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精选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精选5篇.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精选5篇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曾国藩的个性,就意志方面来讲,也是很坚强倔犟的。从曾国藩的诗文和军事生涯中都可以看出他意志坚强,并非懦弱之辈。他的诗文,很少有意味平淡之作,而多豪言壮语,雄奇之气溢于笔端,坚强的性格跃然纸上,如他30多岁做京官时作的一首诗: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刬不平。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蓬瀛。在书法方面,曾国藩不喜欢纤弱阴柔的字,而喜欢强劲阳刚的字。最好的办法就是处之泰然,行若无事。此外,曾国藩认为“忍”也是保养身体的重要因素。他说:“凡郁怒最易伤人。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善于
2、忍耐,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三国时期诸葛亮侮辱司马懿的故事可谓人人皆知。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驻扎在五丈原。而司马懿自知不如诸葛亮有智慧,就采取拖延的战术而不肯出兵。满招损,谦受益曾国藩之所以成大事,有一条重要的秘诀就是“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这与曹操的名言“吾任天下之智力”的意思差不多。骄傲自满是人生的大敌,盛气凌人是人际交往中的败笔。他始终教导自己的学生:“满招损,谦受益”。一天,他带着弟子子路去参观周天子的太庙,在那里他看到一个外形很精巧的陶器,就问看庙的人:“这叫什么陶器呀?”看庙的人则回道:“这是放在座右的欹器。”孔子听后,则说:“这个欹器,我听说如果装满水,它就翻倒;如果空着,
3、也同样倒下。只有把水装得正好,它才能立着。自抑,扬人抑己,虚怀若谷,无论治军还是公示都以谦字为先,从不与人争夺功名,贪图权势。相反,他还主动请求减权。曾国藩一生之所以成功,归结于“坚忍”二字。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如果曾国藩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忍耐,那么他的一生也必是失败。曾国藩这样看待坚忍:君子稳重而有威严,有坚强的忍耐性格,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即使刀架在脖子上也不畏惧。这样才能够所向无敌。生活中如果有了这样的坚忍,就会大有所为。总之,我们一定要记住,当苦到极点和难到极点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力气,更不是放弃,而是坚忍和打脱牙和血吞的精神。不宜非议讥笑他人尊重他人,才能受人尊重。曾国藩常对家人说
4、:“仁者,即欲立立人,欲达达人。”用孔子的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教导子侄尊重他人。他对同僚也非常友善,主张“说人长每长一分,说人短每短一分”。曾国藩引用晋初爻所说:“初六,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其意是说在晋升之初就受到挫折,坚守正道可获吉祥。不被人信任,那就暂时等待,不会有害处。总之,“裕无咎”里的这个“裕”字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暂缓,待时,有退一步之意,就是懂得忍耐;其二,就是宽阔、宽广,即心胸宽广。能以宽广的胸怀对待晋升中的挫折,所谓大肚能容,能容领导的不信任,能容竞争对手的打击,能容晋升受挫的事实。而一个能成大事的人,他会胸怀自然之心,做到顺境勿喜,逆境勿忧。读曾国藩家书
5、有感2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就应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曾国藩的修身表此刻: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能够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己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
6、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就应如此。读曾国藩家书有感31644年在明朝降将吴三桂带领下,多尔衮率领满清八旗兵攻陷北京,此后有用二十年占领中国,明朝灭亡,清朝正式统治中国。虽然力图实现民族融合,但是清政府执行首崇满洲制度,使得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官员受到猜忌、防范。尽管有康雍乾盛世,然而清政府已江河日下。1840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醒沉睡的中华帝国。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振臂一呼,太平天国席卷大半个中国。1852年曾国藩组建湘军。内忧外患,又无人可用, 1853年清政府不得已启用曾国藩。1864年初合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 7月攻陷天京,清政府加曾
7、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曾国藩功高震主,清政府已极不放心。咸丰曾叹息:“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8月曾国藩上奏朝廷裁撤湘军,朝廷当即准奏,随即裁撤湘军两万五千人。随后,曾国藩把家书开始刊行问世,表明自己忠心清廷,以安清帝之心、以塞弄臣之口。曾国藩辞世后第七年,1879年,由李翰章编纂、李鸿章点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正式面世。全书从1840年(道光二十年)到1871年(同治十年),历时30年,内容包括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家书真实而细密,平常又深入,是一部真实生动的生活宝鉴,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
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曾国藩家书最大感受是曾国藩的勤俭。曾国藩虽位极人臣,但自己俭朴,远离奢华。“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京城世家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他不让子女来京居住。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着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不得已亲自下厨、纺织,因一生习劳习苦,厉勤从俭,从而赢得“道德*冠冕一代”的称誉。曾国藩虽然“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而他的实际情况是“孙等在京,别无生计,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曾国藩常因为没钱养家而深感愧疚,但是他坚持不经商、不收
9、受贿赂,处处严于律己,以至于穷得没有回乡省亲的资费。曾国藩以身作则,宁穷不贪腐,还为身边人树立楷模,立下规矩,持续清贫。“家中有人做官,则待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旧”,正因为官高爵显,就更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约束亲戚邻里,做到慎微,慎独,慎权。当然,书中有很多历史局限性,这也是必然。然而瑕不掩瑜,曾国藩家书常读常新,开卷有益。读曾国藩家书有感4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
10、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如今人们,应该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可以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
11、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短信,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
12、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也许是因为现在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曾经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曾经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文明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
13、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现在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可以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当下的中国,
14、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可以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可以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该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
15、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美好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读曾国藩家书有感5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
16、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曾经帮助过你的大恩。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礼记: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后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一定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从古至今,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懒”字罢,不管
17、你学识多高,家境如何,懒惰的人,终成不了大事。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有大才大识的人,最后失败无非是因为一个“傲”字,这种人自认高人一等,不懂谦虚,最后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刘邦有一次问韩信:“你说我最多能带多少兵?”“主带兵无非十万尔。”刘邦又问那你带兵能带多少?“多多益善。”不久后,韩信被杀。不能否认韩信是有大才之人,后世也尊称他为兵家四圣其一,但是落的个不能善终的下场,也并非就不是我上面所述之因。很多名家评论说中国有四个半圣人。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己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依我拙见,曾国潘一生勤,仁,义,知世故,懂进退,已是我们后生学习之典范,称圣与不称圣又如何。圣人多半是被神话出来的,但是圣人能被称圣,自然是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值得被后人所习,他们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够被立为标杆。再次拜读过曾国潘家书之后,更感慨还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为人处世的事故值得我们学习,此书在中华五千年凝聚文化下面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讲究修身,立业,现代人都是立业,修身,更何况太多人立业后不修身。只是如今社会又有几人能舍弃手中之物平静下来与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点时间读点书吧,修好身再立业,事半功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