫、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都是这种情况。在浮游植物发育的高峰期早古生代,大量发育着三叶虫、笔石等浮游动物。晚侏罗世大量出现浮游的纺锤虫也与当时大量发育的浮游植物相伴随,它的数量受浮游植物产率的控制。由于在食物链上,食物消费者的产率不可避免地远远低于食物提
15、供者,因此,浮游动物的产率及其对有机质沉积的贡献远远低于浮游植物,而且越往高等动物,产率和贡献越小。但低等浮游动物的数量较大,而且其繁殖率高,因而对形成沉积有机质有一定的贡献。,第三章 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第二节 生物圈的演化,主要生物类型,4、高等植物 高等植物发育在陆地。它所产生的有机碳的数量与水生生物大致相当。根据Huc(1980)估算,海洋浮游生物产生的有机碳约有1.510107.01010t/年,陆地高等植物产量为1.410107.81010t/年。地史上的高等植物出现时期较晚。志留纪以前,陆地只有少量的低等植物,志留纪沉积物中才出现高等植物的残体,从泥盆纪开始植物残体
16、才普遍存在于沉积岩中。高等植物虽然产率高,但由于发育在陆地,保存相对较难,故它对有机质沉积,尤其是对作为主要成油母质的分散有机质沉积的贡献应该低于浮游植物,也可能低于细菌。但它可以富集保存后演化为煤层,而煤往往是优质气源岩。,第三章 有机质的产生、聚集及生物圈的演化,第三节 有机碳的循环,在自然界中,元素和物质的运动常常具有循环的特性,碳元素也不例外。在光合作用将无机碳转化成有机碳的同时,也有一些过程将有机碳转化为无机碳,从而构成了有机无机碳的循环和平衡。为了研究沉积物(岩)中各种有机矿产的形成,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矿产的形成,许多研究者研究了碳的地球化学循环,并发现,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只不过是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机质 产生 聚集 生物圈 演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83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