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编制与使用课件.ppt
《导学案编制与使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案编制与使用课件.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效学习的路线图,导学案编制与使用,山东省昌乐二中李 霞,271导学案编制与使用,一、271导学案的设计理念,二、271导学案的编制,三、271导学案的使用,一、271导学案的设计理念,1.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深刻的体验。2.真正的教育是对学生人生道路的引领。3.所有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发展来设计和实施。4.下大气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精神。5.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评价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的必 要条件。6.以评价激励为方式,以设疑激趣为先导,以揭示 规律为重点,实现导学案引导下的课堂学习的高效。,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二、271导学案的编制,(一)编制要求 1.课程研究 2.教材整合 3.联系生活
2、4.以人为本 5.持续创新,(一)编制要求,课程理念主要立足两个改变 书本知识 生活、社会(内容)知识输灌 自主、探究、合作(方式),人才观的转变,1.课程研究:(2)打造“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的特色课程 校本化 基于学校培养目标、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师本化 教师个人特色 生本化 每个学生特点(3)用活动提升每个老师的课程研究水平 撰写评比 课程研究报告的 论坛交流 答辩提升,271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一)编制要求,(一)编制要求,2.教材整合:为什么整?怎么整?(1)整体把握:研究课程、课标、教材及高考题,整体把握重 难点、核心知识及边缘知识,舍弃边缘。(2)主线整合:研究教材的主线,
3、把每一章节具体内容放在整 个课程框架下研究编制,注重内在联系。(3)“点”的研究:研究整章重难点,章节间调整顺序整合。研究每一个知识点可以联系的生活主题;研究 每一个概 念原理合理的链接点、生发点;研究知识内在联系点。(4)二度加工: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制作,跳出教材看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一)编制要求,2.教材整合:(5)整合策略:策略之一:根据学科总目标进行教材整合 用学科总目标统领三年教学,把总目标分解,明确学 习每一部分对后续学习的价值。策略之二:对不同模块之间进行教材整合 按照编写意图,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将不同模块中 相关联的侧重点不同的同一知识整合学习。策略之三:对不同版本
4、之间进行教材整合 知识内容取其“交集”,思想方法取其“并集”。策略之四: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策略,3.联系生活:(1)源于生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选取学生熟知的情景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共鸣,引导学生参与。(2)高于生活:从琐碎、具体的生活中概括出共性的学科理论。(3)回归生活:用学科理论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生活问题,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德。,(一)编制要求,4.以人为本:(1)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学习需求(2)关注学生的差异:分层设计,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超市自选,满足各类学生成长需求。(例:导学案的分层设计)(3)关注学生认知规律:考虑学生认知
5、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经过自主、合作、交流解决大部分问题,体验成功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4)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例:科学史知识,科学知识、科学探索体现的科学精神)(5)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拒绝短视,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将来;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彻底摆脱书山题海,高效学习,快乐成长!(换种方式教学生),(一)编制要求,5.持续创新:创新是教学的生命线,持续创新赋予“271高效课堂”无穷魅力。(1)导学案模块构成等形式性问题根据学生学习需要 不断调整。(2)导学案的内容根据生产生活实际不断翻新,原创率 保证30%以上(3)导学案的
6、评价以及落实方式不同班级、不同时段 及相对稳定又不断调整。(评价方式:加分,金币 评价,星星月亮,游戏,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一)编制要求,1.提前分工,明确任务2.个人研究,形成初稿3.印发初稿,个人研讨4.集体备课,二次研讨5.修改完善,三次研讨6.程序审批,完美定稿7.研讨使用,实践验证8.三级评价,课后优化,(二)编制流程,提前分工,明确任务,(1)提前计划,整体安排。(2)新老结合,分组合作。,(1)主备人全方位说课:第一,说出本单元的核心、重点知识及能力要求。第二,说自习安排的具体任务和达成的目标要求;第三,说课前培训、课堂即时培训内容;第四,说展示什么、展示形式、由谁展示;第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导学案 编制 使用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66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