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ppt
《数学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数学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云南师范大学主讲:朱维宗,数学教育概论,提 纲,第一节 一堂常规的数学课第二节 教学模式的演变 1.已有教学模式的回顾 2.教学模式实施中的一些理论来源第三节 课例与教学案例赏,第二章 数学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数学教育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当前对数学教学的看法;数学数学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这一章,将从分析一些教学案例开始,逐步进入理论思考。,数学教学的基础是“数学”。一堂好的数学课,首先是看数学知识的掌握是否正确与适度,然后才是教学活动的呈现方式。数学教学毕竟并非“表演”!,第一节 一堂常规的数学课,下面分析一节高一数学课的
2、教学案例,课题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分别由两位风格不同的老师执教。希望大家对这俩个“同课异构”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由此感悟数学教学的真谛。,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师:昆十中 王志红 指导:云南民族中学 唐思和,案 例,一、忆旧迎新,引出探究“三个二次”的关系,回顾初中所学的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二次函数的 关系研究具体的二次函数,二次函数变成一元二次方程,1.函数图象与 轴有两个交点分别为,二次函数变成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忆旧迎新,引出探究“三个二次”的关系,二次函数变成一元二次不等式,借助图像,研究二次函数,2.函数图象在 轴下方部分函数值,3.函数图象在 轴上方部分函数值,x,有两
3、相异实根x1,x2(x1x2),x|xx2,x|x1 x x2,有两相等实根 x1=x2=,x|x,R,没有实根,0,=0,0,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三、应用新知,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1)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正数,不等式右边为零,(3)解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4)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结合相应函数图象 确定所求不等式的解集。,(2)计算判别式,四部曲:,作业:.1、3、5;探究题。,(1)“三个二次”的关系:方程的解即函数图象与 轴交点的横坐标,不等式的解集即函数图象在 轴下方或上方图象所对应x的范围。,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评析,这是2008
4、年11月昆十中数学新教师王志红的一节教学比赛课件,教学的设计指导为云南民族中学高级教师唐思和。王志红在教学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王志红在设计这节课时,做了精心的思考。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复习回顾初中所学的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二次函数的关系,由此引入一个具体的二次函数:,通过对这个函数的图象的讨论,以及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探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讨论中注意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在形象思维的帮助下,很快找到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并做了及时的小结。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运用,通过例题、练习和课堂小结再次让学生内化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和步骤。,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很紧密,整个教学设计注意突出本
5、节课的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同时,在讲课中,王志红也体现了很好的教师潜质,教态自然,教学语言干净,板书漂亮,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的配合很自然。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专家型教师(1988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对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执教:石林高中教育集团一中分校 赵宏斌(2005年9月24日),高一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案 例,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问题情境)解不等式:(师生共作)解法一 原不等式等价于 得 或,解不等式组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解法二 原不等式等价于:,(教师作必要的停顿,让同学思考上式应如何变形)亦即,2.提出(发现)问题:(1)教师提问:如果不解不等式,能否写
6、出不等式(2)教师提示:可以考虑不等式的 解集的补集.(3)同学得到答案:,(4)教师引导:从不等式你们可以发现什么问题,提出什么问题?(5)学生经观察、讨论后,发现(提出)如下问题生甲:方程 的根是-1和2,两个不等式的解集与-1和2有关;生乙:函数 的图像为 我们可以先求方程 的根,再求不等式 的解.,-1,2,3.解决问题(教师让同学讨论后归纳:)(1)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是: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如不等号为“”,则解集为:如不等号为“”,则解集为:,(2)教师:很好,如果a0怎么办?生齐:在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1);教师:我们来做如下的练习。4.问题的拓展学生完成如下4组练习解下列不
7、等式(1);(2);(3);(4).5.小结,本节课的教学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上位(总括)学习”,按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有意义的学习(原认知结构A与新认知B有逻辑联系)可分为三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所谓表征学习是指学会一些单个符号(主要是词汇)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概念学习又分为概念形成(即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归纳发现一类事物的关键属性从而形成概念。)和概念同化(即学生在概念学习中,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为依据,将新概念进行加工,通过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来学习新概念)。,评 析,“概念形成”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用归纳法的方法抽取出这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来达到理解概念。教
8、学的特点是引导学生归纳,适合于低年级学习和原始概念的学习。“概念同化”是以学生的间接经验和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以数学语言为工具,依靠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来理解概念,教学中常常是直接呈现概念,适合于高年级的学习。本节课属于命题学习,对于命题学习,由于A、B的关系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本节课的上位学习是这样产生的:B,(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总括的方式是: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而这种渗透是在“情境问题”中产生的,既有教师的主导,更有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总括。,同一个课题,两位教师不同的设计反映了各自的数学观和对数学教学的理解。相比而言,赵宏斌老师的设计显得更
9、加简明自然,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和指导,都优于王志红的设计。尽管王志红的教学设计也很不错,但是显得还不够成熟,还需要在实践中磨练。对比这两个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教师自身素养(数学观、教学观、教学能力等)的提高和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思考,第二节 教学模式的演变,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的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诸如讲解法、谈话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质疑式教学法等等。,也可以认为
10、,教学方法是针对每一堂课而言的具体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是从多种教学方法中抽象出来的、带普遍意义的、能用于多种学科不同课题的教学策略。教师要采取以启发式为核心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启学生的思维,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应采取以探究式为中心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既要学好科学知识,又要掌握学习方法),(1)我国古代的教学模式(教师单方面地“教”,学生被动“学”)其模式为:“讲”,“听”,“读”,“记”(记录,记忆),“练”,1.已有教学模式的回顾,(2)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观察,记忆,理解,练习学生看教师的示范,(3)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明了(明白清楚讲课),联想(让新旧知识产生联系),系统(必要
11、地概括),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4)杜威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学习的过程,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学即成长”。(教师的地位有所削弱,对教师要求较高),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从2001年以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如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活动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等。这些新出现的教学方式既注重“学”,又注重“教”。,(6)数学活动教学的基本模式,(7)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时间模式:10+35(老师10分钟,学生35分钟)。组织形式:师生合作,学生小组合作。教学方式(“三三六”见后):课堂教学三项要求:关注个体差
12、异;鼓励主动参与;促进和谐发展。,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生教生、生练生、生强生”。,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达标
13、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8)江苏省洋思中学的“洋思课堂公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课堂公式的实质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从过去“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到第二线为学生在自学、思考、讨论、答疑中当“参谋”、“顾问”。先 学 后 教 当堂训练(看、练)(兵教兵)(练)(生)(生)(生),洋思模式6个环节:,出示课堂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组织师生交流讨论;当堂练习、当堂巩固。,洋思课堂教学的三条基本理论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适当的方法能让每一个学生学好。让学生自学,在班级授课制下实施既集体学又个别指导的因材施教教学模式。当堂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课堂教学 观摩 评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78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