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1绪论.ppt
《农业经济学1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经济学1绪论.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业经济学 主讲教师:车 明 诚,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总学时:54学时其中:讲课:54 实验:0开课时间:第3学期开课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行政管理,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内容简介 农业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各类经济问题的部门经济学。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与供给,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农业劳动力,农业中的技术进步,农业资金);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发展与宏观调控(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1 绪论 11 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12 农业的地位、贡献与
2、多功能性13 西方农业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14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2 农产品需求与供给 21 农产品供给 22 农产品需求 23 农产品供求平衡与蛛网理论 24 农产品价格体系 2.5 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3 农产品国际贸易 4学时 31 WTO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基本规则 32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演变与特点 33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4 土地 41 土地概述 42 土地集约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 43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 44 土地市场,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5 农业劳动力 51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52 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 53
3、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4 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6 农业技术进步 61 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内容与重要作用 62 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63 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 64 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7 农业资金 71 农业资金的概念与分类72 农业财政资金73 农业信贷资金74 农户资金,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8 农村经济的微观组织 81 农业家庭经营82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83 国有农场,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9 农业产业化经营 9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特征与成因9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理论93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10
4、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 101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102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 103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11 农业产业结构 111 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特点与重要意义 112 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条件与演变规律性 113 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化 114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115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12 农业发展 121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122 收入分配与贫困 123 农业专业化,学习目的要求和教学、考核安排,一、学习目的要求 二、教学、考核安排三、课程学习教材及参考教材,学习目的要求和教学、考核安排,一、学
5、习目的要求初步掌握农业经济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及改革现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全面理解和熟悉党和政府关于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内容、实践意义和绩效;初步具备分析、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能力。,二、教学、考核安排,1、教学安排 本课程总学时54学时,共讲授12章内容。2、课程考核由于该课程定位高重点建设课程。课程考核方式:考试 总分:100分 平时成绩:30分(平时成绩含:讨论3次30分;考勤、缺笔记扣分等)期末闭卷考试:100分(由题库抽题考试)期末闭卷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判断说明题、简答题、论述题,三、课
6、程学习教材及参考教材,1、课程学习教材李秉龙等主编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参考教材朱道华主编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郑景骥主编农业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雷海章主编现代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三、课程学习教材及参考教材,3、参考资料农业经济问题、农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现代化、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学等杂志。经济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报纸。,4、资料查找处,经贸学院资料室学校图书馆:学生期刊室、图书阅览室、文献检索室、流通部电子阅览室:中国学术期刊、人大复印资料、维普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Internet。,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一、课程的性
7、质 部门经济学:专门从事农业经济活动规律的研究应用经济学:经济理论在农业部门的具体应用,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二、课程地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土地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专业选修课,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前继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后继课程:农业技术经济、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农(林)业政策学、农村经济统计、农(林)产品营销、土地经济学,方法,1、学科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比较与借鉴 调查研究 归纳法、演绎法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学生学习方法“三步曲”与“四多”,三步曲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作好笔记课后复习,完成作业(复习思考题、课外作业)阅读报
8、刊,关注农业经济发展现状,2、学生学习方法“三步曲”与“四多”,四多多读:广泛浏览报刊杂志,吸收新信息多看:观察现实,深入社会实践多思:多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多问:多质疑、追根溯源,3、教师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配以幻灯,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适当安排课外自学、阅读参考资料、讨论课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分析能力。,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 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贡献与多功能性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四节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一、农业的概念 1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农业
9、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获取的是动植物产品。农业一般指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但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农业这个概念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又有所不同。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就存在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仅仅指种植业(在有些场合畜牧业也包括在内);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目前,我国的农业仅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2、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农业经济:农业中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农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规律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农业经济学: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生产力
10、及其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和两者相互运动规律的科学。,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二、农业的根本特性 由于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生物、太阳能、土壤、气候等自然力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一方面是人类劳动产品、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经济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及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的自然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双方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由此产生了农业中运用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相结合问题。因此,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性。,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三、农业生产的一系列的具体特点(1)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代替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对外界环境和自然条
11、件具有特殊的依赖性(3)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的不一致,从而导致农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利用的季节性。(4)农产品具有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双重性.(5)农业生产是在田野上进行。(6)农产品的供求弹性比较小。(7)农产品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8)农业生产社会效益大,竞争力差。(9)农业在所有制上的特点。,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四、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基本国情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农业中处统治地位。第二.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平均占有的资源数量较少。第三.农民占全国人口70%以上。第四.我国农业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但科学技术落后。第五.经济基础薄弱,现代化工业不发达。第六.我国
12、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但已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外国的经验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与根本特性,通过以上农业生产特点的分析,农业属弱质性产业,决定了农业在市场竞争中与其他产业部门相比处于不利地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强调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农业生产的上述特点,不仅与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发生直接的联系,而且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认识了农业生产的特点,才能有利于掌握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从而在科学地组织农业生产力及协
13、调农业生产关系时有所遵循。,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性,一、农业的地位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的重要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性,(1)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衣食之源(2)农业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规律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这个客观的经济规律,既不会因社会制度不同而改变,也不会因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缩小而改变;不仅对人类社会各个阶段是适用的,而且在当今世界上,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还是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这一个规律都是
14、适用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还是如此。,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性,2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农业在国民经济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地位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最主要生产部门,其产值和劳动力在国民经济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剩余的转移。农业对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所做出的这种牺牲首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性,(2)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逐渐发
15、展壮大起来,农业逐步完成了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重任,非农产业完全能够依靠自身的积累而得到更快的发展。而农业由于自身的上述特性使得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性,实现这种转变具有一定的经济特征:美国学者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表明,当20世纪30年代前期美国政府采取现代的农业保护政策时,美国经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已降到12以下,农业
16、,农业就业人数在社会总就业人数中的份额已降至25以下,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份额比例已变为80:20,城市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份额已超过了50,人均GNP按1967年的美元价格计算已超过了1 800美元。据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郎和南亮进提供的资料,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加大了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当时日本经济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征: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降至13左右,,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性,农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已降至13左右,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份额比例大约为76:24,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已达63,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1980年美元价格计算已达2
17、600多美元。澳大利亚学者基姆安德森等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所作的定量分析表明,判别农业政策转向最根本的标准是农业比较优势的大小,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农业保护水平的高低,决定于该国的农业比较优势的大小:农业比较优势越大,其农业的保护水平就越低;反之,农业的比较优势越小,农业保护水平就越高,即农业比较优势程度与农业保护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性,二、农业的贡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有所不同。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的经典分析,农业对经济发展有四种形式的贡献:即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性,(1)产品贡献。食品是人们
18、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非农产业部门的食品消费主要来源于农业部门。只有农业生产者生产的食品超过维持自身生存需要而有剩余的时候,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部门才能得以发展。,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产品贡献还表现在国民经济增长上:G=Ga*Wa+Gn*WnG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Ga为农业的增长速度 Gn为非农业增长速度Wa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Wn为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Ga*Wa/G,第二节 农业的地位与多功能,(2)要素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 经济学 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5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