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1导论.ppt
《微观经济学1导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1导论.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工商管理学院 2009年6月,制作者 陈刚,陈刚(1973-)浙江金华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浙江省首批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人员(2003)浙江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4)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2005)浙江师范大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8)研究领域:产业发展理论与政策、法经济学、区域经济;荣誉:2007-2008年度校优秀班主任;2007-2008年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课题及论文:主持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课题1项、发表论文25篇,其中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获浙江省经济学会优秀
2、科研成果一等奖。主讲课程:初级微观经济学(本)、中级微观经济学(研)、宏观经济学(本)、经济法(本)、制度经济学(本)、产业经济学(本/研)、产业组织理论(研)、研究方法论(研)。,制作者简介,第一章 导论,一、什么是西方经济学,1、经济(1)利益;(2)节约: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2、经济学 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决策)与利用的学问。,资源的稀缺性,权衡折衷,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多样性,冲 突,资源的最优配置与利用,微观层面,宏观层面,(选择),(配置),(利用),(决策),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An Essay on the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3、Economic Science),1932年。罗宾斯实际上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人的选择的科学,只要有稀缺性,必然有选择,只要有选择,也就有经济学的用武之地。,3、什么是资源?,资源是用来生产那些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劳务)的手段或者物品。除了时间与信息两种重要的资源外,经济学讨论的资源基本上有三种:,资源与要素,当资源被投入生产过程用以满足人们欲望的最终产品与劳务时,它又被成为生产要素。生产四要素人力-劳动 L财力-资本 K物力-土地 N(自然资源):一切自然资源智力-企业家才能 E(管理),生产四要素:劳动 L、资本 K、土地 N、企业家才能 E,资源稀缺(有限)Scarcity 稀缺性
4、是个绝对、也是个相对的概念。绝对是指在任何社会和时代资源都存在稀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稀缺:指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是稀少短缺的。,4、资源为什么是稀缺的?,一定时期内,物品本身是有限的一定时期内,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美国心理学家,智商高达194的天才,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伟大的先知,犹太人。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主要著作是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的境界等。他没有美学专著,其美学思想是融合在其心理学理论中的。,人的欲望(需求)是无
5、限的,5、经济学解决四个问题:(1)生产什么;(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4)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资源配置,二、经济学的产生 1、时间: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 2、演变:重商主义(1617世纪,英国托马斯孟;法国德孟克莱田),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新古典经济学(马歇尔、凯恩斯、萨缪尔森)现代西方经济学(PaulKrugman;科斯;Williamson;张五常;),亚当斯密(17231790),经济学鼻祖。苏格兰 人。主要著作:国富论1768-1776 主要思想:自由市场(看不见的手)、劳动分工。,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
6、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
7、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亚当斯密认为,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英国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所谓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1883年6月5日生于英格兰的剑桥,14岁以奖学金入伊顿公学,主修数学,曾获托姆林奖金(Tomline Prize)。毕业后,以数学及古典文学奖学金入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05 1905,年
8、毕业,获剑桥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又滞留剑桥一年,从师马歇尔和庇古攻读经济学。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该书的出版在经济学上来说是开创性的,也是随后宏观经济学得以发展的主要思想源泉。凯恩斯的思想后来形成了资本主义改良性质的主要思想体系,即凯恩斯主义,及其流派,凯恩斯学派(Keynesian School)。其追随者也随后被称为是凯恩斯主义者(Keynesian)。,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芝加哥大学学士(1935),哈佛大学硕士和博士。当今世界经济学界的巨匠之一,是世界上罕见的多能学者。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首位获得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观经济学 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72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