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第一章劳动经济学.ppt
《基础第一章劳动经济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第一章劳动经济学.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培训基础知识,主讲:冉军E-mal:,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題型,理论知识各章鉴定比重表,专业能力各章鉴定比重表,历年考题:试题分布情况,历年考题:3级试题分布情况,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内容框架,1.劳动经济学,2.劳动法,3.现代企业管理,4.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5.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就业与失业,学习要求,1掌握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及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掌握劳动经济学的两种研究方法的概念。2掌握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劳动力供给弹性 的定
2、义及分类,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定义及分类。3掌握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三个阶段及相关分析原理。4掌握均衡价格一般原理以及工资形式的分类和相关知识 5掌握就业总量的决定原理;熟悉失业的概念、失业的类 型以及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6掌握政府对劳动力市场三大宏观调控政策的原理。,劳动经济学基本内容,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问题的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劳动力市场为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的框架体系可以概括为:四个主线两个层次 四个主线:供给、需求、价格和政府 两个层次:微观和宏观,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效用最大化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资源的稀缺性(X
3、P1-2),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 劳动力市运行规律的科学。,1.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即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3.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2.劳动资源稀缺性: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 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3-080586,3-080586、资源的稀缺性的属性包括()。P1 BCE(A)暂时的稀缺性(B)绝对的属性(C)相对的稀缺性(D)永久的
4、属性(E)消费劳动资源支付手段的稀缺性,效用最大化与劳动力市场,二、效用最大化(X P2)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三、劳动力市场(Y P2-3)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 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 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 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 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 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需 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
5、对 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2-080526,3-091126,3-091126、2-080526、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P3 B(A)实现劳动资源的配置(B)决定就业量与工资(C)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D)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劳动力市场收入循环模型,居民户,企 业,商品和劳务的供给,生产要素收入,生产要素供给,货币支出,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生产要素供给者,企业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在商品市场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企业则是供给者。,2-091126,2-091126、在生产要素市场,()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P2 A(A)居民户(B)市场(C)劳动者(D)企业,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6、(X P3-5),(一)实证研究方法含义:认识客观现象,向人 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重点:研究现象本身“是什 么”的问题。特点:该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 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该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 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 和事实进行检验步骤:确定要研究的对象 设定假设条件 提出理论假说 验证,(二)规范研究方法特点: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 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 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 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 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 策服务的工具。互惠交换障碍:信息障碍 体制障碍 市场缺陷 实践表明:规范研究方法 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 经济现
7、象的客观分析,实 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 判断的指导。,2-081186,3-080526,3-081186,3-090586,3-091186,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X P3-5),2-081186、3-081186、阻碍互惠交换实现的主要障碍包括()P4-5 ABE(A)体制障碍(B)市场缺陷(C)诚信障碍(D)经济滞后(E)信息障碍3-080586、3-091186、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包括()P4 CE(A)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B)结论具有客观性(C)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D)结论具有主观性(E)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3-080526、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是认识客
8、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P3 B(A)观察研究方法(B)实证研究方法(C)对比研究方法(D)规范研究方法,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X P5-7),(一)劳动力与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1.劳动力: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2.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总人口率参率 劳动力/总人口 100 年龄(性别)劳参率 某年龄(性
9、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 1003.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X P5-7),(一)劳动力与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1.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供给无弹性 Es0,见 A: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供给有无限弹性 Es,见 B: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单位供给弹性 Es1,见C: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变动的百分比相同。供给富有弹性 Es1,见E: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
10、分比 供给缺乏弹性 Es1,见F: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S WEs=/S W,W A:Es0 C ES=1 E Es1 B ES F Es1 S,2-070526,3-070526,2-070526、3-070526、劳动力供给弹性是()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P6 B(A)劳动力供给增加量(B)劳动力供给量(C)劳动力需求增加量(D)劳动力需求量,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X P5-7),(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老年人口劳动率下降。2555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较高程度,没有什么变化。男性成年人是稳定的高
11、 水平劳动力供给主体,在家庭经济内部的分工中处于最优先就业的位置。,(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经济周期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两种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 在敏感的反应性。无论是否处于就业或非就业状态,总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于衰退,一些一级 劳动力(男性成年人)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二级劳 动力(中年妇女)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 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悲观性劳动力
12、经济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失业 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2-090526,2-090526、()是指经济运作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P7 CA.经济规律 B.经济交替 C.经济周期D.经济变动,二、劳动力需求(X P7-9),D WEd=/D W,1.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写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2.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劳动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存在反向关系,Ed 0 需求无弹性 Ed0: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需求有无限弹性
13、Ed:工资率给定,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绝对 值大于0。单位需求弹性 Ed1: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动百分比相同 需求富有弹性 Ed1: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需求缺乏弹性 Ed1: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二、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X P7-9),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此类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需求曲线上的移动,如下图所示,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X P9-11),(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原则:MRP=VMP=MP P=MC=WMRP:边际产品收益=VMP=VP PVMP:边际产品价值 M
14、C:边际成本 W:工资,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因为不变的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不变的生产要素已经接近充分利用,可变的劳动要素对不变的生产要素利用趋于极限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已经不能容纳过多劳动要素 其一,TP、AP、MP三条曲线都是先增后减,第一阶段,AP递增;第二阶段MP递减;第三阶段MP为负值 其二,AP与MP的交点为AP的最大值,两条曲线相交前,APMP;相交后,APMP;其三,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极大值。,(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总产量 平均产量 边际产量,边际生产递减规律: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
15、,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a,b,企业短期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2-100526,3-100526,2-090526、3-100526、短期企业唯一的可变的生产要素是()P11 D(A)生产资料(B)劳动资料(C)资本收入(D)劳动收入,平均工资为P1时,劳动力供需平衡,平均工资为P2时,劳动力需求小于供给,会存在数量为Q2 Q4的失业人口。,平均工资为P3时,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会存在数量为Q5 Q3的短缺劳动力。,劳动力供给需求曲线图,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Y P11-13),(一)劳动力市场
16、的含义,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主体:劳动者、企业客体: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力市场性质 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条件。劳动力是一种等价交换 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工资 通过劳动力市场交换,实现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的最佳结合,劳动力市场本质属性表现 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 力的配置,实
17、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 要素结合的最佳途径 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3-090526,3-090526、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P11 B(A)劳动力市场关系(B)劳动者的劳动力(C)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D)使用劳动力的企业,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Y P11-13),(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同质的劳动力获得 同样的工资 充分就业,均衡分析方法 均衡分析方法是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实现均 衡条件以及如何实现均衡的方法。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
18、析:A 马歇尔 一般均衡分析:L 瓦尔拉,均衡的含义 其一是经济现象所处状态 其二是指分析方法 均衡状态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2-070586,2-070586、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有()P13 ABD(A)充分就业(B)同质劳动力获同样工资(C)体现工资差异(D)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E)增大工资总额,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YP11-13),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在人口增长、资本存量增加的条件下,均衡工资率能否增长就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 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所以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资本存量对劳
19、动力需求的影响 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 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人口规模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2)人口年龄结构 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 劳动年龄组内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构成的变化(3)人口城乡结构,3-070587,3-070587、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P13 BC(A)就业人口总量(B)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C)劳动年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D)劳动年龄组外部年龄构成(E)劳动年龄人口占失业人口比重,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作水平与工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 第一章 劳动 经济学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60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