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西游记.ppt
《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西游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西游记.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西游记神魔小说代表作敢问路在何方西游记插曲-240 x192.mp4,一、相关常识1、神魔小说概念 鲁迅先生称西游记为神魔小说,也可称神怪小说、童话小说,但不能称神话小说;因为神话有浓厚的原始民俗渊源,而神魔的出现则主要是来自创作者(个人或集体)当时的文化修养虽然可能也会包含某些流传已久的民俗内容。无论是神魔、神怪或是童话小说,故事内容都包含广阔无边的想象力。,神魔小说大致有三个特点:一是表面上邪正对立,相生相克,若果斗争结果一胜一负,即邪正不能两存,斗争只能结束,故事也就告一个段落,最后通常是光明战胜黑暗,神圣打败邪恶,很少是同归于尽;二是邪正两方法力无边,魔术迭出,天兵天将,魔鬼妖精
2、,各显神通,充满离奇古怪的招数,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向无边幻想之境;三是故事情节往往不合逻辑与常理,带有较浓厚的宗教迷信或天真无知的童话色彩。,2、西游记成书经过:西游记的成书经过跟三国演义、水浒传有些相似,也是一部世代积累型小说。开始时历史上确有真人真事,稍后民间出现有关各种传说,成为民间艺人说唱搬演和剧作家撰写戏本的素材。最后由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联缀贯串成篇。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取经本事;(二)向俗讲、民间故事的演变;(三)西游记成书。,历史上的“唐僧取经”玄奘(602664),俗姓陈,名祎,洛阳人,13岁出家)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去研究教义,取回真经。唐太宗
3、贞观初年,玄奘在没取得朝廷同意的情况下,只身离开长安,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过吐鲁番,历经艰辛,到达天竺,贞观19年回到长安。此行历时19年,行程五万里,取回佛经657部。回到长安后,在慈恩寺又以19年时间译出佛经75部,创立了佛教重要宗派法相宗。唐高宗麟德元年,玄奘圆寂。,玄奘回京后,奉诏口述取经路上的所见所闻,由弟子辨机记录,并编辑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其后,玄奘门徒惠立、彦琮撰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穿插了不少神奇传说,演绎了许多佛经故事,为后世想象取经途中光怪陆离的神魔传说开了先河。唐代末年出现了敷演三藏取经故事的笔记小说,如独异志、大唐新语。,宋出现了“中瓦子张家印”的“俗讲底本”大唐
4、三藏法师取经诗话。文字粗略,情节简单,出现了“来助和尚取经”的猴行者(白衣秀士)形象,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他神通广大,能伏魔降妖。书中还出现了一个脖挂骷髅项链的“深沙神”,但还没有猪八戒。取经诗话的重要性可用三个“代替”概括:一是猴行者代替唐僧成为取经主角,二是虚构人物代替真实历史人物,三是神魔故事代替佛教传说。,宋元话本西游记平话是一个很关键的文献。它是西游记故事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惜的是,此书现已失传。宋元话本的一些零星故事,如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的情节,据钱锺书管锥编考证,乃中国古来流传俗说,屡见之稗史,后来被元曲家及西游记作者吸收。宝象国三公主
5、百花羞被黄袍老怪摄去十三年,生儿育女,朱紫国皇后金圣宫被妖魔赛太岁盗去,故事结构都与此有些相似。,将西游故事发挥淋漓尽致的是金元戏剧。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有金院本唐三藏之目,但原院本已不可见。元代西游记杂剧已体现了相当完整的取经故事,元曲选也收录了全本戏。故事从唐僧生父受劫难写起,观音劝唐僧往西天取经,途中收龙马、行者、沙和尚、八戒,以至完成取经任务回国,与西游记的结构基本一致。刘勇强奇特的精神漫游一书提出几点意见:一是“阵容与小说描写完全一样”;二是“在鼓吹佛教的同时,又流露出一些轻佛、慢佛以至诋佛的倾向”,使西游故事“进一步向世俗化开拓”:三是西游记喜剧渊源可追溯至杂剧,尤其是妖魔色诱唐僧
6、的喜剧成分。总之戏剧作家在撰写剧本时,自然少不了节外生枝,添花增叶,使玄奘西游事迹变成耸动听闻却又风趣活泼的神魔故事。,小说西游记作者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的。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说:“可知玄奘西天取经一事,自唐末以至宋元已渐渐演成神异故事,且多作成简单的小说,而至明吴承恩,便将它们汇集起来,以成大部的西游记。”无论作者是否吴承恩,能够贯串各种材料,集大成以为巨篇鸿文,传播百世,其人必是大手笔无疑。当然,要使唐僧历尽八十一劫,这有点像水浒故事,是硬要堆砌一百零八个好汉一样,直至凑足额为止。因此小说中间有很多情节并不怎么精彩,从文学角度看大可以删除,但从作者追求完整来看则只好保存下来。
7、,河西走廊的西游记文化遗迹 从大唐玄奘赴天竺取经到西游记问世,期间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历史。原先三藏法师取经时曾留下足迹的丝绸古道上的许多地方,便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故事和“遗迹”。现存最有价值的玄奘取经故事壁画,相对集中于甘肃敦煌石窟的榆林窟和东千佛洞的六幅取经壁画,分别绘于榆林窟第2、3、29窟和东千佛洞第2窟内。,玄奘取经图共有6幅。分别绘于榆林窟第2、3、29窟和东千佛洞第2窟内。绘于东千佛洞第2窟中心柱两侧甬道的2幅“水月观音图”中的取经图与绘于榆林窟第2窟“水月观音图”左下方的1幅取经图,人身、马背上均不见经包、经盒之类的东西,应为玄奘西行求法图。榆林窟第3窟西壁门南边“普贤变”南
8、侧的取经图和同窟东壁北侧“十一面观音图”右下的取经图,前者马背鞍桥上有仰莲一朵,上置经包,光芒四射;后者画面上,行者腰系经包,肩荷锡杖,上挑经盒,应为玄奘、行者取得真经后拜别观音、普贤菩萨的东归图。榆林窟第29窟北壁东侧“水月观音图”下方,则是一幅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内容大体相近的横幅连环画。其中玄奘、猴行者、白马、大梵天及偷桃情节,与诗话部分内容有某些相似之处。(见杨国学、朱瑜章丝绸之路西游记文化遗迹透视,河西学院学报2004.6),安西东千佛洞2号窟“取经图”,应视为历史故事的写真性图画。,榆林窟第3、29窟:玄奘、行者取得真经后拜别观音、普贤菩萨的东归图,另有一组西游记连环画壁画。残迹现保
9、存于张掖大佛寺释迦牟尼涅槃巨型塑像屏壁背面的南侧。图上绘有“大闹天宫”、“活人参果树”、“火云洞之战”、“唐僧逐悟空”、“路阻火焰山”、“四众西行”等情节。其人物活动多与西游记吻合而略有差异,孙悟空三兄弟所持器械则与西游记多所不同。此图绘制时间有元末明初和清代二说,迄今尚无定论。但它属于“唐僧取经”故事发展演变过程中西游记阶段颇具权威性的形象资料则确凿无疑。,3、西游记的作者丘处机说 百回本西游记最早刊行于明代,由金陵世德堂主人唐光禄购刻,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校。”但明代的读者并不清楚真正的作者是谁。这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学以诗文辞赋为正宗,小说原来并不入流,能写小说并不怎样光彩。因为作者姓名没有
10、清楚写下来,难免引起世人各种猜测。至清代乾隆年间钱大昕第一个指出西游记为明人所作。纪昀更清楚提出证据,云:“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司,唐太宗之太学士翰林院中书科,皆同明制。”因此可以确定为明人所作,但尚未能具体说出作者姓名。,吴承恩说 后来阮葵生、丁晏、吴玉搢相继探讨,认为淮安人吴承恩曾撰西游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遂根据明清两代所修的淮安府志确定吴承恩为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但国内外一些学者一直提出质疑。“青词宰相”李春芳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推出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揭秘 无名氏说,4、西游记的版本繁本:为百回本。明刻本:最早刻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是明万历20年(15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 西游记 古代 文学史 第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55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