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的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程启明).ppt
《微型计算机的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程启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型计算机的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程启明).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计算机硬件技术,上海电力学院 自动化工程学院,2013.2,主讲教师:程启明 老师,(微机原理及其应用),内容简介、前言(程启明编写)第1章 微机系统的基础知识(程启明编写)第2章 微处理器(楼俊君编写)第3章 存储器(楼俊君编写)第4章 指令系统(楼俊君编写)第5章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罗 静编写)第6章 I/O接口技术与DMA 技术(黄云峰编写)第7章 中断技术(赵永熹编写)第8章 并行接口8255与人机接口技术(王 莉编写)第9章 串行通信接口技术(黄云峰编写)第10章 定时/计数技术(甄兰兰编写)第11章 模拟接口技术(黄云峰编写)第12章 MCS-51单片机原理及程序设计基础(赵永熹编
2、写)第13章 MCS-51单片机的接口(赵永熹编写)第14章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计及开发实例(刘 刚编写)附录、参考文献(程启明编写),课程内容(可根据不同课时选择讲课内容),课程目标:计算机硬件技术是学习和掌握微机硬件知识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汇编语言软件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硬件接口技术 目的:建立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形成微机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课程难度:“教”与“学”都较难特点:内容多、逻辑联系少、概念抽象、记忆多、综合强(软硬结合)、入门难等。,课程情况学时安排:48/69讲课+16实验+1周课程设计(自动化/测控专业)44讲程+8实验(电气
3、或 动力专业)考试成绩:出勤率10%+作业10%+实验10%+期中、期末考试70%作业要求:每章或几章结束交作业本(准备2本)10周后发解答考试题型:选择、填空、判断、名词解释、计算、作图、编 程等考试形式:闭卷、试卷库(任1套/10套)集体统一批改、及格率5075%(含补考),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C语言、电子线路等,课程地位 专业基础课,讲课3/4学分+实验1学分+课程设计1学分=5/6学分。几乎所有工科(可能是除文科外绝大部分专业)必学,电类各专业必修,自动化专业、测控仪表等专业考研(初、复试)必考。与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形成硬件与软件配套。,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 程启明、黄云峰等编,计算机硬
4、件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22 程启明、黄云峰、杨艳华编,计算机硬件技术实践指导,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22 冯博琴主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3 周明德主编,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答疑辅导 地点: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大楼xxx室 手机:1337189xxxx 电子邮箱,第1章 微机系统的基础知识,1.1 微机概述1.2 微机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1.3 微机系统的工作过程1.4 PC系列微机的体系结构1.5 微机的数制与编码习题与思考题,本章要点,本章从微机系统的总体框架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起微机系统的概念,并通过
5、掌握数据格式间的转换,为后继学习奠定基础。本章的重点是微处理器、微机、微机系统的定义和及相互关系,以及原码、补码、反码的计算。本章的难点在于对微机系统结构的理解和数据格式的转换。,1.1 微 机 概 述 计算机的发展,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60多年来,根据计算机采用的逻辑元件来分,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这5个阶段,如图1-1所示。,(1)第1代计算机,即电子管时代的计算机。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的计算机都采用电子管为主要元件。这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2)第2代计算机,即晶体管时代的计算机。20世纪50年代中
6、期,晶体管取代电子管,大大缩小了计算机的体积,降低了成本,同时将运算速度提高了近百倍。第2代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而且开始用于数据处理和过程控制。(3)第3代计算机。20世纪60年代中期,集成电路问世之后,出现了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构成的计算机。这一时期,实时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网络有了一定的发展。(4)第4代计算机。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体的计算机。这一代计算机的体积进一步缩小,性能进一步提高,发展了并行技术和多机系统,出现了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RISC)。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也是在第4代
7、计算机时期产生的。(5)第5代计算机。计算机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在系统结构上类似人脑的神经网络,在材料上使用常温超导材料和光器件,在计算机结构上采用超并行的数据流计算等。,微机的发展 计算机有多种分类方法,按性能规模可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工作站。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计算机分别朝着巨型或大型机和超小型或微型机两个方向发展。以微处理器MPU(Micro Processing Unit)为核心,配上大容量的半导体存储器及功能强大的可编程接口芯片,连上外部设备及电源所组成的计算机,称作微型计算机,简称微型机或微机。,微机在系统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上,与其他计算机(巨、大、
8、中小型的计算机)并无本质差别,主要差别在于微机采用了集成度相当高的器件和部件,它的核心部分是微处理器。微处理器(或称微处理机)是指由一片或几片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具有运算器和控制器功能的中央处理器(CPU)。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机是计算机的第4代产品。,(1)第1代(19711973年)4位和8位低档微处理器和微机时代。典型CPU产品为Intel 4004/8008。(2)第2代(19731978年)8位中高档微处理器和微机时代。典型CPU产品为Intel 8080/8085、Motorola MC6800、Zilog Z80。(3)第3代(19781985年)16位微处理器和微机时代。典型
9、产品为Intel 8086/8088/80286、Zilog Z8000、Motorala 68000/68010。(4)第4代(19851993年)32位微机处理器和微机时代。典型产品为Intel 80386/80486和Motorola 68040。(5)第5代(19931995年)32位P5高档微处理器和微机时代。典型产品为Intel Pentium 586(奔腾)。(6)第6代(19951999年)32位P6高档微处理器和微机时代。典型产品为Intel Pentium Pro/Pentium MMX/Pentium/Pentium。(7)第7代(20002007年)是32位P4高档微处
10、理器和微机时代。典型产品为Intel Pentium 4(如5XX/6XX/7XX等)。(8)第8代(2007至今)是32/64位Core双核高档微处理器和微机时代。典型产品为Intel Core2 Duo/Core2 Quard/Core2 Extreme等。,按CPU字长位数和功能来划分,以时间来排序微处理器的发展过程分为8个阶段。,Intel 4004,Intel 8008,Intel 8080,Intel 8086,Intel 8085,Intel 80286,Intel 80386,Intel 80486,Intel Pentium,Intel Pentium MMX,Intel P
11、entium PRO,Pentium II,Pentium III,Pentium IV,Intel Itanium,AMD公司的产品,(1971-1973)主要应用于各种袖珍计算器、家电、交通灯控制等简单控制领域,(1973-1978)广泛用于数据处理、工业控制智能仪器仪表及家电等各个领域,(1978-1983),(1984-1992),(1993-1999),特点:1、速度越来越快。2、容量越来越大。3、功能越来越强。,(2000年以后),微机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一、微机的特点 由于微机是采用LSI和VLSI组成的,因此它除了具有一般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记忆功能和逻辑判断力强、自
12、动工作等特点外,还有其独特的优点。(1)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2)可靠性高、对使用环境要求低。(3)结构简单、设计灵活、适应性强。(4)性能价格比高。,二、微机的应用范围(1)科学计算。(2)信息处理。(3)计算机辅助技术。(4)过程控制。(5)人工智能。(6)网络通信。(7)计算机仿真,1.1.4 微机的分类微机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主要有:,一、按字长分类 字长是指计算机一次可处理二进制数的最大位数,它是微机的一个重要参数。微机按字长可分为:4、8、16、32和64位机。字长与微处理器数据总线DB宽度不是同一个概念。如8088的字长16位,但DB宽度仅8位;而Pentium系列的字长32位
13、,但DB宽度64位。二、按结构类型分类(1)单片机 又称微控制器或嵌入式控制器,它将CPU、存储器、定时器计数器、中断控制,I/O接口等集成在一片芯片上。如MCS-51系列单片机8031、8051、8751等。(2)单板机 将CPU、内存储器、I/O接口组装在一块印刷电路板上的微型计算机,如SDK-86和TP86单板机。(3)多板机(PC机)由一块主板(包含CPU、内存储、I/O总线插槽)和多块外部设备控制器插板组装而成的微型机。如IBM-PC微机及其兼容机。三、按用途分类(1)个人计算机(2)工作站/服务器。(3)网络计算机四、按体积或外形分类(1)台式机(也称桌上型)(2)便携机(也称可移
14、动微机),微机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1)字长 计算机能直接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2)运算速度 微处理器执行指令的速率,单位:百万条指令/秒(MIPS)(3)存储容量 反映了计算机存储信息的能力。(4)存取速度 存储器完成一次读/写操作所需的时间。(5)指令系统 微处理器具有的不同指令总和。(6)总线类型与总线速度 系统总线和外部总线的类型;处理器、系统的总线速度(7)主板与芯片组类型 不同类型的主板有不同的芯片组,其性能差异很大。(8)外设的配置 容许或实际挂接的外设数量越多,微机功能就越强。(9)系统软件的配置 微机系统配置的操作系统及其它系统软件和实用程序等。(10)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
15、护性。此外,还有一些评价计算机的综合指标,例如,系统的兼容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以及性能价格比。各项指标之间也不是彼此孤立的,在实际应用时,应该把它们综合起来考虑。,1.2 微机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1.2.1 微机系统的组成,区别3个概念,微机系统的组成由小到大可分为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三个层次结构,如上图1-2所示。,(1)微处理器。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简称P或MP)是指由一片或几片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具有运算器和控制器功能的中央处理器部件,又称为微处理机。它只是其中央处理器。有时为区别大、中、小型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
16、t)与微处理器,而称后者为MPU(Microprocessing Unit)。(2)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简称C或MC)是指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配上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及系统总线所组成的计算机。当把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统一组装在一块或几块电路板上或集成在单个芯片上,则分别称之为单板、多板或单片微型计算机。(3)微型计算机系统。微型计算机系统(Microcomputer System,简称CS或MCS)是指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配以相应的外部设备、电源和辅助电路以及软件系统所构成的系统。只装有硬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只有当将其配上系统软件时才成为真正
17、可使用的计算机系统。,1.2.2 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与基本功能 一、概述 微处理器CPU外部一般采用上述三总线结构;内部则采用单总线即内部所有单元电路都挂在内部总线上,分时享用。典型的8位微处理器结构如图1-3所示。,CPU由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控制单元(CU)、寄存器组(Rs)三部分组成。,二、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和累加器A、标志寄存器F 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rithmetic Logic Unit,ALU)主要用来完成数据的算术和逻辑运算。,三、控制单元CU CU负责控制与指挥计算机内各功能部件协同动作,完成计算机程序功能。它由指令寄存器(IR)、指令译码器(ID)和定时及各种控
18、制信号的产生电路(PLA)等组成。,四、寄存器组 寄存器组是CPU内部的若干个存储单元,用来存放参加运算的二进制数据以及保存运算结果。,五、内部总线和总线缓冲器 内部总线把CPU内各寄存器和ALU连接起来,以实现各单元之间的信息传送。缓冲器用来暂时存放信息(数据或地址),它具有驱动放大能力。,1.2.3 微机系统硬件的组成及结构 图1-3为微型计算机系统硬件的组成及结构。微型计算机的硬件主要由微处理器CPU、存储器M、输入/输出接口(I/O接口)和外部设备(外设)等组成。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系统总线联系起来。,(b)微机系统的硬件结构,总线(BUS)定义:一组导线和相关的控制、驱动电路的集合。计
19、算机系统各部件之间传输地址、数据和控制信息的公共通道。,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控制总线(CB),总线结构的优点:简化系统设计(模块化)、提高兼容性、便于扩充升级、便于维修、减低生产成本。,总线分类:,CPU总线:CPU 其他部件系统总线:主机I/O接口外部总线:微机外设,片内总线片外总线,按相对CPU的位置,按层次 结构,控制总线的部件(总线主控设备):CPU 和 DMA 控制器。被总线控制的部件(总线控制设备):存储器 和 I/O设备。,总线的使用特点:1、在某一时刻,只能由一个总线主控设备来控制总线,其它总线主控设备此时必须放弃对总线的控制。2、在连接系统的各个设备中,在某一时刻
20、只能有一发送者发送信号,但可以有多个设备从总线上同时获得信号。3、通过总线插槽来接口板连接。,一个计算机系统包含多种类型总线,按所处位置可分为:1.内部总线 位于CPU芯片内,用于连接片内各功能部件的总线内部总线的对外引线叫做CPU总线。2.局部总线 位于主机板上,用于连接主机板上各个主要部件,并通过扩展槽连接各种适配器(显卡、网卡、声卡)。常见的有ISA、EISA、PCI总线ISA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 Extension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PCI 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
21、onnect3.系统总线 位于机箱底板,多个CPU插件板以此互相连接在PC机中,一般不用,常见的有MULTIBUS、VME等。4.外部总线 微机与外部设备之间或几个微机系统之间的通信总线,如: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总线,专用于连接硬盘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专用于连接硬盘Centronics总线,用于与并行打印机连接USB(Universal Serial Bus)总线,用于连接USB设备,系统总线,CPU,协处理器,二级Cache,PCI总线控制器(PCI桥),主存储器,高速图形卡,显示器,PCI转
22、换桥PCI-ISA/EISA,PCI总线控制器,PCI卡,PCI卡,PCI卡,PCI卡,ISA卡,ISA卡,EISA卡,CPU总线,PCI总线,AGP,PCI总线,ISA/EISA总线,CPU总线:CPU芯片内部总线的对外引线,连接与CPU最密切、速度最快的部件,如二级Cache,系统总线可分为数据总线DB、地址总线AB和控制总线CB三种类型。AB、DB和CB分别是用来传送地址、数据和控制信息的信号线。微机采用三总线结构,这可使微机系统的结构简单、维护容易、灵活性大和可扩展性好。,微机中总线一般有内部总线、系统总线和外部总线。(1)内部总线是微机内部各外围芯片与处理器CPU之间的总线,用于芯片
23、一级的互联;(2)外部总线则是微机和外部设备之间的总线,微机通过该总线和其他设备进行信息与数据交换,它用于设备一级的互联;(3)系统总线是微机中各插件板与系统板之间的总线,用于插件板一级的互联,它一般也是采用AB、DB和CB三总线形式。,目前系统总线的标准主要有ISA、EISA、VESA、PCI、Compact PCI等。,地址总线AB:用来传送CPU输出的地址信号,确定被访问的存储单元、I/O端口。地址线的根数决定了CPU的寻址范围。CPU的寻址范围=2n,n-地址线根数。数据总线DB:在CPU与存储器、I/O接口之间数据传送的公共通路。数据总线的条数(字长)决定CPU一次最多可以传送的数据
24、宽度。控制总线CB:用来传送各种控制信号,如读、写等,存储器 功能:存放程序和数据。,存储器,内存(主存),外存(辅存),RAM,ROM,SRAM,DRAM,ROM,EPROM,E2PROM,软盘硬盘光盘,1.2.4 内存的组成与操作 内存的作用是存放指令和数据,并能由中央处理器(CPU)直接随机存取。内存是按地址存放信息的,存取速度一般与地址无关。按照读写方式的不同,内存可分为ROM和RAM两种类型。内存的性能指标有存储速度、存储容量等。,一、内存的结构 内存通常由存储体、地址译码驱动电路、I/O和读写电路等部分组成,其组成框图如图1-4所示。,1 0 1 1 0 1 1 0,38F04H,
25、内存单元地址,内存单元内容,.,.,Bit 7 6 5 4 3 2 1 0,0 1 0 1 1 0 0 0,*内存单元有时又称为地址单元,二、内存的操作过程 RAM型内存的操作主要有读、写两种。图1-5为内存读、写操作过程示意图。,(a)内存读操作过程示意图(b)内存写操作过程示意图,1.2.5 输入/输出接口,简写为I/O接口,是CPU与外部设备间的桥梁。,CPU,I/O接口,I/O设备(简称 外设),I/O接口的功能:,1)提供驱动外设的电压或电流;2)匹配计算机与外设之间的信号电平、速度、信号类型、数据格式等;3)缓存CPU发给外设的数据、控制命令和外设提供的运行状态信息;4)提供两者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型计算机 系统 结构 工作 原理 启明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72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