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补体系统.ppt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补体系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补体系统.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补体系统,概 述,概念: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体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目前已知补体是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膜结合性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生物学效应:在补体系统激活过程中,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扩大体液免疫效应,调节免疫应答。同时,也可介导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补体系统的概念,调理、中和B细胞激活,形成裂解复合物,趋化和炎症反应,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纤溶系统缓激肽系统,是一组由生物大分子组成的连续而分级的激活反应系统。一旦激活,可介导一系列的对宿主重要的生物反应。,(一)补体系统的
2、组成及性质,1.补体系统的组成2.补体系统的命名3.补体系统的生成与理化性质,1.补体系统的组成,根据补体系统各成分的生物学功能,可将其分为三类:(1)参与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2)补体激活的调节蛋白(3)补体受体(CR),参与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是指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包括:经典途径的C1q、C1r、C1s、C2、C4;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激活途径的MBL和丝氨酸蛋白酶;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 因子;参与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C9。,补体激活的调节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和膜结合两种形式存在:可溶性:包括C1抑制物、P因子、I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S蛋白等;膜结
3、合:包括促衰变因子、膜辅助蛋白、同种限制因子和膜反应溶解抑制因子等。,补体受体(CR),补体受体可与相应的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结合,介导补体生物学效应。包括CR1-CR5、C3aR、C2aR、C4aR、C5aR等,2.补体系统的命名,1.“C”-补体的11种蛋白(C1,C2,等.)2.英文大写-一些替代途径的成分(B因子)3.上划横线-具有酶活性的蛋白复合物(C4b2b)4.英文小写-蛋白酶裂解的片段(C3a or C5a)5.“R”-补体的受体(CR1 or C5aR)6.英文字母i:表示灭活的补体片段(iC3b),3.补体系统的生成与理化性质,生成: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即可合成补体各成分,出
4、生后36 个月达到成人水平。体内多种组织细胞均能合成补体成分,其中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产生补体的主要细胞。,1.化学组成:补体各成分的化学组成均为球蛋白,多数为球蛋白,少数为或球蛋白。,理化性质,理化性质,2.血清含量:血清中的补体含量相对稳定,约为4mg/ml,约占血清总球蛋白的10%,其中C3含量最高,约1.3mg/ml,D因子含量最低约2g/ml。,理化性质,3.存在形式:正常生理状况下,多数补体成分以非活化形式存在。,理化性质,4.特征:补体成分性质极不稳定,56加热30min即可灭活,在室温下也会很快被灭活,故补体应保存在-20以下,冷冻干燥后能较长时间保存。许多理化因素如机械震荡、紫
5、外线照射、强酸强碱、乙醇及蛋白酶等均可使补体灭活。,(二)补体系统的激活,在某些物质作用下,或在特定的固相表面上,补体各成分可按一定顺序依次被激活。在这一过程中,被激活的前一组分,即具备了裂解下一组分的活性,由此形成一系列放大的补体级联反应,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激活过程中产生的多种补体片段,也广泛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与炎症反应。补体系统的激活主要有三条途径:即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启动,扩增,效应,调控,经典途径,MBL,替代途径,(C3转化酶),(C3、C5转化酶),(MACs等),终末途径,甘露糖结合蛋白途径,级联放大,裂解效应,补体激活途径的激活物质,经典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甘
6、露糖结合蛋白途径甘露糖、N乙酰葡萄糖胺替代途径脂多糖(LPS),补体激活的途径,经典途径 MBL途径 替代途径,C3a C3 C3b,C5a C5 C5b+C6-C9,终末途径,C3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蛋白。同时因为它本身的活性,具有放大反应的作用。,C3,1.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激活物质由C1启动激活的途径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激活物与激活条件,主要激活物:抗原-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触发C1活化的条件为:C1只能与IgM 或某些IgG亚类(IgG1、IgG2、IgG3)的结合才能活化;,激活过程,参与成分:包括C1-C9,按其在激活过程中的作用,
7、可分为三组:1.识别单位(C1q、C1r、C1s)2.活化单位(C4、C2、C3)3.膜攻击单位(C5-C9)。激活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识别阶段 2.活化阶段 3.膜攻击阶段,识别阶段,即C1 识别IC而活化形成C1 酯酶的阶段。IgG1-3和IgM 与抗原结合,可导致抗体分子的构型改变,使Fc 段上的补体结合部位暴露出来;C1q分子识别并与之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使C1r活化成为具有酶活性的C1r,进而激活C1s,形成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C1 复合物,即C1酯酶。,C1qr2s2,40nm,Ag,Ab,Ag,C1:C1q C1r2 C1s2,C1,C1q分子的头部由6个相同的花蕾状亚
8、单位组成,其羧基端为球形结构,呈辐射状排列,是C1q与Ig Fc 段结合的部位。,活化阶段,即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形成阶段。在Mg2+存在的条件下,C1可裂解C4,产生C4a和C4b两个片段。C4a 游离于液相;C4b可与邻近细胞表面或IC结合,形成固相C4b,而未能与膜结合的C4b 在液相中则很快被灭活。C2对固相C4b有较高亲和力,能与之结合,继而被C1裂解为C2a和C2b。C2a 游离于液相;C2b则与固相C4b结合,形成稳定的C2b4b复合物,此即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在C3转化酶作用下,C3被裂解为两个片段:C3a游离于液相;C3b与细胞膜表面的C2b4b结合,形成C2b4b3b三
9、分子复合物,即C5转化酶。,C1 及 C4的活化,抗体,C1qr2s2,40nm,抗原,抗原,C4b,C4a,C1s,C3 转化酶的形成,C4b,C2a,C2,C1s,C4b,C2b,C4b2b复合物即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C3 的活化,C3,C3a,C3转化酶,C4b,C2b,C5转化酶(经典途径),C5,C5b,C5a,C4b,C2b,C4b2b3b三分子复合物即C5转化酶。,C4b2b C3转化酶C4b2b3b C5转化酶,经典途径,IgM/IgG 复合物,C1q:r:s,C4,C4b+C2,C4a,C2a,C3,C3b,C3a,Ca+,Mg+,Ca+,(C3转化酶),(C5转化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学 药学 专业 补体 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72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