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组成和热能.ppt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的组成和热能.ppt(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然地理学 2,主讲人:许振文,第三章 大气和气候,一、大气的成分二、大气的结构三、大气的热能四、气温,地球大气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在距地表85km以下的各种气体成分中一般可分为两类。定常成分:各部分之间大致保持固定比例,如 N2 O2 Ar Ne Kr Xe He;可变成分: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比例随时间、地点而变,如H2O CO2 O3 CO CH4 H2S SO2,大气的组成,大气中除固体杂质和水汽之外的全部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氮和氧容积占99.04,加上氩,三者合占99.97,其他气体仅占0.03%。干洁空气中大多数气体的临界温度低于自然情况下大
2、气中可能出现的最低温度,CO2的临界温度虽然较高,但它所对应的压力却大大超过其实际分压力。因此,干洁空气中的所有成分都呈气体状态。观测结果表明,85km以下大气运动和分子扩散的结果使得空气充分混合,干结空气各成分的比例得以维持常定,因此可将85km以下的干结空气当作一种分子量为28.964,密度为标准状态下1.293103g/cm3的单一气体处理。85km以上的高层大气,主要由于N、O的离解,大气各成分间的比例随高度和时间而变化。,氮和氧,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和利用只能通过豆科植物的根瘤菌部分固定于土壤中,N2对太阳辐射0.030.13m 具有选择性吸收。O2是生物赖
3、以生存和繁殖的必要条件,除了游离态的外,还以硅酸盐、氧化物和水等化合态存在,在高空还有臭氧及原子氧。O2在波长小于0.24m 的辐射作用下受到分解到大气中的臭氧层的形成就和氧的分解有关。,CO2离地表20km以下,CO2平均含量约为0.03,向高空显著减少。CO2主要来自火山喷发、动植物的呼吸以及有机物的燃烧、腐败等。在人口稠密的工业区,其含量明显增高,达;在海洋上和人口稀少地区,含量大为减少。而海水中CO2的则明显超过大气中CO2的超过0.2-0.5%是会对生物有害。CO2能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对大气和地表温度有明显的影响,起着“温室”作用,另外CO2的升高,将导致平流层放射更多的长波辐
4、射引起平流层的冷却。,低层大气中的O3主要来源于闪电。闪电不经常发生,所以低层O3含量极少,而且不稳定。高空的O3是由太阳紫外线作用形成的,所以含量比低层大气多,并在2025km的高空达到极大值。O3能强烈地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并在高空形成一个暖区。大量紫外线在高空被吸收,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危害。穿透大气层到达地表的少量紫外线,对人类和大部分生物则是有益的。O3层的破坏可能引起一系列的不利于人类的气候生物效应。,臭 氧,大气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变化,臭氧的浓度随高度的分布,具有不连续或突变现象。大气中O3主要存在于1050 km的大气层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平流层,对流层只占了10%左右
5、。近地面层臭氧含量少,从10 km高度开始增加,到2030 km高度浓度达到最大值,称为“臭氧层”,再往上逐渐减少,到50Km以上就极少了。这是由于不同高度上O3的形成条件不同造成的。据观测,大气中CH4的增加将引起对流层O2的增加,而N2O和CFCs的增加将引起平流层O3的减少。,大气臭氧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大气臭氧的分布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而不同:对纬度而言,臭氧总量的极小值在赤道附近,极大值在南北纬60o附近;就季节而言,春季出现极大值,秋季出现极小值。,水汽主要来源于海洋、江河湖沼和土壤,以及潮湿物体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极不固定,随时间、地点、条件而不同。其所占容积
6、变化范围为04。观测结果表明,在1.52km高度,水汽含量只及地面的1/2;在5km高度,只相当于地面的1/10,再往上更少。水汽含量虽然不多,但它在大气温度变化范围内可以发生汽态、液态和固态三相转化,人们常见的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都是水汽相变的表现。此外,水汽还善于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显著影响大气和地表的温度。,(二)水汽,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主要有烟粒、尘埃、盐粒等,它们的半径一般为10-210-8cm,多集中于低层大气中。烟粒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方面的燃烧;尘埃主要来自经风的吹扬进入大气的地表松散微粒,以及火山爆发后产生的火山灰、流星燃烧的灰烬;盐粒则主要是由海洋波浪飞溅进入大气
7、的水滴被蒸发后形成的,固体杂质的含量陆地上空多于海洋上空,城市多于乡村,冬季多于夏季,白天多于夜晚,愈近地面愈多。固体杂质是大气中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能吸收部分太阳辐射,又可阻挡地面长波辐射,对大气和地表温度有一定影响;其含量多少,还直接影响到大气能见度的好坏。,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导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除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水蒸发、植物花粉传播等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如工业生产、生活燃烧、各种交通工具排放的烟、粉尘、废气等,还有现代化战争。都引起大气污染。常见
8、的有害气体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氟化氢、氮氧化物、氯化氢等。此外,还有各种烟和粉尘以及光化学烟雾等。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有害气体总量高达6108多吨,在大气污染物中,以粉尘烟雾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直径为0.55微米的粉尘烟雾可直接进入肺组织内部,通过血液传播全身。据分析,有的煤粉尘微粒表面存在致癌性的芳香族化合物。大气污染程度不仅与废气排放量有关,而且与气象状况有关。如1952年伦敦发生的大气严重污染事件就是由于受反气旋控制,上空气温逆增、大气层结稳定,阻碍污染物扩散,有毒气体浓度加大,烟雾笼罩达四天之久,导致数千人死亡。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相继采取措施加以防治,如对污染源进
9、行监测,改革生产工艺过程,增设除尘和回收设备,调整有污染的工厂布局,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等。对新建的城市、工业区、厂房、烟囱等,在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气象条件,利用大气扩散的自行净化能力,以及进行合理的绿化布局,将大气污染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1、大气上界 大气按其物理性质来说是不均匀的,特别是在铅直方向上变化急剧。在理论上,当气压为零或接近零的高度为大气的顶层,但是这种高度不可能出现。由此可见,地球大气圈的顶部并没有截然的界限。气象学家认为,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与地面气候有关,便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因此过去曾把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200km)定位大气上界。物理学家、化学家则从
10、大气物理、化学特征出发,认为大气上界至少高于1200km,但不超过3200km,因为这个高度上离心力已超过重力,大气密度接近星级气体的密度。所以在高层大气物理学中,常把大气上界定在3000km左右。,二、大气的结构,(一)大气质量,大气高度虽然不易确定,大气质量却可以从理论上求得。假定大气是均匀的,则大气的高度约为8000m,则单位面积大气柱的质量为:1013.3g/m2,那么整个地球大气的总质量为5.141018kg。实际上,空气具有高度可压缩性,大气低层密度大。由于大气密度虽高度按指数规律减少,因而大气质量的减少也按指数规律。由海平面至5.5km高度的大气中含有大气总质量的50%,至8km
11、含有63%,至36km含有99%。离地面361000km内不足总质量的1%,2、大 气 质 量,大气由于地球引力作用而具有的重量,对地面施加压力。在与大气接触的表面上,由于空气分子的碰撞在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称为大气压力,其大小因接触面的方向而不同.因为大气是有重量的,所以通常所说的气压是指单位水平面所承受的大气层的压力,它的数值相当于单位水平面上垂直空气柱的重量。气压测量单位是帕(斯米),符号Pa,1“百帕”等于1毫巴。当选定温度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时,气压为1013.25百帕(hPa),称为一个标准大气压。大气压变化的正常范围是9801050hPa。地面记录到的最低气压为870hPa,发
12、生于西太平洋台风的中心(1979年10月);记录到的最高气压为1084hPa,发生于西伯利亚的Agata(67N,93E,1968年12月)。,(二)大气压力,1、气 压,气压变化,实质上是该地上空空气柱重量的增加或减少的反映。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有周期性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气压的周期性变化有日变化和年变化。,2.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地面气压的日变化有单峰、双峰和三峰等形式。其中以双峰型最为普遍,其特点是一天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次高值,分别出现在9-10时,21-22时;一个最低值和一个次低值,分别出现在15-16时,3-4时。气压日变化幅度随纬度、季节、地形等不同而差异。热带日变化比温带明显,日振
13、幅3-5 hPa;温带地区,1-3hPa,高纬地区不到1hPa。,气 压 的 日 变 化,气压年变化受纬度、季节、海陆和海拔等地理因素的影响,有大陆型和海洋型。大陆上冬冷夏热,气压最高值出现在冬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年振幅较大,并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大;海洋上冬暖夏凉,气压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年振幅小于同纬度的陆地,高山区气压年变化具有海洋性特征,但成因不同,它们是空气受热或冷却,气柱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引起高山气柱质量变化所致。气压的非周期性变化,是指气压变化没有固定周期,是由于气压系统移动和演变造成的。,气 压 的 年 变 化,大气压总是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的,因为空气密度和空
14、气柱厚度都随高度升高而减小,所以空气柱重量减少,气压也就降低。,3、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快慢程度不同。低层大气,因其密度比高层大,所以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比高层快,每改变单位气压,高度差小,高层大气,因其密度增加而降低慢,每改变单位气压高度差小;暖空气-密度较小,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值大,改变单位气压高度差大。可见,气压随高度的变化与气温和气压条件有关。在气压相同的条件下,气柱温度愈高,密度越小,气压随高度递减缓慢,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大,气压垂直梯度小;反之,气柱温度越低,气压随高度递减快,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小,气压垂直梯度大。在相同气温下,气压值越大的地方,空气密度越大,气
15、压随高度递减快,单位气压高度差小;反之,单位气压高度差大(见表3-3),3、气压随高度的变化,4、气压场和气压系统,气压的分布形势通常是用等压线与等压面来表示的。某一水平面上的气压相等各点的连线,称为等压线。根据等压线排列形状和疏密程度,就可以看出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状况。所谓海平面气压图,就是将各气象台站同一时刻测得的本站气压,订正到海平面气压值,然后填在图上,再把气压相同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得海平面等压线图,表示海平面的气压分布。若绘制的是某一高度的等压线,则得某高空的气压水平分布图。,4、气压场和气压系统,空间气压场用等压面表示。空间气压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等压面。等压面是一个起伏
16、不平的曲平。因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故高值等压面在下,低值等压面在上。对某一水平面来说,气压高的地方等压面向上突,气压低的地方等压面向下凹。因此在此等压面上绘制等高线,表示气压的高低分布。,气压的空间分布称为气压场。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气压高,有的地方气压低,气压场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气压形势。,低气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比周围低,向外逐渐增高,空间等压面向下凹陷,形如盆地。空气向中心辐合气流上升。,高气压-其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向外逐渐降低,空间等压面向上突出,形如山谷。空气自中心向四周辐散,气流下沉。,低压槽-由低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组未闭合的等
17、压线,向气压较高一方突出的部分,称低压槽,简称槽。在槽内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槽线。槽线上的气压值比两侧都低。在北半球,槽的尖端多指向南方;尖端指向北方的称倒槽;向东或向西的称为横槽。槽附近空间等压面形如山谷,空气向槽内辐合上升。槽线过境,通常会引起天气的迅速变化,高压脊-由高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的地方突出的部分,称为高压脊,简称脊。在脊中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脊线。脊线上的气压值比两侧都高。脊线附近的空间等压面形如山脊,空气向外辐散。高压脊里的天气则通常是良好的,两个高压与两个低压相对应的中间区域,叫鞍型气压区,简称鞍。其附近空间等压面形状似马
18、鞍。区内气流不稳定,天气阴沉。,气压场的型式、变化和移动情况,是预报天气趋势的前提,按照大气化学组成,可以将它从上到下划分成两个广阔的层次,即非均质层和均质层。非均质层范围大致在距地面85480km之间,这里以480km的高度近似地作为大气圈顶部(上界),与太阳常数的高度界限是一致的。在此高度以上,基本上为真空,称为外逸层。在此层内,各种气体分子和原子(主要是氮和氧)依其重量而成层地分布,除此之外,本层还具有独特的热性质和电离功能,因此,又称为热成层和电离层。,(三)大气分层,热成层的范围与非均质层大致相当,其上界称为热成层顶,高度在太阳活动的活跃期可达550km,在宁静期则降低到250km上
19、下,热成层的温度从底部向顶部迅速增高,由90到1200,因此,本层的中、上部温度很高。这是空气分子吸收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使其动能增大的结果。然而,由于本层空气分子的密度很小,所以,可感热传递的能量很少。,非均质层,电离层上界的高度与热成层基本相同,但下界可达到距地面55km处。由于该层吸收大量宇宙射线、X射线、射线和紫外线等短波辐射,使原子变成带正电的离子,故而得名。电离层的作用是过滤掉有害波段的太阳辐射,可以保护地球表面不受到过强射线的照射。此外,电离层还能反射无线电波,使之得以远距离传播。当太阳风十分强烈时,电离层也非常活跃,可以使无线电通讯中断。太阳风引起的极光通常也发生在此层中。电离
20、以又可以划分为D层、E层和F层几个电离程度相对比较集中的层次。,非均质层,大气分层,均质层范围在地表到85km处。尽管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的密度迅速减少,但在均质层中,各种气体的混合几乎是均匀的,具有相对稳定的成分。当然也有例外,例如臭氧在平流层大气中的聚集,以及水汽和污染物在近地面低层大气中含量的变化等。,按照从地面到高空,大气的成分、密度、温度等物理性质的明显变化。世界气象组织根据气温的垂直分布,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对流层其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根据观测,对流层的平均厚度在低纬度为1718km,中纬度1012km,高纬度89km。夏季对流层的厚度
21、大于冬季,例如南京夏季对流层厚度可达17km,冬季只有11km。对流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在一般情况下,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因为,对流层空气主要依靠地面长波辐射增热,愈近地面,空气受热愈多,反之愈少。因此,高度愈大,气温愈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由于空气有垂直对流与水平运动,水汽和杂质含量均多,随着气温变化,可产生一系列物理过程,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因此,对流层与地表自然界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的温度垂直变化明显,水平分布不均,愈近地面气温愈高,纬度愈高气温愈低
22、。这种状况有利于空气的垂直对流和水平运动。空气的对流运动,使高低层空气得到交换,近地面的热量、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向上空输送,导致一系列的天气现象的形成。,对流层内部根据温度、湿度和气流运动,以及天气状况诸方面的差异,通常划分为三层:下层:底部和地表接触,上界大致为12公里,有季节和昼夜等的变化,一般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间。下层的特点是水汽、杂质含量最多,气温日变化大,气流运动受地表摩擦作用强烈,空气的垂直对流、乱流明显,故下层通常也叫摩擦层或边界层。中层:下界为摩擦层顶,上部界限在6km左右。中层受地面影响很小,空气运动代表整个对流层的一般趋势,大气中发生的云和降水现象,多数出现在这一层。
23、此层的上部,气压只及地面的一半。上层:范围从6km高度伸展到对流层顶部。这一层的水汽含量极少,气温经常保持在0以下,云都由冰晶或过冷水滴所组成。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还存在一个厚度数百米至12km的过渡层,称为对流层顶。其气温随高度增加变化很小,甚至没有变化,它抑制着对流层内的对流作用进一步发展。,对流层顶以上到5055公里范围是平流层。平流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影响,故随着高度的增加,起初不变或变化极小;至30公里高度以上时,由于臭氧含量多,吸收了大量的紫外线,因此升温很快,并大致在50公里高空形成一个暖区。到平流层顶,气温约升到270290K。平流层水汽含量极少,因而没有对流层内出现的那些天
24、气现象,只在底部偶然出现一些分散的贝云。本层气流运动相当平稳,并以水平运动为主,平流层即由此而得名。现代民用航空飞机可在平流层内飞行。,由于平流层温度随高度上升而显著增高,所以对流层顶如同一个“盖子”,阻碍下层较冷空气进入平流层混合。然而,飓风仍可以将水汽带入平流层中,火山爆发也可将尘埃和硫微粒带入平流层,形成阻挡太阳辐射的“阳伞效应”。在对流层中,自然和人为成因的各种气体、颗粒物和化学物质组成大气的成分,其中,各种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及其作用机理已成为环境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自平流层顶到8085km是中间层,主要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到顶部降至160190K。这可能与这一高度几乎
25、没有O3有关。由于下层气温比上层高,故空气有垂直对流运动,又称为高空对流层或上对流层。,又叫电离层。自中间层顶到800公里高空属于暖层。这一层大气密度很小,在700公里厚的气层中,只含有大气总质量的0.5。本层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升高,到顶部高达1000K,这是因为所有波长小于0.175m的太阳紫外辐射都已被暖层气体所吸收的缘故。由于大气密度太小,氧分子和部分氮分子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被分解为原子,并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所以暖层又称电离层。电离程度较强的有高度在100120公里的E层和00400公里的F层,以及介于中间层和暖层之间的,只在白天出现、高度大致为80公里的D层。电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气 组成 热能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6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