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59章节部分习题答案.ppt
《分析化学59章节部分习题答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化学59章节部分习题答案.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课后思考,第五章节作业 P213-215思考题:8,9,10,12习题:1,2,8,9,13,19,P213思考题10:在Al3+,Zn2+,Mg2+共存的酸性溶液中,试指出下列测定Mg2+的分析步骤中错误之处,并改正之:移取25.00mL试液于三角锥形瓶中,加入10%KCN1mL,以NOH调节溶液pH值=10,加入1:3三乙醇胺15mL,再加入0.2%二甲酚橙指示剂23滴,以EDTA标准溶液滴定试液,由红紫色亮黄色为终点。,解:移取25.00mL试液于三角锥形瓶中,加入1:3三乙醇胺15mL(掩蔽Al3+),加入23滴甲基红,以(1:2)的氨水先调节溶液pH值约为6(NH3-NH4Cl缓冲
2、溶液),加入10%KCN 1mL(掩蔽Zn2+),再以NOH调节溶液pH值=10,再加入0.2%EBT指示剂34滴,以EDTA标准溶液滴定试液,由红紫色纯蓝色为终点。,知识点:1)由于用了KCN(碱性下用),溶液要回收处理;2)Ca2+,Mg2+测定在pH10下,用EBT指示剂;3)Zn2+Cu2+测定在pH=5-6下,用OX指示剂;4)Al3+,Fe3+,对指示剂常有封闭作用,要加掩蔽剂;P200表5-10重要,思考题12:标定+测量串联问题已知物问题,背景值,EDTA中有Mg;,知识点:Ca2+,Mg2+其在pH=5-6下,与EDTA不络合。换句话说不干扰测定,即含与不含 Ca2+,Mg2
3、+,滴定的体积一样。,知识点:1)n基准=(W/M)基准;n基准=(CV)基准=(CV)待测定物质;2)测定:要测量的待分析物质浓度在三角瓶中;(CV)滴定管=n待测定物质;3)标定:要标定的待分析物质浓度在滴定管中;n基准=(CV)滴定管中待标定物质;4)判断时:标定时,(CV)待标定物质 或测定时(CV)已知浓度物质等在滴定管中的问题是反比关系;而n基准或n待测定物质 等在三角瓶中问题,都是误差传递问题,是成正比关系;,以0.02000mol/L EDTA滴定20.00mL 0.02000 mol/LZn2+,滴定是在pH=10.0的NH3-NH4+的缓冲溶液中进行,并含有0.20mol/
4、L游离氨。要计算 sp 时pZn,pZn,习题:8,,P184例9:pH=10 的氨性buffer 中,NH3=0.2 mol/L,A)用0.02mol/L EDTA滴定测量0.02mol/L Cu2+,计算 sp 时pCu及pCu;B)若滴定测量的是0.02mol/L Mg2+,sp 时pMg又为多少?,求解思路:滴定是一个随滴定剂加入,待测物不断减少的过程。按题意,要计算 sp 时pCu,1)首先需要计算log KMY;而求算log KMY,要求又需求出总副反应系数;这些问题已在第四小节中解决了。,MgY,CuY,Mg 2+,Cu 2+,?,例:,主反应平衡时,条件浓度(所有反应物平衡时)
5、,(1),2)求算出log KMY 之后,再利用计量点下的条件浓度公式P184,5-18求出条件浓度:pCu=1/2(pCCusp+lgKCuY);,3)最后,再由副反应系数关系式中已知副反应系数及条件浓度,最后可求出主反应浓度;,P184例9:pH=10 的氨性buffer 中,NH3=0.2 mol/L,用0.02mol/L EDTA滴定测量0.02mol/L Cu2+,计算 sp 时pCu;若滴定的是0.02mol/L Mg2+,sp 时pMg又为多少?,解:要计算 sp 时pCu,首先需要计算log KMY:1)先确定计量点下的条件浓度,副反应系数;2)公式计算log KMY;3)再由
6、副反应系数关系,最后再主反应浓度;1)sp:产物浓度Ccusp=C/2=0.01 mol/L,NH3=0.1 mol/L;,A)Cu(NH3)=1+1NH3+5NH35=109.36,B)Cu(OH)=101.7,Cu=Cu(NH3)+Cu(OH)-1=109.36,2)然后在pH=10下 查表 或 计算 求出各金属及络合剂的副反应系数:,3)再利用公式计算出总金属副反应系数:,pH=10,lg Y(H)=0.45,lgKCuY=lgKCuY-lgY(H)-Cu=18.80-0.45-9.36=8.99,6)最后利用公式求出计量点下条件浓度的情况:pCu=1/2(pCCusp+lgKCuY)=
7、1/2(2.00+8.99)=5.50,二、同理:对于Mg2+,lg Mg=0(题条件下,不能形成镁氨络离子)lgKMgY=lgKMgY-lgY(H)=8.70-0.45=8.25,pMg=1/2(pCMgsp+lgKMgY)=1/2(2.00+8.25)=5.13,结论:1)尽管lgKMgY 18.8和lgKCuY 8.7相差很大,但在pH=10 的氨性buffer 中,假定用 EDTA滴定 Mg2+,由于 Cu2+副反应的存在,致使lgKMgY8.25和lgKCuY8.99 相差不大,所以滴定必然是两者的合量。2)要想准确滴定Mg2+,必需掩蔽干扰的Cu2+。,4)查表或计算总络合剂副反应
8、系数:,5)条件稳定常数计算:,解:要计算 sp 时pZn,首先需要计算log KMY;然后再利用计量点下的条件浓度公式求出条件浓度;再由副反应系数关系,最后再主反应浓度;1)sp:Cznsp=C/2=0.01 mol/L,NH3=0.2 mol/L;,A)Zn(NH3)=1+1NH3+5NH35=105.49,B)Zn(OH)=102.4,Zn=Zn(NH3)+Zn(OH)-1=105.49,2)然后在pH=10下 查表 或 计算 求出各金属副反应系数:,3)再利用公式计算出总金属副反应系数:,P214习题:8,以0.02000mol/L EDTA滴定20.00mL 0.02000 mol/
9、LZn2+,滴定是在pH=10.0的NH3-NH4+的缓冲溶液中进行,并含有0.20mol/L游离氨。,pH=10,lg Y(H)=0.45,lgKZnY=lgKZnY-lgY(H)-Zn=16.50-0.45-5.49=10.56,4)查表或计算总络合剂副反应系数:,5)条件稳定常数计算:,1、滴定开始至计量点之前,溶液中有剩余的M和产物MY,由于lgKMY较大,加上剩余的M对MY的离解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MY的离解可以忽略。可按剩余的金属离子的浓度M计算pM和pM值。,加入19.98mLEDTA时,所以,M=0.02*(20-19.98)/(20+19.98)=0.02*0.02*/40=
10、10-2/10*0.02/2=10-5;pM=3+pcMsp=5,A)滴定中金属离子条件浓度变化为:,B)如果想了解主反应的M,pZn=5+5.49=10.49;,B)如果想了解主反应的M,pZn=5.28+5.49=11.77;,A)利用计量点公式求出计量点下的条件浓度:pZn=1/2(pCZnsp+lgKZnY)=1/2(2.00+10.56)=6.28,2、化学计量点时A)Zn2+全部被滴定,产物为ZnY。所以,在计量点时,溶液中的Zn2+是由生成的ZnY解离产生的平衡浓度Zn2+,因此有Msp=Ysp,cM,sp=cM/2,3、化学计量点后加入20.02mL的YA)由于溶液中有过量Y存
11、在,抑制了MY离解,故MY=cM/2;又设加入20.02mL的Y(过量0.1%Y),可根据条件反应式进行计算:,所以,金属离子的条件浓度:M=0.01/(10-5*1010.56)=103*/1010.56;pM=lgKMY-3.0=7.56,由:Y=0.02*0.02/(20+20.02)=10-5,B)如果想了解主反应的M,pZn=7.56+5.49=13.05;,铬蓝黑K(K试剂),是一种多元酸,不同的酸碱型体具有不同的颜色:,pH 7.4,7.4 pH 13.5,pH 13.5,H2In-,HIn2-,In3-,适宜pH 范围:8.4 12.5,适宜变色 范围:红纯蓝,HIn(MIn颜
12、色与相当),注意:pKa收缩一个单位,因为颜色相差10倍才能识别In本型体纯蓝色,13.5,7.4,P214习题:9,pH=pKHIn+logIn/HIn,P214习题:13在 pH=10的溶液中,以 0.020mol/L EDTA 滴定 0.020mol/L Mg2+溶液,计算滴定过程中 pMg 的变化。K MY=K MY=MY/(M Y4-分析:首先要求出条件稳定常数:查表P176-181的表5-3,4,5,得:logKMg=8.7,在 pH=10的溶液中,logY(H)=0.45,logMg(OH)=0;,故 logKMgY=logKMgY-logY(H)=8.25;logcKMgY=-
13、2+8.25=6.556,可准确滴定;,利用计量点公式求出计量点下的条件浓度:pMg=1/2(pCMgsp+lgKMgY)=1/2(2.00+8.25)=5.13;Mg=7.5X10-6由于Mg=0;所以Mg=Mg=0.075%,P215习题:19:EDTABi3+,Pb2+,Cd2+,查表查表P176-181的表5-3得:logKBiY=27.95,logKPbY=18.8,logKCd=16.43,logK 5,可分步滴定:1)调pH1时,OX指示,EDTABi3+(Pb2+,Cd2+,不干扰),V1=21.32mL;Bi3+2)再调pH=56时,EDTAPb2+,Cd2+,总量,V2=3
14、1.10mL;Pb2+,Cd2+,总量=0.02X31.10/25=0.0248mol/L;3)加入phen后,V3=10.26mL;只能是CdY发生置换反应:CdY+phen=Cd-phen+Y由已知Cd2+=0.02X10.26/25=0.008208mol/L;4)Cd2+=Pb2+,Cd2+,总量-Cd2+=0.01667;,第六章节作业 P253-254思考题:6,8,10习题:1,2,4,12,15,16,In(O)+ne=In(R),思考题:6,指示剂选择的原则:指示剂变色点的条件电位要落在滴定突跃范围之内(E0.4V);并尽量与计量点的电位一致;同时兼顾由浅入深习惯。,P235
15、例:用Ce(IV)滴定Fe(II),滴定突跃(0.86-1.26V);故可选择加In(R)(邻二氮菲-亚铁指示剂,E=1.06V,终点由桔红色变成浅蓝色;),当终点时,1.06V,又当终点时E=1.06V,待测物亚铁与指示剂形成的邻二氮菲-亚铁桔红色络合物,变成邻二氮菲-Fe(III)为浅蓝色络合物,又P235例子:在1mol/LH2SO4溶液中,用 滴定 FeSO4,其突跃范围为0.86-1.26V,由于不能使用该指示剂。只能使用邻二氮菲亚铁 1.06 V作指示剂;但若在FeSO4溶液中加入H3PO4,Fe3+与之形成稳定的无色络离子,而,降低了Fe3+/Fe2+电对的电位(=0.61V),
16、则突跃变大,这时二苯胺磺酸钠便是一个适用的指示剂(E=0.84V,指示剂变色(无色变成紫色)。因此,KMnO4滴定Fe2+时,加入H3PO4的目的:(1)Fe3+与之形成稳定的无色络离子,降低了Fe3+/Fe2+电对的电位,而增大突跃范围(为0.79-1.28V);(2)改善终点(Fe3+有黄色背景,影响MnO4-粉红色)。,各类滴定曲线小结,Ka,前半程缩小,C,对称缩小,启始C,无关,C,对称缩小,Eo越大,突跃越宽,C,前半程缩小,OH-HA,KMY,后半程缩小,E值由双组分决定;计量点偏向 n 值大的一边,Ag+Cl-,Ksp,前半程缩小,思考题:8,各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应用范围,KMn
17、O4法的特点,氧化能力强,应用广泛,KMnO4可作为自身指示剂,需标定确定浓度,且溶液不稳定会缓慢分解,放出氧气,不宜在HCl介质中进行滴定,优点:(1)氧化能力三种方法中最强1.5V,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测定多种无机物及有机物,应用广泛;(2)MnO4-本身有颜色,一般无需另加指示剂。,缺点:(1)需标定确定浓度,且溶液不够稳定,会缓慢分解,放出氧气;(2)选择性差;(3)反应历程比较复杂易发生副反应等。因此,KMnO4法常用于天然水体中含CL离子少的Fe2+测定。,6.5.1 KMnO4法,1、概述,KMnO4,强氧化剂,氧化能力还原产物,酸性介质,MnO4-+8 H+5e=Mn2+4H2O,
18、E=1.51v,在H2P2O72-或F-存在时,MnO4-+8 H+3H2P2O72-+4e=Mn(H2P2O7)33-+4H2O,E=1.7v,在中性或弱碱性,MnO4-+2H2O+3e=MnO2+4OH-,E=0.59v,在碱性介质,MnO4-+e=MnO42-,E=0.56v,不同条件下,电子转移数不同,化学计量关系不同,电子转移数=5;8 个H+,1直接滴定,还原性物质:Fe2+、H2O2、As(III)、NO2-,C2O42-、Sn2+、Ti、I-、Br-、S2O32-、SO3 2-、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的过氧化物、部分有机物,3)5H2O2+2MnO4-+6H+10e 5O2+2Mn2
19、+8H2O,1)MnO4-+5Fe2+8H+5e=Mn2+5Fe3+4H2O,2),直接滴定典型反应:,二价铁的测定(典型反应),电子转移公倍数=10,1 6个H+,电子转移公倍数=5,8个H+,电子转移公倍数=10,6个H+,KMnO4法在应用上要注意控制滴定条件:酸度:1mol/L H2SO4介质。(HCl?,HNO3?)温度:7085 滴定速度:先慢后快,MnO4-可以氧化Cl-,而HNO3本身有氧化性,产生干扰,低反应慢,高H2C2O4分解产生CO2,1)KMnO4来不及反应而分解(先慢,开始滴定时,反应速度较慢,特别是当浅红色可能1-2分钟不褪,略50%,须待红色褪去后再滴入下滴)2
20、)Mn2的自催化作用(后快,随着滴定的进行,产物Mn2+增多对滴定反应产生催化作用,滴定速度可随之加快。),滴定条件,KMnO4的配制与标定,配制,纯度99.0%99.5%,含有MnO2及少量的杂质。,标定,常用Na2C2O4 作基准物质,0.51 mol/L H2SO4终点时,0.20.5 mol/L,称取稍多于理论值的固体溶于适当体积蒸馏水中,7585,慢 快 慢,加MnSO4-H2SO4-H3PO4,二、重铬酸钾法 P244(一)概述 K2Cr2O7 在酸性介质是一种强氧化剂,它的氧化性没有 KMnO4 强。但在碱性介质失去其氧化能力。,Cr2O72-+14H+6e=2Cr3+7H2O,
21、E=1.33V,电子转移=6,14个H+,优点:(1)K2Cr2O7 易提纯,可作为基准物质,能用直接法配制其标准溶液;(2)K2Cr2O7溶液相当稳定,只要保存得当,浓度可长期基本不变,煮沸亦不会分解。(3)K2Cr2O7的氧化能力没有KMnO4强,室温下不与C1-作用,故可在 HCl 介质中进行滴定。,应用:1.矿物质中二价铁的测定(典型含CL离子多时常选用)2.废水中COD测定,缺点:有毒,浓度稀时需扣空白.指示剂:虽然Cr2O72-本身显橙色,但颜色不深,并且它的还原产物Cr3+是绿色的,对橙色有一定的掩盖作用,所以需要外加指示剂。K2Cr2O7 法常用的指示剂为:二苯胺磺酸钠、邻苯氨
22、基苯甲酸等。二苯胺磺酸钠:无色 紫色 但产物Cr3+为绿色,故滴定终点颜色变化:绿色 紫色(或紫兰色),半反应:I3-2e 3I-,EI3-/I-=0.545V,1概述:碘量法:是利用碘I2的氧化性和碘离子I-的还原性进行滴定分析的方法。I2是较弱氧化剂,能与较强还原剂作用;I-是中等强度的还原剂,能与许多氧化剂作用。由于固体的I2水溶性小(0.00133mol/L),且易挥发,故常将I2溶于KI 溶液中使用。此时,I2以I3-络离子形式存在,这样既可增加I2溶解度,又可减少I2挥发损失,同时也不会影响的I2反应性质。,I2 2e 2I-,Eo I2/I-=0.545V,三、碘量法 P245,
23、碘量法的误差来源:I)I2 的挥发;II)I-被空气氧化。,实际反应仍是:,I2 2e 2I-,弱氧化剂,中强还原剂,碘量法:是利用碘I2的氧化性和碘离子I-的还 原性进行滴定分析的方法。,缺点:I2 易挥发,不易保存 I2 易发生歧化反应,滴定时需控制酸度 I-易被O2氧化,指示剂:淀粉,I2可作为自身指示剂,电子转移数=2;0个H+,(二)碘量法的滴定方式及其应用P246 1 碘滴定法(又称直接碘量法)A 用 滴定管中装入已知浓度的I2 溶液直接滴定还原性物质的方法。仅限于滴定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如,S2O32-,As(III),Sn(II),SO32-,S2-,Vc等B 直接碘量法可在弱酸
24、性、中性或弱碱性介质中 pH=5-8 进行滴定,视滴定对象而定。,直接碘量法不适宜的情况:,酸性强 pH1:I-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碱性强pH11:,直接碘量法不能在碱性溶液中(pH11)进行,否则会发生下列的歧化反应而使测定结果不准确;,2 滴定碘量法P247(间接碘量法 属于置换滴定方式 利用I的较强还原性,定量获得待测定物相当的I2量)利用 I-的还原性测定氧化性物质的方法。可使氧化性物质与过量 KI 反应,定量析出 I2,然后用Na2S2O3 标准溶液滴定,从而求得待测组分的含量。,A)间接碘量法测定氧化性物质时,用I-的还原性测氧化性物质:KIO3,MnO4-,Cr2O72-,Cu
25、2+,Fe3+,PbO2,H3AsO4,H2O2 例如:,反应条件控制:H+0.30.4 molL-1;,基本反应为:2 I 2e-=I2;I2 2S2O32=2 I S4O62 滴定方程:2(CV)I2=(CV)Na2S2O3,2)定量生成的I2再与还原性物质反应;如可用Na2S2O3标液滴定,E S4O62-/S2O32-=0.09V,I22S2O32-=2I-+S4O62-,滴定方程:2(CV)I2=(CV)Na2S2O3,反应条件控制:H+0.3 molL-1以下;,连四硫酸钠Na2S4O6,间接碘量法 滴定需注意P247:(A)必须加入过量的 KI(一般为理论量的 3-4倍);(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析化学 59 章节 部分 习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54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