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ppt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单元 社会公德主体课文:不吃无主梨 小珊迪读书屋:盲道上的爱 谁会脸红,不吃无主梨,许衡:字仲平,号鲁斋,其学广泛,学问渊博,无所不通。为元朝正学大儒。他是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时有“南吴(澄)北许(衡)”之称,(吴澄是元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不吃无主梨解题:“不吃无主梨”讲的是宋元之际的学者许衡年轻时候的一个故事。“无主”指“没有得到主人的允许”。文题的意思是没有得到主人的允许,不能随便摘人家的梨吃。本文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理念,即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得,不能取巧别人的财物。结构:(1)简介身份和故事背景 坚持原则(216)许衡不吃无主梨的故事 坚
2、持公道,突然,一个同行的朋友(),()地向前()起来,”“大家一窝蜂地赶到树下,()地摘梨,句意理解:1.许衡是宋元之际的著名学者。在他年轻的时候,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离开家园,四处逃难。这句话透露的信息:故事主人公许衡的身份。故事发生的时间:许衡年轻的时候;背景:战乱时期,老百姓纷纷离家逃亡。对故事背景的交代为下文“无主梨”的出现做了铺垫。2.经过刚刚进行过残酷战争的豫北,路上人烟稀少,田地荒芜。当时正值炎热的三伏天气,大家等着火热的太阳赶路,个个汗流浃背,嗓子眼儿都快冒烟了。走了几十里,也没找到一滴水。”这段话交代了许衡与朋友出行时的外部条件和出行过程中的境遇。“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与上文
3、老百姓纷纷离家逃难相呼应。也为下文“吃梨”情节做铺陈。,3.突然,一个同行的朋友连喊带叫,高兴地向前飞跑起来,”“大家一窝蜂地赶到树下,争先恐后地摘梨这几句抓住动作特点,形象地描写了发现梨树后朋友们的状态和心情。侧面进一步说明了他们渴得难受的程度。4.只有许衡赵了一片树阴唑了下来。他撩起衣襟,一个劲儿地扇风取凉。行为描写,与朋友形成鲜明对照。一系列的动作说明他和朋友一样又渴又乏。不吃梨说明他意志力强。,写作特点:1.层次清晰,详略得当。2.大量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3.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4.层层铺垫,结构严谨。,字词提示:瞪眼 水滴 著名 姓名 肯定 摘梨 暑假 性别 垦荒 部署 牲
4、畜 诚恳人烟稀少 汗流浃背 争先恐后 田地荒芜 不以为然 兵荒马乱 满不在乎,小 珊 迪 本文主要讲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不幸被马车撞伤,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守信、善良的好品质。,结构:(18)小珊迪要“我”买 火柴,因没零钱,“我”怀疑自己上当了。(911)小珊迪受重伤,派 弟弟送还零钱,“我”对他有进一步认识。(1214)小珊迪死了。,课本剧,1.“先生,请买盒火柴吧!”2.”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3.“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4.“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写作特点:1.动人的故事情节,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2.抓住人
5、物形象、对话、神态等的描写突出人物品质和性格。3.运用白描手法叙述故事,平实中见波澜,平淡中有震撼。便士、先令:英国的钱币单位。1先令12便士,20先令1英镑 1便士比人民币的1角钱少一点,约为人民币8分钱左右。,字词提示:掏钱 葡萄 旅馆 纠缠 孤儿陶器 淘气 狐狸 单薄b(书面语)倾轧y 薄饼bo(口语)轧钢zh近义词:请求(恳求)发现(发觉)难过(伤心)感激(感谢)信任(信赖)消失(消逝),盲道上的爱,本文讲述了一个女儿得了眼疾,母亲做好心理准备,要把自己的双眼捐给女儿的动人心弦的亲情故事。文章表现了伟大的母爱,呼吁人们关注残疾人,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结构:(12)“我”的同事夏
6、老师给“我”讲一个亲历的关于盲道的故事。(35)受到触动,“我”开始关注盲道,认识到关爱盲人是健康人的责任。写作特点:1.平实的故事,深刻的人文教育意义。2.先叙事,后抒情,就事而议,有感而发,结构清晰严谨。,陈述句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它包括肯定句和否定句两种。陈述句在书写时句末有句号,而在朗读时则用降调。把反问句变成陈述句或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的方法:陈述句变反问句:原句+疑问词+-不+语气词-句号+问号反问句变陈述句:原句-疑问词+不-语气词-问号+句号如:“难道他承认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变换陈述句:“他不承认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知识链接反问句与陈述句
7、转换,肯定句变反问句,在变换后的反问句中,必须在适当的地方加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句意思一致。比如:“你应该去看他。”变为:“难道你不应该去看他吗?”否定句变反问句,去掉句中否定词或在变换后的反问句中再放上一个否定词,才与原句意思相符。比如:“他不应该看她。”变为“难道他应该去看她吗?”或“难道他不应该不去看她吗?”由此可见:反问句的问号,起了一个否定词的作用。反问句是对一个肯定内容或否定内容的否定。,一、反问句变陈述句:1.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橘子,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2.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3.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
8、习怎会有知识?4.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5.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6.看到那数不清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二、陈述句变反问句:1.这幅画是我们班蔡颖画的。2.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3.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4.那奔驰的列车正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5.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6.犯了错误但不敢向老师、同学承认,这不是一个少先队员应有的态度。7.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8.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9.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正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10.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倒。11.这就是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单元复习 教科版 三年级 上册 第七 单元 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76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