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四章第一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第四章第一节.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目的及要求,第四章 民族与民族问题,了解民族 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只要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正确认识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原则,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第四章 民族与民族问题,第一节 民族的形成、发展、消亡,第二节 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第三节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第一节 民族的形成、发展、消亡,一、民族的形成,二、民族的发展,三、民族的消亡,一、民族的形成,(一)民族的概念,(二)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基本条件和途径,(三)民族的分类,第一节 民族的形民成、发展与消亡,古代民族概念,在荷马诗史中就有“民族”这一词。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 p
2、eople;Ethno(s);race;认为民族与“地域、语言、性格、风俗、宗教”有关。,我国先秦时代的文献中有“民”与“族”二字连用的情况,主要是指“家族”或“宗族”,我国古代的民族概念最主要的是“族类”,“族”的含义中已经包括了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的风俗习惯方面的区别。,近代民族概念的发展,1851年意大利学者马齐认为,民族具有“土地、起源、习惯、语言的统一”。,瑞士-德国 布伦奇里(1852年):,“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民族最要的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属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统;(三)同其肢体形状;(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
3、风俗;(八)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梁启超饮冰室全集卷五说二)。,中国使用“民族”一词是在19世纪后半期。1882年王韬在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使用。“夫我中国乃天下至大之国也,幅员辽阔、民族殷繁、物产饶富,苟能一旦发奋自雄,其坐致富强,天下当莫与颉顽(意:不相上下、对抗)。(王韬 圆文录外编第83页)。,(2)近代民族概念的发展,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中,使用了“东方民族”一词。进入20世纪后,我国开始大量使用“民族”一词,与民族有关的新名词如中华民族、中国民族、民族主义、民族运动等大量出现。,1924年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提出了他的民族定义,孙中山先生
4、则认为构成民族有“五种巨大的力”,力是“血统”,其次是“生活”,第三是“语言”,第四是“宗教”,第五是“风俗习惯”,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不是武力征服得来的。(孙中山选集(卷一本)1981年版,第620-621页),1937年辞海“民族”词条:,“以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相同而结合之人群曰民族”。,中华民族”一词是由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近代以来由西方传入之“民族”一此相互结合而成的。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
5、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使用。从上下文来说,梁所说的“中华民族”当指汉族,确切地说,指的是古华夏族和从华夏族发展至今,不断壮大的汉民族。他在该文中,在“黄帝子孙”一词特别注文指出:“下文省称黄族,向用汉种二字,今以汉乃后起之朝代,不足冒吾族之名,故改用此。”,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7次以上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明确地指出其含义,“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杨度、章太炎和黄兴皆有使用 1907年,继梁启超之后,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成为“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是年5月
6、20日,他在中国新报连载的金铁主义说一文中,在与梁基本相同的意义上,即“中华民族”指的是汉族,也多次使用“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我们怎样来理解呢?中华民族就是汉族?中华民族=华夏族?汉族或华夏族是由一个民族发展而来吗?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吗?,中华民族的含义的扩大,1911年12月1日,一些蒙古王公在沙俄的指使下,在库伦成立了以哲布尊丹尼为“大汗”的所谓“大蒙古帝国”。针对这样的分裂行为,1913年初,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召开的西蒙古王公会议,内蒙古西部22部34旗王公一致决议“联合东蒙反对库伦”,并通电全国申明:“数百年来,汉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当一体出力,维持民国”这示第一次在
7、政治文件中,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共同决议宣告自己的民族属于中华民族。作为民国的总统袁世凯,此时也在涵盖中国境内所有民族意义上“率先”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而这一较早使用,也恰恰示发生在处理此次蒙古分裂行径过程中,他致书库伦活佛哲布尊丹尼写道:“外蒙同为中华民族,数百年来,俨如一家”。,此后,“中华民族”一词时已不在专指汉族,而是泛指中华各个民族的观念已经开始普及。“中华民族”趋向融合 民国初期,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角度自觉公开地标举再造现代“中华民族”旗帜的第一人是李大钊。1917年2月19日和4月18日,他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和大亚细亚主义两文,针对日本人宣扬的以日本民族为中心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
8、了中国人应该激发出以各民族融合为基础的“新中华民族主义”的自觉,“则前之满云,汉云,蒙云,回云,藏云,及至苗云,瑶云,举为历史上残留之辞,今已早无是界,凡籍隶于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云。”李大钊这里的“中华民族”指的是融合中华各个民族后的新民族。,1922年,最早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梁启超撰写历史上中国民族之研究,他在书中一方面指出“中华民族”通常指的是汉族,同时又指出“中华民族”包括中国各民族认同的一体特征,他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又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斯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并具体指出“故凡满州人今皆中华民族之一员也”。明确指出:“近四百年来,民族主义日渐发生,日渐发达,
9、遂至磅礴郁积,为近世史之中心点,顺兹者兴,逆兹者亡。”梁启超毫不动摇的坚信,要使中国不亡,必须推行民族主义。,中华民族”涵义的演变,梁启超的“多元混合”说 1905年,梁启超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杨度的“文化族名”说 杨度在1907年发表了金铁主义说一文,将中国解释为地域观念,将中华阐释成文化一统,把中华民族归之为文化族名,所有生长于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民族经过交流融合,已经不可分割地形成了一个中华民族。这里,杨度将中华民族的含义赋予了现代文化人类学的意蕴,颇具文化色彩和理论意义。,章太炎的“汉族中心”说
10、章太炎并不反对杨度乃至梁启超用中华民族来概括中国各民族的论断。他与杨度所不同的是:一是坚持要以汉族为中心;二是要由汉人组织政权;三是以汉族来逐步同化其他少数民族。众所周知,章太炎是一个汉族中心主义者。但他在这里表述的观点较其1903年前后宣传的民族复仇主义已经有很大的转变。孙中山的“五族共和”说 一向倡导“革命排满”的孙中山也接过了“中华民族”的旗号,在1912年进一步提出了“五族共和”,号召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来达到民族融合和民族和谐。,中华民族包括哪些人呢?,大陆新版辞海释曰:我国各民族的总称。台湾三民书局版大辞典释曰:族名,指组成中国各民族的集合体。,这种说法准确吗?不为什么?(1)民族
11、与国家本来是不同性质的两种群体,不应混为一谈。,(2)按照以上的解释,就会导致两个错误码:A“中华民族”既然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那就可以说中华民族中国人,也就是把几千万海外华人扫除在外。B、台湾人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中华和中国的含义中华:有两层意思。一种是指华夏族、汉族生活的地方。最初指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的土地。后来指各朝所辖的疆土。另一种意思是是指对华夏族、汉族的称呼。,“中国”的意思:从古义来看,一指京师,一指华夏族、汉族地区,因为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因其在四夷之中,故称“中国”或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从今义来看,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可见中国和中华无论是从
12、古义还是今义都是同义词。因而说“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就有同语反复之嫌。另外:说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这个“中国”是否包括了台湾,“中国各民族”是否包含了台湾的各族人民,如果包含了,则会出现不赞成社会主义但赞成一个中国拥护祖国统一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这显然与现实不符。因为有一部分台湾人他们承认是中国人,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他们心目中的中国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他们不赞成社会主义。故他们认为自己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因而我个人认为中华民族可以理解为生活在由我国历代王朝所开发、建设的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及旅居或定居国外的华侨或其他具有中国血
13、统的人。,理解“中华民族”一词时,除了了解哪些人属于中华民族之外,还需要说明“中华民族”是由“华夏族”、“汉族”逐渐发展而来的。“华夏族”是民族,“汉族”是民族,“中华民族”还是民族,三者之间究竟有何不同?,中华民族”一词是由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近代以来由西方传入之“民族”一此相互结合而成的。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使用。从上下文来说,梁所说的“中华民族
14、”当指汉族,确切地说,指的是古华夏族和从华夏族发展至今,不断壮大的汉民族。他在该文中,在“黄帝子孙”一词特别注文指出:“下文省称黄族,向用汉种二字,今以汉乃后起之朝代,不足冒吾族之名,故改用此。”,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7次以上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明确地指出其含义,“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杨度、章太炎和黄兴皆有使用 1907年,继梁启超之后,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成为“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是年5月20日,他在中国新报连载的金铁主义说一文中,在与梁基本相同的意义上,即“中华民族”指的是汉族,也多次使用“中
15、华民族”。,中华民族,我们怎样来理解呢?中华民族就是汉族?中华民族=华夏族?汉族或华夏族是由一个民族发展而来吗?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吗?,中华民族的含义的扩大,1911年12月1日,一些蒙古王公在沙俄的指使下,在库伦成立了以哲布尊丹尼为“大汗”的所谓“大蒙古帝国”。针对这样的分裂行为,1913年初,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召开的西蒙古王公会议,内蒙古西部22部34旗王公一致决议“联合东蒙反对库伦”,并通电全国申明:“数百年来,汉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当一体出力,维持民国”这示第一次在政治文件中,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共同决议宣告自己的民族属于中华民族。,作为民国的总统袁世凯,此时也在涵盖中国境内
16、所有民族意义上“率先”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而这一较早使用,也恰恰示发生在处理此次蒙古分裂行径过程中,他致书库伦活佛哲布尊丹尼写道:“外蒙同为中华民族,数百年来,俨如一家”。此后,“中华民族”一词时已不在专指汉族,而是泛指中华各个民族的观念已经开始普及。“中华民族”趋向融合 民国初期,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角度自觉公开地标举再造现代“中华民族”旗帜的第一人是李大钊。,1917年2月19日和4月18日,他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和大亚细亚主义两文,针对日本人宣扬的以日本民族为中心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了中国人应该激发出以各民族融合为基础的“新中华民族主义”的自觉,“则前之满云,汉云,蒙云,回云,藏云,及至
17、苗云,瑶云,举为历史上残留之辞,今已早无是界,凡籍隶于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云。”李大钊这里的“中华民族”指的是融合中华各个民族后的新民族。1922年,最早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梁启超撰写历史上中国民族之研究,他在书中一方面指出“中华民族”通常指的是汉族,同时又指出“中华民族”包括中国各民族认同的一体特征,他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又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斯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并具体指出“故凡满州人今皆中华民族之一员也”。明确指出:“近四百年来,民族主义日渐发生,日渐发达,遂至磅礴郁积,为近世史之中心点,顺兹者兴,逆兹者亡。”梁启超毫不动摇的坚信,要使中国不亡,必须推行民族主义。
18、,中华民族”涵义的演变,梁启超的“多元混合”说 1905年,梁启超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杨度的“文化族名”说 杨度在1907年发表了金铁主义说一文,将中国解释为地域观念,将中华阐释成文化一统,把中华民族归之为文化族名,所有生长于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民族经过交流融合,已经不可分割地形成了一个中华民族。这里,杨度将中华民族的含义赋予了现代文化人类学的意蕴,颇具文化色彩和理论意义。,章太炎的“汉族中心”说 章太炎并不反对杨度乃至梁启超用中华民族来概括中国各民族的论断。他与杨度所不同的是:一是坚持要以汉族为中心;二
19、是要由汉人组织政权;三是以汉族来逐步同化其他少数民族。众所周知,章太炎是一个汉族中心主义者。但他在这里表述的观点较其1903年前后宣传的民族复仇主义已经有很大的转变。孙中山的“五族共和”说 一向倡导“革命排满”的孙中山也接过了“中华民族”的旗号,在1912年进一步提出了“五族共和”,号召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来达到民族融合和民族和谐。,中华民族包括哪些人呢?,大陆新版辞海释曰:我国各民族的总称。台湾三民书局版大辞典释曰:族名,指组成中国各民族的集合体。,这种说法准确吗?不为什么?(1)民族与国家本来是不同性质的两种群体,不应混为一谈。,(2)按照以上的解释,就会导致两个错误:A“中华民族”既然是
20、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那就可以说中华民族中国人,也就是把几千万海外华人扫除在外。B、台湾人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中华和中国的含义中华:有两层意思。一种是指华夏族、汉族生活的地方。最初指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的土地。后来指各朝所辖的疆土。另一种意思是是指对华夏族、汉族的称呼。,“中国”的意思:从古义来看,一指京师,一指华夏族、汉族地区,因为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因其在四夷之中,故称“中国”或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从今义来看,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可见中国和中华无论是从古义还是今义都是同义词。因而说“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就有同语反复之嫌。另外:说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
21、称,这个“中国”是否包括了台湾,“中国各民族”是否包含了台湾的各族人民,如果包含了,则会出现不赞成社会主义但赞成一个中国拥护祖国统一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这显然与现实不符。因为有一部分台湾人他们承认是中国人,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他们心目中的中国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他们不赞成社会主义。故他们认为自己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因而我个人认为中华民族可以理解为生活在由我国历代王朝所开发、建设的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及旅居或定居国外的华侨或其他具有中国血统的人。,理解“中华民族”一词时,除了了解哪些人属于中华民族之外,还需要说明“中华民族”是由“华夏族”、“汉族
22、”逐渐发展而来的。“华夏族”是民族,“汉族”是民族,“中华民族”还是民族,三者之间究竟有何不同?,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华夏族,中华民族,汉族,中华民族,汉族,华夏族,这是外国人觉得很难理解的问题,甚至连许多中国人都很难说清楚。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有必要追溯一下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在长时期中逐渐发展、演变的经过。夏代以前,中华大地上各部落、部族迁徙不定,分合无常。自夏代至秦汉,为夷、夏各族并立时期。文化水平较高的“诸夏”与文化水平较低的诸“夷”犬牙交错,此出彼入,通过互相争斗与和平交往而逐渐融合。当时的“诸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血缘不同的各族共用“夏礼”而被称为“诸夏”,正因为有了一个“诸”字,
23、说明是复数而非单数。诸夏又称华夏。因此华夏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以华夏文化为纽带而结合起来的民族联合体。,汉武以后,“华夏族”逐渐改称“汉族”。经过从夏到汉约两千年的融合,生活在中原的诸“夷”已先后融入汉族,只有北方、西方、边疆各地还存在一些少数民族。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是:进、退、分、合,变化无常。总的发展趋势则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在人口上常占优势,因而在中华大地上取得了主体民族地位。“汉族”也不是单一民族而是一种“民族融合体”。活动于中华大地上的人群不只是汉族,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可以合称“中华各族”。,“中华”之称,魏、晋之际,已见端倪。元末农民起义军与清末革命志士都正式提出过“驱
24、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恢复中华”者,恢复“中华各族”所共同建立之国家(并非只是汉族建立的国家)。近代西方殖民者东来,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中华各族”在外力冲击之下,才开始意识到求同存异、团结御侮之必要。所谓“同”,是中华文化之同;所谓“异”,是各民族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之异。在外侮日亟的情况下“中华各族”乃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因此,中华民族乃是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 令:“民族感”莫尔根一书摘 要:“语言 地域等是民族的必备条件。”,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概念:,恩格斯指出:欧洲一些民族是“由语言和共同感情来决定边境的”;“民族的自然分界线,即语言的分界
25、线”。法兰克时代:民族形成之中,人们对血统方面的记忆越来越淡薄了,“余下来的,仅仅是共同的历史和共同的语言”。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 的作用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902年崩得在党内的地位:“一个民族没有一定的地域是不可想象的。”“民族这个概念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民族应当有它的发展的地域,一个民族应当有它共同的语言基础。”。,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和列宁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第三: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第二:民族有“四大要素”或“四大 特征”;,第一:民族
26、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斯大林民族定义的三层含义:,第三:针对性和批判性,第二:科学性和完整性,第一:继承性和发展性,斯大林民族定义的三个特点:,第一节 民族的形民成、发展与消亡,形成条件,原始社会的崩溃过程为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民族形成的条件,蒙昧时代旧石器时代社会分期 野蛮时代新石器时代 文明时代阶级社会,恩格斯:,“氏族在蒙昧时代中级阶段发生,在高级阶段继续发展起来,就我们所有的材料来判断,到了野蛮时代低级阶段,它便发展到了全盛时代。往后,氏族就逐渐走下坡路了。”,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二次社会大分工),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人类社会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其他野蛮人中分离
27、出来,畜牧业从农业分离。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人类社会发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两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导致:私有制开始出现;阶级分化开始出现;家庭奴隶制开始出现;母权制倾覆,被父权制取代;出现了最初的物质劳动和精神 劳动的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导致:私有制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奴隶制开始成为社会制度的本 质的组成部分;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基本 经济单位;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有了进一 步的分工;,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两次社会大分工以及这种社会分工的结果,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阶级分化的出现,使原始社会的民主和平等开始消
28、失。氏族和部落制度已不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这种共同体也逐渐失去作用和意义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种新的事物来替代原有的氏族和部落。这就必将出现向新的事物的过渡。这样,原始社会的崩溃过程也就为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 决定性因素和主导条件。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导致私有制出现、产品交换的发生,阶级分化的发生,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由于经济原因而引起的战争和军事冲突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而这些外在条件也是基于经济的原因。,第一节 民族的形民成、发展与消亡,形成时间,原始社会末期,民族形成的时间的三个过渡理论 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时代 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社会组织(制度
29、)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人们共同体(地域)它揭示了民族形成的时间: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到进入阶级社会时形成的。,第一节 民族的形民成、发展与消亡,形成过程,1、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大发展,促进了传统社会的解体;2、血缘关系的废弛;恩格斯指出:“正在产生的私有财富在氏族制度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私有制的产生对原始社会的影响表现:(1)一些小家族的游离(2)奴隶的使用和贫富的分化。(3)部落内矛盾日益激烈。(4)杂居一代比一代厉害。3、部落联盟的建立,朝民族(nation)的形成跨出了第一步;4、国家的产生,促进了民族的最终形成。,怎样理解这个过程呢?,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导致传统社会出现两个
30、重大变化:部落内部的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债务奴隶出现;部落之间战争频繁,战争奴隶出现。为发动战争或应付战争,人们结成部落联盟 国家的出现,强行将国内的全体人结合成一个整体,即民族。,民族和国家是从部落产生的双胞胎,但从绝对 的时间上看,国家在前,民族在后。国家起到了型铸 民族的作用。在人类从原始社会向文明过渡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个城邦阶段;城邦国家的社会基础是父系家庭;战争是早期国家形成的催化剂;早期国家的阶级构成主要是以剥削外邦人为基础;城邦国家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向地域国家转化,城邦内部的阶级分化也随之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交往的扩大,国家组织必然会向更广大的地域和更大量的人口转变
31、。国家在大喊大叫中产生,民族是静悄悄地出现的。国家是在斗争中产生的,国家的产生更为迫切,民族的产生是随之而来的。阶级国家民族,产生的时间阶级国家民族,消亡的时间起初,国家型铸民族,随着民族的发展,出现了跨界民族,国家消亡、民族消亡。,部落的二重性与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国家 部落(人们共同体)民族(人们共同体),民族形成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逐渐向民族的地缘关系过渡。氏族部落的地方局限性逐渐被民族的统一性所取代。氏族部落的特征逐渐被民族的四个特征所取代。,第一节 民族的形民成、发展与消亡,形成途径,1、从部落发展为民族,2、通过原有民族的分化瓦解和重
32、新聚合“异源同流”和“同源异流”,3、从部族发展为民族,4、从氏族部落飞跃为民族,5、在国家政权的影响下形成的民族,6、异种族通婚的后代形成的混血民族,7、在宗教作用下形成的民族,从部落发展成为民族的基本途径:希腊式、罗马式、德意志式,民族形成中典型的三中途径,希腊式:内部经济发展和外地人的因素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地发展成民族和国家。这是民族形成的基本形式。罗马式:氏族之外的平民的胜利。平民和氏族的融化,形成了罗马民族和国家。本氏族与外地人之间,外地人取得了胜利,外地人进入这一氏族、部落后,逐渐在内部的经济、社会当中,占据了优势,当然没有发生残烈的战争,而是自然融合而成。德意志式:德意志部落与被
33、征服部落的融合发展而成民族和国家。,同源异流:主要指的是原有民族的分化产生新的民族的历史现象。,异源同流:是若干个原有民族或部分或全体成员通过实行一体化而形成的新的民族。,2、通过原有民族的分化瓦解和重新聚合“异源同流”和“同源异流”,第一节 民族的形民成、发展与消亡,根据不同的标准民族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民族结构形式:单一、复合。民族的经济类型:狩猎、农业、游牧、海洋民族所处历史阶段:原始、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二、民族的发展,(一)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二)、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现象,一、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1、民族社会的正常发展。按照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过原始社会
34、、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是正常的民族发展模式。2、民族社会的滞后发展。民族过程长期滞留在某种社会形态中,未能及时实现向新的社会形态转变和过渡,被认为是落入了滞后或畸形发展的轨道。3、民族社会的跳跃发展。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民族的跳越性发展。,二、民族发展的一般动因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3.民族内部结构是影响民族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因4.民族自身素质是影响民族发展的又一个主要内因5.民族之间关系结构则是影响、制约民族发展的一个主要外因,三、民族发展的类型民族发展类
35、型:是指民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过的各种类型。1、过去,我国学术界主要是依照社会性质把民族划分为五种类型:原始民族 奴隶制民族 封建民族 资本主义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2、按生产力标准对民族发展类型进行分类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如果以生产工具为代表,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与此相适应,民族的发展类型也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三节 民族的发展,三、民族的消亡,(一)概念,(二)途径、时间和图景,民族的消亡,(一)概念,民族消亡,是指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别的消失,一切民族互相融合而成为一个共同的整体,一个统一的“全人类共同体”。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结果,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民族融合的最后完成就是民
36、族的最终消亡。2、民族消亡的时间和主要标志时间: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之后标志:民族自我意识的消失,民族的消亡,(二)时间和主要标志,时间: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之后标志:民族自我意识的消失,民族的消亡,(三)途径: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1、概念及类型(1)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逐渐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最后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类型(依据是否用强制的手段,是否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同化的过程):强迫同化 自然同化 强迫同化:强迫同化是凭借政治暴力和民族特权进行的,它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也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之一。压迫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被压迫民族实行歧视、压制和迫
37、害,把自己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强加于被压迫民族,目的是磨灭和铲除后者的民族特性,使之不再作为一个民族存在。自然同化: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间长期交往和共处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交往相处的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交往相处的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民族同化:1、民族同化的概念:2、民族同化实现的基本过程:(1)起始阶段来自文化的趋向,这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2)深入阶段主要是精神文化的发展,开始发生局部的质变;(3)终结阶段民族自我意识的改变,这就是发生了根本性的 质变,成为了另一个民族。3、民族同化的特点(1)民
38、族同化是一个过程(2)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民族融合1、概念:民族融合包含着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一切民族特征和民族 差别的完全消失,民族的消亡,全世界“人类共同体”的形成。其二,是指在民族消亡之前,各民族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相互吸收、相互补充,并由此而产生的新的特征,乃至新的民族。这种情况,也可以称之为“民族融合的因素”、民族融合的过程或“历史上的民族融合”。2、民族融合的特点3、民族融合因素的积累和民族消亡的最后实现,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 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他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
39、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民族消失了,而民族实体依然存在。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 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消失了。民族作为客观实体不存在了,出现新的人们统一体。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是什么?怎样理解四个基本特 征的含义?2、民族与氏族、部落、种族、国家、宗教有什么区别?3、简述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4、为什么说民族形成具有多元模式?5、简述民族的发展如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6、什么是民族同化?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是什么?7、什么是民族识别?民族识别的原则是?8、简述民族识别政策。,第四章 民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74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