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平面色谱法.ppt
《分析化学-平面色谱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化学-平面色谱法.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概述二、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原理三、薄层色谱法四、纸色谱法,特点:方便、快速、成本较低,易于推广 样品的预处理比较简单 应用范围广 展开剂选择范围宽,一、概述 在平面上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方法,主要包括薄层色谱法和纸色谱法。,历史简介,1938年,俄国人Izmailov和Shraiber首先实现了在氧化铝薄膜上分离一种天然产物。1949年,两位美国化学家报导了用薄层色谱法成功地分离了精油中的萜烯。1958年,德国化学家Stahl系统描述了用作涂布薄层的材料(薄层色谱固定相)和涂板设备,对薄层色谱技术也进行了规范化描述。Stahl于1965年出版了薄层色谱法一书。,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仪器化
2、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的每一步均用仪器来代替以往的手工操作,再配以薄层扫描仪,这样就使薄层色谱法的定量结果的重现性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二、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原理,分类薄层色谱法:吸附薄层色谱法分配薄层色谱法分子排阻薄层色谱法 纸色谱法:分配薄层电泳法,最佳范围 可用范围,1、比移值(Rf值)溶质移动距离与流动相移动距离之比。(速度之比?)a、b为原点至斑点中心的距离,C 为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一)定性参数,被分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平面的性质展开剂的性质温度展开剂蒸气饱和程度,影响比移值的因素,2、相对比移值(relative Rr)与组分、色谱条件、参考物质有关。Rr值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
3、。重现性和可比性均比Rf值好,能消除系统误差(参考物质与组分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展开),(二)相平衡参数,分配系数K=Cs/Cm 容量因子k K、k与Rf值的关系:,Rf为1 的组分,K与k为0,表示该组分不被固定相保留;Rf为0 的组分,K与k为,表示该组分停留在原点,完全被固定相所保留。,三、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固定相(吸附剂或载体)涂布成一均匀薄层,点样,(密闭的容器中)展开,斑点显色,(与对照物质)比较进行定性定量。,特点:快,需十至几十分钟,同时展开多个试样。试样预处理简单,对试样限制少。载样量比较大,适用于制备。仪器简单,操作方便
4、。分离能力较强。灵敏度较高。,吸附薄层色谱法原理:组分在薄层板上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的过程。吸附系数不等实现分离。一般极性强的组分K大,Rf值小;极性弱的组分 K小,Rf值大。,(一)薄层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和原理,(一)薄层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和原理,分配薄层色谱法原理:多次分配的过程,分配系数(溶解度)不等实现分离分类:正相色谱、反相色谱,(一)薄层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和原理,分配薄层色谱法正相色谱:水为固定相(硅胶载体),有机溶剂为流动相。极性强的组分K大,Rf值小。反相色谱:烷基化学键合相为固定相,水有机溶剂为流动相。极性强的组分K小,Rf值大。,1、吸附剂(1)硅胶:多孔性微粒,表面带
5、有硅醇基,呈弱酸性。原理:硅醇基(吸附中心)与极性基团形成氢键(吸附性)。组分与硅醇基形成氢键(被吸附)的能力不同而分离。应用:酸性和中性物质的分离,如有机酸酚类、醛类等,(二)吸附薄层色谱的吸附剂和展开剂,硅胶活度与含水量的关系:含水量高,活性级高,活度低。活化:加热至100左右,除去吸附水提高活度。(注意温度不可过高)分离效率:与其粒度、孔径及表面积等有关。常用硅胶:硅胶H,不含黏合剂硅胶G,含煅石膏硅胶GF254,含煅石膏和一种无机荧光剂,即锰激活的硅酸锌,在254nm紫外光下呈强烈黄绿色荧光背景。,(2)氧化铝碱性氧化铝(pH9.0)分离中性或碱性化合物,如生物碱、脂溶性维生素等;中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析化学 平面 色谱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54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