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第五章.ppt
《教育学基础第五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第五章.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 育 学,目录,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第二章 教育功能第三章 教育目的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第五章 课程第六章 课堂教学第七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第八章 学生评价,第五章 课程,一、课程及课程理论二、现代课程改革的背景三、现代课程的特点四、关于研究性学习 五、教师的适应与发展,讨论题,本章参考书目,本章参考书目,一、课程及课程理论,(二)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一)课程概念,(三)课程的类型(见教材第164页),(一)课程概念,1、对课程概念的理解存在不同的观点,返回,2、较为科学的概念,1、对课程概念的理解存在不同的观点,返回,(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学习经验(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4)课
2、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另外,还有人认为课程即教材、课程即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1)课程即教学科目,返回,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欧洲中世纪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均可以被视为最早的课程。只关注教学科目,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情感陶冶以及创造性表现等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因此,这是一个较片面的观点。,(2)课程即学习经验,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为代表而提出。他认为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该观点理论上很有道理,但实践中很难实行。,返回,(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认为课程就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同时又固执地认为课程应该不加批判地再生
3、产社会文化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如果课程内容不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就会使人的观念陈旧、落后、保守。,返回,(4)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返回,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学生不能仅仅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主要的是在规划与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此观点过分夸大了课程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因为,学校组织并没有在政治上强大到足以促使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地步。,2、较为科学的概念,定义一,返回,定义二,定义一,课程广义的课程指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狭义的课程专指某门学科,比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摘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返回,定义二,广义的课程就是按照一定
4、的培养目标,在国家要求、学校安排和教育者指导下,使学习者身心得到发展的一切活动。这种活动包括学校设置的所有学科内容及学科的时间、进程的安排,甚至各种各样的学科以外的学校活动。狭义的课程,即学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及学科的进程安排。,返回,(二)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1、经验主义课程论,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返回,4、存在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认为,以学科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杜威认为,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理想的课程应该促进儿童的生长与发展,这也是衡
5、量课程价值的标准。课程的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兴趣,否则就很难引起儿童的学习动机,也就不能有自发的活动。比如开设儿童在生活中已经熟悉的烹饪、缝纫、木工等实践类活动课程。另外,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即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的实施及课程的评价等方面,都应该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与能力来组织教学活动。,1、经验主义课程论,返回,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返回,这一课程流派是以苏联人造卫星研制成功而出现的,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要素主义,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它提出的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以巴
6、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者认为,课程改革应充分认识到国家或民族对于学校教学的内容有着重要的利害关系,所以,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即学科课程)。,返 回,永恒主义,永恒主义(以赫钦斯为代表)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永恒学科主要是指那些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返 回,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该学派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认为
7、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其核心观点就是: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该理论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方面:首先,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其次,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返回,首先,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因为社会是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实验室。这样既可以将所学知识很快运用于社会,又可从社会中学到很多东西。,返 回,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由于报纸、电视以及其他各种宣传媒介的作用,学生对于世界各地以及本国的社会问题非常敏感,这些问题应该在学校的课程中得到反映。学校的课程尤其要关心城市问题、犯罪问题、交通
8、拥挤、家庭破裂、文化娱乐等社会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要具有批判的意识。学校课程应该给学生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并把这些问题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返 回,二、现代课程改革的背景,(一)新技术革命的要求(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三)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四)社会问题涌现急需课程改革,(一)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当前的世界正掀起一场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海洋开发、航天技术、材料科学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其实质是利用最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并使它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实质上是一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竞争,是迫切要求学校能培养出有才华的创造性人才,这便要求课程作出根本改革。课程改革
9、的重点就是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及时反映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水平。,(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新技术革命主要是一场知识革命。据有关学者推测,人类的科学知识在十九世纪是每50年倍增一次,二十世纪70年代每5年倍增一次,80年代中期每隔20个月论文数量就能倍增。而作为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的微电子技术,主要任务就在于处理这些不断激增的纷繁的知识信息。面对现代化信息浪潮的冲击,学校必须重新组合传授给学生的信息体系,使得课程教材密集化:第一,增大课程密度。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授予学生内容全面的课程体系,就必须精选和综合传统学科,渗透或增加新学科。第二,精选教材内容。删减陈旧的内容,增加现代新科技文化的经典
10、知识。第三,扩充教材种类。加强教材信息量,扩大教材范围,重视课本外教材的编写。,(三)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在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不断更新的新时代,每个人必须具有适应各种新环境、迎接新挑战的能力。为此,现代教育必须按照终身教育观点,不仅将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而且扩展到包括学校在内的一切社会领域。这样的社会称为学习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可以为不断自我完善而自由地选择各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和条件。这便要求课程的变化应该表现出为不同年龄、不同学力、不同学习目的的人,提供可自由选择的灵活而广泛的课程教材。就学校自身而言,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师资状况和学生能力的差异,编写多套课程方案和不同类型、不同水
11、平的教材,以供选择;同时要丰富和完善学校课程结构,加强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使校内课程与校外活动相统一。此外,还要为社会上不同年龄、不同学力的人,创造各种符合其年龄特点和不同目的的校外教育的课程。,(四)社会问题涌现急需课程改革,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环境的恶化、人的道德素质的滑坡、青少年犯罪率的提高、人文素养的失落、战争带来的灾难等等。都需要课程改革,增加人文知识的比重。,三、现代课程的特点,(一)课程目标:全面性(二)课程内容:全息性(三)课程结构:趋平衡性(四)课程实施:人性化(五)课程评价:多元化(六)现代课程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七)加强德育,(一)课程
12、目标:全面性,现代课程目标将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最终目的。包括知能统一、注意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培养等。在现代的课程目标中,不同的国家都已不在将知识、技能、科学、人文等单方面忽视,而是将课程目标全面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二)课程内容:全息性,在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指导下,现代社会各国都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设立了全息性的课程内容。我国已逐步加进了环境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计算机教育等体现现代生活需要的各项内容。从世界改革的趋势看,课程的门类越来越广泛,信息也越来越全面。,(三)课程结构:趋平衡性,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潜在课程、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等多种新兴的课程类型相
13、继加入各国课程计划的行列,打破了原来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种新兴的课程与原来的学科课程相辅相承,呈现出趋于合理的趋势。我国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体现了“以分科课程为主,开始开设综合课”的指导思想,在小学加设了综合性的社会科(例有的学校在动植物课程中便综合了许多学科:动植物学科、体育学科、语文学科。其具体做法是先讲解一些动物比如蚯蚓;然后,让学生去挖蚯蚓;再用蚯蚓去钓鱼;最后回来写作文。);从各国课程改革的新行动中可以看出,各种新的课程类型已被接受,而且在打破原来单一的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各种类型课程所占的比例也日趋合理和平衡。,(四)课程实施:人性
14、化,与历史上的课程实施相比,现代课程实施的明显特征即“人化”,即学习模式尽量适合学生个人兴趣、需要的个别化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到19世纪后期,现代的课程实施模式开始形成,强调尊重儿童个性的发展,课程进度要适合儿童的心理接受能力,课程内容照顾学生自己的兴趣、需要。这样的课程实施模式最早兴起于欧洲,后来传到美国,掀起了个别化教学的模式的热潮。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教师不再是课程内容、课程进度的唯一决定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内容(选修课即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速度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中国近年提倡的快乐教学模式、学导式、目标教学模式、引导-发现
15、式、情境-陶冶式等等。这些现代的课程实施模式,都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色彩,产生很大影响,已成为课程实施的一个明显趋势。,(五)课程评价:多元化,课程评价一般而言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可以把它看成是对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及实施结果等的判断。以往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现在比较强调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评价的功能及方式上入手,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评价的内容除关注学业成绩外,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要多样化,除考试
16、或测验外,还要研究指定具有科学性、简便易行、有实效性的评价工具。评价不能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要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评价要改变单一的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使教育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都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六)现代课程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美国1957年受到前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冲击,认识到尖端技术的落后同中小学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落后直接相关,因而在1958年制定了国防教育法,在该法中强调指出要改革数学、自然科学与外语(称“新三艺”)为重点学科的教学。即要求中小学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此乃“万变不离其综,以不变应万变”),(七)加强德育,
17、中国、日本、美国等国都强调师德的重要性。特别是美、日,从选择教师的标准上即可反映。,四、关于研究性学习,(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四)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1、广义 2、狭义,1、广义,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改变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学习的方式为出发点,为学生创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进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2、狭义,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自然、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问
18、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1、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合作与分享 4、培养科学的态度及道德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与使命感,1、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研究性学习注重将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过程,获得切身的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发现与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多渠道地采集相关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并进行思想表述与成果交流活动。在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基础 第五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76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