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的压缩性及固结理论.ppt
《土的压缩性及固结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的压缩性及固结理论.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5.1 概述5.2 固结试验及压缩性指标 5.3 应力历史对压缩性的影响5.4 土的变形模量5.5 土的弹性模量,第5章土的压缩性形,5.1 概述,研究土的压缩性目的:主要是为了研究地基的沉降。基底地基土由于压缩而引起的竖直方向的位移称为沉降。建筑物地基沉降包括两个方面内容:(1)绝对沉降量(2)沉降与时间的 关系-固结理论,土体压缩性土在压力(附加应力或自重应力)作用下体积缩小的特性。土体压缩包括:(1)土粒本身和孔隙水的压缩;(2)孔隙气体的压缩;(3)孔隙水、气排出,使得孔隙体积减小。上面(1)的压缩不到压缩量的1/400(2)的压缩量也很小,土的固结土体在压力作用下其压缩量随时间增长的
2、过程。,侧限限制土样侧向变形,土样只能发生竖向压缩变形。通过金属环刀来实现。试验目的研究测定试样在侧限与轴向排水条件下的变形和压力,或孔隙比和压力的关系,变形和时间的关系,以便计算土的各项压缩指标。,1.固结试验和压缩曲线,5.2 固结试验及压缩性指标5.2.1 固结试验及压缩性指标,Cell,Loading cap,Load,Displacement measuring device,Soil sample,water,Porous disks,试验设备固结仪(压缩仪)。试验方法:逐级加压固结,以便测定各级压力 作用下土样压缩稳定后的孔隙比。侧限压缩试验分为:(1)慢速压缩试验法;(2)快速
3、压缩试验法常规试验中,一般按P=50kPa、100 kPa、200 kPa、300 kPa、400 kPa 五级加荷,测定各级压力下的稳定变形量,然后计算相应的孔隙比。,*ep曲线 要绘制ep曲线,就必须求出各级压力 作用下的孔隙比。如何求?看示意图:设试样截面积为A,如图:依侧限压缩试验原理可知:土样压缩前后试样截面积A不变,土粒体积 不变,令,有,分别为土粒比重、土样的初始含水量和初始密度。,N3,利用上式计算各级荷载作用 下达到的稳定孔隙比,可绘制如下图所示的ep曲线,该曲线亦被称为压缩曲线。,ep曲线可确定土的压缩系数、压缩模量。elog p曲线可确定土的压缩指数。,2土的压缩系数和压
4、缩指数(1)压缩系数 压缩系数土体在侧限条件下孔隙比减小量与竖向有效压应力增量的比值。即ep曲线中某一压力段的割线斜率。ep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 表示相应于压力p作用下土的压缩性。压缩系数,kP a1或MP a1,负号表e随P的增长而减小。当压力变化范围不大时,土的压缩曲线可近似用图中的M1M2割线代替。越大,土的压缩性越高。,p1增压前使试样压缩稳定的压力强度,一般指地基中某深处土中原有的竖向自重应力,kPa或MPa;P1 p2增压后使试样所受的压力强度,一般为地基某深处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kPa或 MPa;P2,【讨论】土的压缩系数是唯一的吗?从上图可看出,压缩系数值与土所受的荷载大
5、小有关,不是唯一的。压缩系数a是表征土的压缩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压缩系数越大,表明土的压缩性越大。为方便应用和比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提出用P1100 kPa(0.1Mpa)、P2200 kPa(0.2Mpa)时相对应的压缩系数a12来评价土的压缩性,具体规定为:0.1MPa1,为低压缩性土;0.1MPa1 0.5MPa1 时,为中压缩性土;0.5MPa1 时,为高压缩性土。,(2)压缩指数 压缩指数土体在侧限条件下孔隙比减小量与竖向有效压应力常用对数值增量的比值。即elogp曲线中某一压力段的直线斜率。把土的e-p曲线改绘成半对数压缩曲线e-logp曲线时,它的后段接近直线,其斜率 为土的压
6、缩指数。,值越大,土的压缩性越高。0.4高压缩性土,3.土的压缩模量(侧限压缩模量)和体积压缩系数 压缩模量 压缩模量土在完全侧限条件下的竖向应力增量(如从 增至)与相应的应变增量 的比值(kPa或MPa)。,ES与a成反比。即ES 愈大,a 愈小,土体的压缩性愈低;ES 愈小,土 的压缩性愈大高。,推导(如图):,又,则,讨论:同压缩系数一样,压缩模量不是常数,在压力小的时候,压缩系数大,压缩模量小;在压力大的时候,压缩系数小,压缩模量大。因此在运用到沉降计算时,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根据实际竖向应力的大小在压缩曲线上取相应的值计算这些指标。,体积压缩系数 体积压缩系数 土体在侧限条件下体积应变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压缩性 固结 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58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