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的平衡与调节.ppt
《国际收支的平衡与调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收支的平衡与调节.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3章 国际收支的平衡与调节,第一节 国际收支理论第二节 国际收支调节,第1节 国际收支理论,弹性论乘数论吸收论货币论,什么是西方国际收支理论,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对国际收支进行系统分析的可追溯到1752年大卫休谟提出了“物价现金流动机制”(Price-Specie Flow Mechanism)。休谟关于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均衡思想一直支配着国际收支的分析。直到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各国的国际收支陷于极度混乱的局面的时候,才有“弹性论”的出笼。随后的几十年里,其他理论也逐渐出现,这些理论大大丰富了国际收支的理论分析,为货币当局调整国际收支的行为提供了重大的理
2、论依据。,国际收支理论发展的起点:贸易顺差论,核心观点 重商主义者认为,贵金属(黄金和白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这种财富聚敛的主要途径,是取得国际贸易顺差,亦即外贸顺差是该财富增加的源泉。因此,他们极力主张政府实行贸易保护政策。评价“贸易顺差论”严格地说不是国际收支理论,但它的观点,却是国际收支理论发展的起点。,古典学派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理论-1,1、特点:该理论是建立在货币数量论基础上,以金本位制和自由贸易的存在为前提。调节过程均涉及三个小环节,即黄金量多寡、物价高低和进出口增减。2、代表观点:休谟机制(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学说)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的输出入,使外汇供求得到均衡,并使汇率在一定范
3、围内波动。但是无论任何国家,如果其汇率继续维持在黄金输出点上,而黄金不断地输出时,即使该国有巨额的黄金储备,它的黄金储备终有枯竭的一天。休谟认为,任何国家都不会发生黄金持续流出,以致黄金储备流尽,而不能维持金本位制度的现象。这就是“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理论。这一思想,从1752年至1914年间,先后受到亚当斯密、穆勒、马歇尔等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的发扬,而成为古典学派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核心。,古典学派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理论-2,3、评价:该理论至今广为流传,但该理论是有局限性的,表现在:(1)其建立的前提是贸易自由化和黄金在国际间的自由输出入,超出此前提,则理论只能流于幻想。(2)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
4、量论,但却忽略了对黄金和商品内在价值的分析,也没有对黄金数量变动引起物价变化从而影响进出口的时滞作应有的考察。(3)只考虑汇率与物价的调节作用,而没有提及利率与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弹性论-1,1937年英国女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着重考虑了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适用于30年代大萧条时,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世界经济环境。,弹性论-2,该理论主要分析在收入不变条件下货币贬值对一国国际收支调整的作用。其围绕着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来阐述国际收支问题,因而将其称弹性分析理论。,弹性论-3,基本精神:汇率变动通过国内外
5、产品之间、本国生产的贸易品(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与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影响一国出口供给和需求,从而作用于国际收支。,弹性论-4,弹性论的前提假定 弹性论把汇率水平的调整作为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基本手段,在分析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之前做了3个前提假定:假定其他一切条件(利率,商品价格,国民收入等)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由此说明,此理论运用的是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假定贸易商品的供给几乎有完全的弹性.这里的供给弹性有4个,即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与出口商品相竞争的外国商品的供给弹性;进口商品国外供给弹性与进口商品竞争的国内商品的供给弹性.这一假定说明,既然贸易商品的供给具
6、有完全弹性,那么贸易收支的变化完全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变化.假定没有资本移动.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支,即国际收支=出口商品值-进口商品值.,弹性分析的基本概念,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Dm=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率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Dx=出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m=进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x=出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弹性论的主要内容-1,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条件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弹性分析法主要探讨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认为价格弹性的大小是本币贬值调节国际收支成功与否的关键。由
7、于它又假设供给弹性为无穷大,因而,贬值的效果取决于需求弹性: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弹性分析法认为,只有当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与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时,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这就是马歇尔勒纳条件,它是贬值改善贸易差额的充分必要条件。根据这个条件,如果一国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即满足该条件,则汇率贬值能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如果等于1,则国际收支状况不受影响;如果小于1,则汇率贬值反而会使本国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西方学者对马歇尔勒纳条件进行了实证分析。一般认为,汇率贬值对工业国家要比发展中国家有利。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进口,其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很低,汇率贬
8、值的作用不大;而工业国家面临竞争的出口市场,其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很高,汇率贬值的作用就很明显。因此,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含义表明,汇率贬值对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利,而对另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并不有利,不能笼统的说:只要汇率贬值,就能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弹性论的主要内容-2,货币贬值对贬值国贸易条件的影响贸易条件是指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间的比例.用公式表示,即T=PX/PM 其中:T表示贸易条件,PX 表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表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T上升说明贸易条件改善,T下降说明贸易条件恶化.货币贬值带来相对价格的变化,它究竟是改善贸易条件还是恶化贸易条件,取决于进出
9、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在不同的国家也有差异的.,弹性论的主要内容-3,J曲线效应,弹性论-评价,弹性论产生于30年代大危机与金本位制度崩溃时期。它之所以在西方经济学界长期流行,一方面是因为它适合当时西方各国政府制定政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在理论上填补了古典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失效后西方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上的空白。它曾被许多国家应用,并在调节国际收支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弹性论揭示了汇率变动通过改变国内外产品之间和本国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之间相对价格影响进出口供求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市场的现实情况。,弹性论-重大的缺陷,(1)弹性论在分析时,假设货币贬值前贸易收支处于平衡状态,这一假定不
10、符合实际情况。这是因为,货币贬值的目的不在于创造贸易收支顺差,而是为了消除已有的逆差。然而,既然国际收支已经平衡,那还有什么必要进行货币贬值呢?这就是弹性论无法回答的问题。(2)弹性论不涉及资本流动。在资本流动十分庞大的今天,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就表现得更为突出。实际上,汇率贬值还会影响资本帐户收支。至于它会改善还是恶化资本帐户收支,取决于汇率贬值如何影响人们对汇率变动趋势的进一步预期。如果人们预期汇率贬值纠正了本国货币的定值过高,汇率贬值就会刺激国外资金流入增加,本国资金流出减少。如果人们认为这一汇率贬值只是一系列贬值的开端,这反而会造成资金的净流出。(3)弹性论只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在短期内,
11、贬值并不能立即引起贸易数量的变化,从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到贸易数量的增减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即存在时滞,这是因为掌握市场信息,扩大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生产产量等都是需要时间的,这就是“J曲线效应”,乘数论,由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由哈罗德提出的.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原是反映国内投资和储蓄自身变化与国民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即由于”乘数”的作用,国内投资的增加给国民收入总量带来的增加要比投资变动本身大得多,而国内储蓄的增加会以同样的倍数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乘数论就是凯恩斯主义者将乘数理论推广到开放经济情况下,把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乘数论-内容,一国的出口具有和国内投资同样的效
12、应,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总量;一国的进口具有和国内储蓄同样的效应,会减少国民收入总量.当一国商品,劳务出口时,从国外获得的货币收入会使产业部门(企业主和工人)收入增加,这些部门总收入增加又会引起他们对消费品需求(包括对进口和国内消费品的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起从事国内消费品生产部门的收入和就业扩大,并使进口增加,如此推算下去,国民收入增量将为出口增量的若干倍.出口增量所诱发的国民收入增量的倍数大小,主要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边际进口倾向,即在出口增量诱发的国民收入增量中用于增购进口品所占的比例;二是边际储蓄倾向,即国民收入增量中转入储蓄部分的比例.当出口增加导致国际顺差时,若外贸乘数大,边际进口倾向小
13、,则该国会在长期内保持顺差;若外贸乘数小,边际进口倾向大,则顺差很快因进口的增加而抵消.,乘数论-评价,乘数论把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把外贸对国民收入的扩大或紧缩的倍数作用同一国内部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独特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调节政策,这对于以后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研究和政府政策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该理论是建立在凯恩斯乘数论的基础上的,模型中没有考虑货币量和价格因素的作用,它假定的是汇率稳定,价格不变,出口具有弹性等,这样容易得出:逆差的调节是减少国内开支消费,顺差调节是扩大国内消费.若上述假定不能实现,则调节效果就较差.乘数论没有考虑资本流动,因此它关于收入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分析并不全面.
14、收入上升虽然刺激进口增长,但收入上升往往意味着经济繁荣,由此可能会吸引外国资金流入,带来资本帐户的改善,抵消其对经常帐户收支的不利影响.,吸收论,1952年有詹姆士-爱得华-米德和S-亚历山大提出从国民收入和总需求的角度,系统研究货币贬值政策效应的宏观均衡分析吸收论(Absorption Approach),又译吸收分析法,有时也称支出分析法(Expenditure Approach),分析的是收入和支出在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吸收论,政策主张 该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他把经济活动视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最重要的分析指标是总供给、总需求、国民收入和就业总量。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收支 平衡 调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58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