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穆利).ppt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穆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穆利).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作者简介,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学习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重点2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重难点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德育,1、注音:丁肇()中 不知所措()彷()徨(),2、释词: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不知所措:彷徨:,zh o,cu,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检查预习:,png,hung,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1-2自然段,3-1自然段,1 自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
3、出希望。,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格物致知 含义,解释: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含义:“格物致知”: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古今区别:古代:目的不在求知而在平天下。现代:目的是获取真正的新知识。,论点,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
4、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阅读思考,看谁答得快,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
5、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
6、到新的知识。,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
7、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1、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2、第4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4、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5、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6、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7、第12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8、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弊端,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8、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1、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以王阳明为例。,证明了,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和致知的真正含义。,2、第4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淡就可求到的。”说明实验是获得新知的唯一途径。,竹子的例子证明了:,实验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的观察,而是有计划的积极的探测。,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4、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讲的道理:,实验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探测,需要眼光、勇
9、气和毅力。,中国学生的现状:,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5、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6、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第十二段论证方法:,举例论证,证明了,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真正的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7、第12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8、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给你帮助:,作者以话题,从解释大学“格物致知”入手(第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有 格物致知 精神 穆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71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