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新进展.ppt
《教学设计的新进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的新进展.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 学 设 计 的 新 进 展,教 学 设 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教学设计”与“教案”,以“教”为中心的ID的发展,以“学”为中心的ID的发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师”与“学科教师”,Exit,教 学 设 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以及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 学 设 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
2、ID),国内外著名的教学设计专著,教 学 设 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促进教学设计发展的主要因素,时代背景: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理论基础:全新的学习理论的发展,技术支柱: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知识,近30年来占90%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近10年大约每3年增加一倍,自50年代以来,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教 学 设 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代表人
3、物:斯金纳(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 主要观点:强调认识来源于外部刺激,并可通过行为目标检查、控制学习效果,在许多技能性训练或作业操练中,刺激和强化又确实有明显的作用,但对于较复杂认知过程的解释显得无能为力。,代表人物: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1915-(哈佛大学教授)主要观点: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代表人物: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主要观点:(实际上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
4、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教”为中心的ID的发展,起源时间:从6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ID理论。基本内容:研究如何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而很少考虑 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优 点: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因而这种理论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领域中有很大的影响。缺 点:按这种理论设计的教学系统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以“教”为中心的ID的发展,理论基础,代表人物: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主要观点:“联结-认知”学习理论(折衷观点)观点内容:主
5、张学习的发生要同时依赖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教学就是要通过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来影响和促进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使之达到更理想的学习效果。观点应用:在目前流行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型中绝大部分都是采用这种折衷的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以“教”为中心的ID的发展,主要标志: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即刺激-反应)作为其理论基础。代表性模型:“肯普模型”由肯普()在1977年提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强调四个基本要素,需着重解决三个主要问题,要适当安排十个教学环节。四个基本要素:是指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问题: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确定教学目标);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进
6、行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十个教学环节: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为此应先了解教学条件(包括优先条件和限制条件);选择课题与任务;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科内容;阐明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利用教学资源;提供辅助性服务;进行教学评价;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第一代ID模型,案 例,以“教”为中心的ID的发展,肯普模型(ID1的代表性模型),以“教”为中心的ID的发展,主要标志:以加涅的“联结-认知”学习作为其理论基础。代表性模型:“史密斯雷根模型”由 和于1993
7、年提出。(是当时美国AECT的理论研究部主席,是当代较著名的教育技术与教育心理学家),第二代ID模型,教学组织策略:指有关教学内容应按何种方式组织、次序应如何排列以及具体教学活动应如何安排(即如何作出教学处方)的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为实现教学内容由教师向学生的有效传递,应仔细考虑教学媒体的选用和教学的交互方式。传递策略就是有关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以及学生如何分组(个别化、双人组、小组或是班级授课等不同交互方式)的策略;教学资源管理策略:在上面两种策略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如何对教学资源进行计划与分配的策略。,编写测验项目:即编写出用于衡量学生能否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能力的测验项目。,难点解释:,
8、以“教”为中心的ID的发展,第二代ID模型,史密斯|雷根模型,案 例,以“教”为中心的ID的发展,ID2模型的主要优缺点,缺 陷,明确指出应进行三类教学策略的设计;提出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有关策略的制订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忽略了对教学模式的设计。,优 点,以“学”为中心的ID的发展,理论基础,(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以“学”为中心的ID的发展,以“学”
9、为中心的ID理论研究的几种偏向,忽视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或曰“基本内容”),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这样建构的“意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是符合教学要求的。,忽视教师指导作用,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改变为场外的“指导”(主演改由学生担任),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强。,忽视教学模式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即如何设计适合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环境。而
10、教学模式的设计则被认为与意义建构过程无关而完全被忽视。,以“学”为中心的ID的发展,以“学”为中心的ID方法与步骤,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教学模式设计,以“学”为中心的ID的发展,教学目标分析,常用的教学目标分析法:,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案 例,以“学”为中心的ID的发展,教学目标分析,以“学”为中心的ID的发展,情境创设,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创设情境的方法:,一类是学科内容有严谨结构的情况(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内容皆具有这种结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设计 进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75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