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课件(林志强).ppt
《古代汉语(下)课件(林志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下)课件(林志强).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通论连词 介词,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表示联合、偏正等关系。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与连词“与”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动词的“与”有“参与”、“给予”、“结交”等意思。作为连词,“与”字一般是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通论连词 介词,而连词“而”字的作用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根据“而”字所连接的两个部分的意义关系来分类,可分为顺接和逆接两类:所谓顺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者有密切的关系,中间没有转折。所谓逆接
2、,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个转折。所谓顺接和逆接,只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而”字有两种性质。顺接和逆接也不是截然分开的。,通论连词 介词,以连词“以”字也是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的,表示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行为的联系。连词“以”有以下几种用法:用“以”字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时候,后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来”等。表示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可译为“以致”等。和“而”字一样,“以”字也可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但是不如“而”字常见。,通论连词 介词,则、然则连词“则”字一般用来连接句子,也可连
3、接词或词组。可表示顺承关系,也可表示转折关系。第一,表顺承关系的“则”主要用来连接条件复句中的分句,表示条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结果的分句在后。可译为“就”或“便”。第二、表转折关系的“则”常用来表示发现,含有“原来已经”的口气,可译为“却”、“可是”等。第三、“则”字还可用在意思相对待的并列分句里,表示对比。“然则”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这样就”、“既然如此,那么”。,通论连词 介词,虽、虽然“虽然”在古代汉语里,原来是两个词,“虽”是连词,“然”是指示代词,意思是“虽然如此”。然、然而“然”在古代汉语里,也可以是连词,表示转折,意思是“可是”、“但是”。但“然而”中的“然
4、”字还是指示代词,表示“如此”。“然而”实际上等于说“如此,可是”、“这样,却”。,通论连词 介词,介 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状语,以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等。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以”“於”“为”“与”“之”等等。以“以”字本来是一个动词,但是更常见的是用作介词,它是由动词“以”虚化而来的。,通论连词 介词,介词“以”字的主要用法有三种:第一种,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藉,在意义上虽然可以译成现代的“用”或“拿”,但是它具有更纯粹的介词性质。第二种,引进原因,在意义上略等於现代的“因为”,但是“以”字后面的话应该认为是介词的
5、宾语。第三种,介绍动作发生的时间,相当于“于”、“在”。,通论连词 介词,关于“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在词序上有两种变化值得注意:第一,除了表示时间的介宾结构只能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外,其他各种由“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既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也可以放在动词(及其宾语)的后面作补语。第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有时候,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字,形成固定格式“是以”。“是以”等於说“因此”。,通论连词 介词,此外,“以”字后面的宾语所指的事物,如果已经在上文出现过,这宾语可以省略。“以”字除了有“是以”这样的固定格式外,还跟“有”和“无”构成“有以”和“无以”构成固定
6、格式。“无以”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有以”则与之相反。,通论连词 介词,“以”字还可作连词。如何区别连词还是介词,最根本的办法当然是提高古代汉语的阅读和理解水平,这里介绍两个简单的办法:1、介词“以”可以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有宾语存在肯定是介词,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省略了宾语,往往也可以用“之”补出。如果“以”字后用“之”补出而意思没有发生变化,这个以就是介词,否则就是连词。因为连词不带宾语。2、“而”字是连词是肯定的,“以”作连词时作用与“而”相近,因此可用“而”字去代替“以”,如果意思没有变化,就是连词。如“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如果改为“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意思还是一样。所
7、以这个“以”是连词。,通论连词 介词,於(于、乎、诸)“乎”字的上古音与“于”近,除作语气词外,还作介词,用法基本上同“于(於)”。“诸”字等于说“之於”,它是“之”“於”二字的合音。下面讲讲“于(於)”的用法。“于(於)”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五种:1、表示行为动作的处所和时间,相当于“从”、“在”、“到”等。,通论连词 介词,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汉语里,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也可不用“于”,而是把表示处所的名词直接放到动词或动宾词组的后面作补语,这种句式,是古代汉语补语的另一种格式。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给”、“向”、“对(对于)”等。3、表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过”等,这
8、种用法一般用于描写句,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4、引进动作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5、用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通论连词 介词,为“为”字本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动词,介词“为”字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略等於现代的“给”“替”。2、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3、用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通论连词 介词,之关于“之”的词性和用法:“之”字是古代汉语里非常常见的一个词,它本来是个动词,表示“到地方去”的意思,如:自楚之滕。也借用作代词,可作指示代词,作定语和宾语,如“之二虫又何知”(定语),“何以知之”(宾语
9、),又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如“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之”字在古代汉语里还经常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这种“之”的名称却有着不同的说法,主要有“助词”、“连词”、“介词”三说。其实各家对这种“之”的语法作用的看法还是比较接近的,只是取名的角度不同,因此有不同的名称。我们用教材的名称,把这种“之”叫做介词。,通论连词 介词,介词“之”的用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用在偏正结构中:介词“之”字在古代汉语里经常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中心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第二、用在主谓结构中:“之”字还有一种用法最值得注意,那就是把它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
10、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通论句首句中语气词 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夫”“其”“唯”三字。(二)词头,词尾(甲)词头“有”“其”“言”“于”“薄”五字(乙)词尾“然”字,通论诗经的用韵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上古音的声母系统传统三十六字母: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斜照穿船审禅影晓匣喻来日。这三十六字母代表了唐宋时期的汉语声母系统。上古声母的研究情况和上古三十二声母,通论诗经的用韵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教材根据王力的说法认为上古声母有三十二个。这三十二个声母,与传统三十六声母比较,有的要合并,有的要分开。合并的
11、有两类:一是知彻澄娘要与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即所谓“古无舌上音”;二是非敷奉微要归到帮滂并明,都是双唇音,即所谓“古无轻唇音”。分化成两类的是:一、照穿船审四个字母,其中有些接近精清从心,是齿音,用“庄初崇山”表示;另一类接近端透定泥(照三组),是舌音,用“章昌船书”表示。二、喻母分为两类,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用“余”表示。,通论诗经的用韵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上古音的韵部系统诗经韵例和前人归纳韵部的方法诗经的韵例韵例就是关於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第一、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第二、从一章中所用的韵数来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通
12、论诗经的用韵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第三,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情况比较复杂。概括起来,大概可分为三种:1、句句押韵。2、隔句押韵。3、交韵。格式多样化,这是诗经用韵特点的一个方面;但是最主要的格式却是两种:一是隔句押韵的句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这两种押韵的格式成了后代诗歌押韵的准绳。,通论诗经的用韵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前人归纳韵部的方法前人为了弄清诗经用韵的现象,曾将诗经中押韵的字加以系联、排比和归纳,将可以常在一起押韵的字归纳为同一个韵部。这就是古人的韵字系联法,是前人归纳韵部的一般做法。此外,明清时候,人们还发现汉字谐声偏旁的分类与诗经韵脚字的分类基本上相一致,因而用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课件 林志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55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