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ppt
《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ppt(1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简介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三、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起点四、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 对策,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简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范围,1、福建省:12、1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3%,山地、丘陵占82、4%,人口3558万(2006),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663 元。2、浙江省南部(全省人均35730元)3、江西东部(全省人均12204
2、元)4、广东东北部(全省人均32142元),(三)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出的过程及时间,1、20世纪80年代:大念“山海经”;2、20世纪90年代:闽东南开放开发(海峡西岸繁荣带);,3、21世纪初:三条战略通道(拓宽山海协作通道、对内联接通道和对外开放通道);4、2004年8月7日:卢展工在省委七届七次全体会议上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海 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四)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出的背景,1、经济背景:(1)发展后劲不足(2)地区发展不平衡(3)经济洼地显现2、政治背景:(1)广东(2)福建,(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义 充分体现党中央高瞻远瞩、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与重
3、要主张 体现党中央对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成果的充分肯定 体现党中央对福建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地位和作用的高度重视,是对福建发展的极大关心、支持和期望,明确了海峡西岸的概念和福建的定位它将极大提升福建在全局中的地位,极大地激励福建干部群众建设海峡西岸、服务统一大局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优势有利于形成服务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有利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与其他经济区比较,海西区经济总量偏小,1.珠三角经济区 珠三角经济区2005年GDP为17870.
4、9亿元,为全国GDP的9.8%,从经济总量上看居于中国各经济区第四位;人均GDP为69113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9倍,高于海峡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若加上港澳,大珠三角GDP为32847.8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18%,仍低于海峡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其人均GDP为98730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1倍,居第一位,成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第一个增长极。,2.长三角经济区 长三角经济区2005年GDP为33588.12亿元,为全国GDP的18.4%。从经济总量上看居于中国各经济区第三位,比海峡经济区少5335.05亿元;人均GDP为33588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低于海峡经济区,
5、也低于珠三角,列第三位。成为继珠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二个增长极。,3.环渤海经济区 环渤海经济区2005年GDP为54528.5亿元,为全国GDP的29.9%,从经济总量上看,居于中国各经济区第一位;其人均GDP为19371.1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8.9%,位居第四位。,近年来,环渤海经济区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综合实力增强,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并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4.海峡经济区 海峡经济区2005年GDP为38923.17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21.4%,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看,经济总量居于中国各经济区的第二位,仅次于环渤海经济区
6、;人均GDP为35953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8倍。,由于赣南、赣东、赣东北、浙西南、粤东北等山区腹地纳入海峡经济区,整个海峡经济区受山区人口增加影响而使人均GDP下降,2005年人均GDP超过长三角,仅次于珠三角经济区,列第二位,将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中国经济第四个增长极。同年,福建省GDP和进出口总额则占全国总量的3.6%和3.8%。,(二)政策优势弱化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西部大开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振兴东北十六届五中全会: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十七大报告: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
7、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海峡两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十、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三)我省发展先天不足 改革前的30年里,福建是海防前线;1978年以前的28年里,在全省国有单位基本建设投资中,中央项目累计投资仅18亿元;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且主要布局在内地山区。,19521978年,福建国民收入年均增长5.4%,低于全国6%的平均水平;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7.5%,不及全7.9%的水平。到1978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仅为66.37亿元,人均273元,分别居全国第23位和22位。,(四
8、)发展模式亟待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靠“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模式,迅速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但这一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福建“先天不足、后天不良”的缺陷,亟待创新。,1993年以来我省GDP增长率,不同时期福建与全国及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率比较,三、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起点,(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从2001年到200年:1、全省生产总值:从4073亿元增加到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从11892元增加到2元,年均增长1.6;,3、财政总收入:从428亿元增加到、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134亿元增加到、亿元,年均增长2.3。5、“年万里”农村路网
9、建设累计完成2.1万公里,6、“六千”水利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3亿元,林业“三五”工程顺利实施 7、城镇化水平达到488、电力装机容量从1262万千瓦增加到2158万千瓦;,9、高速公路从364公里增加到1公里,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区;铁路出省通道从两条增加到四条,温福、福厦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厦深、向莆、龙厦铁路筹建工作正在抓紧进行10、港口货物吞吐量从8278万吨增加到2万吨,年均增长2.7,集装箱吞吐量从197万标箱增加到万标箱,年均增长2.711、机场建设取得新进展,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1、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普遍受益2、率先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了广
10、大林农的积极性。下派村支书、科技特派员,建立“六大员”队伍,农村工作机制不断创新,3、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4、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国有经济活力增强5、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6、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乡镇机构改革,政府职能加快转变7、东南亚等传统市场进一步巩固,欧美日等主要市场和新兴市场加快拓展,市场多元化成效显现。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建设和闽澳“四项合作”不断加强,8、外贸进出口总值从2001年的226.3亿美元增加到年的多亿美元,年均增长2.2;其中出口从139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年
11、均增长2.89、按历史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资从2001年的39亿美元预计增加到年的7亿美元,五年累计2亿美元。,(三)闽台交流合作更加密切,1、台商投资区效应进一步扩大,逐步形成以重大项目为龙头、上中下游配套的台资产业集群2、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扩大到全省,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和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相继设立,3、率先入岛举办福建商品展、图书展和文艺公演,4、厦门与金门、马尾与马祖航线客流量从2001年的2.5万人次增加到年的万人次,新辟泉州与金门航线,厦门成为两岸客运包机新航点,5、签订了武夷山与阿里山、大金湖与日月潭旅游合作协议6、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12、建成开馆,海西论坛成功举办,闽台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成立。,(四)社会事业持续发展,1、六年新增普通高校所,全省招生数从2001年的5.95万人增加到年的、万人,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2、公益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得到发展,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社区文化进一步活跃,3、医疗卫生事业加快进步,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4、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突破5、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素质继续提高6、生态省建设规划顺利实施,资源、环境保护取得新成绩,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居全国前列。,(五)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8
13、313元增加到年的约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381元增加到约元2、六年城镇新就业万人,实现下岗再就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3、失业、医疗、养老、工伤、生育等保险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全省40的县(市、区),实施年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和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4、全省所有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电话,户户通电工程全面完成。5、在全国率先推行全省范围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推行免征部分农业特产税和全面免征农业税,率先推行农村保险试点,率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率先设立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助学金制度
14、。,四、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对策,(一)海峡西岸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我省交通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具体表现在:A、港口:年综合通过能力在沿海11个省市中仅高于广西和海南,结构不合理,建成10万吨级以上泊位仅3个。,2006年货物吞吐量:上海港吞吐量4.70亿吨,宁波舟山港4.24亿吨、广州港3.03亿吨、天津港2.58亿吨、青岛港2.24亿吨、秦皇岛港2.05亿吨、大连港2.00亿吨、深圳港1.76亿吨、苏州港1.51亿吨、日照港1.10亿吨、南通港1.04亿吨、南京港1.01亿吨。厦门 0、78亿吨,福州0、43亿吨。,2006年集装箱吞吐量:上海港完成2172万TEU,深圳港完成18
15、47万TEU。青岛港770万TEU、宁波舟山港714万TEU、广州港666万TEU、天津港595万TEU、厦门港401万TEU、大连港321万TEU、连云港130万TEU、苏州港124万TEU、中山港113万TEU、烟台港105万TEU、福州港101万TEU、营口港101万TEU。,B、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国第17位;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的比重仅为13.43,低于全国16.9%的平均水平;C、铁路等级低,和国铁联系的主干网络没有形成;D、各种运输方式自成体系,联运方式尚未形成,交通发展总体水平仍滞后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防交通的需要,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港口
16、发展为龙头,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为骨架,以福州、厦门两大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区域内重要城市为中心,沟通沿海和内地,连接周边省区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协调发展、衔接配套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系统。,1、港口(1)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 通过厦门湾港口一体化整合,扩大规模,提升水平。重点建设东渡、海沧、嵩屿、石码、招银港区集装箱作业区,后石港区大型能源、化工深水泊位。充分利用厦(门)成(都)、厦(门)沙(县)两条高速公路、赣龙厦和鹰厦两条铁路开拓厦门港经济腹地纵深扩展,落实港区联动政策,促进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的发展,把厦门港建成以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为特色的国际航运
17、枢纽港。,(2)福州主枢纽港。重点开发外海深水港区。江阴港区以大型集装箱码头、深水泊位为主;罗源湾港区以大型能源、矿石深水泊位为主;闽江口内和松下港区分别以内贸集装箱运输和滨海工业区临港工业泊位为主,增强主枢纽港作用。,积极参与全国大型干散货物流的港口中转储备布局,以福银和京台两条高速公路、向莆和鹰厦两条铁路带动福州港开拓纵深腹地,把福州港建成以大型干散货运输中转为特色的国家主要港口。,(3)湄洲湾(南、北岸)主枢纽港。打破行政区划,整合资源,按照合理分工,统筹协调南、北岸港区建设。湄洲湾北岸依托LNG项目、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和加工区等项目,带动秀屿港区开发和东吴港区的起步,并配套扩建湄洲
18、湾大型深水航道。,湄洲湾南岸依托福建石化基地、泰山石化物流,建设大型石油化工泊位和液体散货物流中转储备基地。以泉(州)南(宁)、湄(洲岛)永(春)两条高速公路、向莆和漳泉肖两条铁路带动湄洲湾港开拓纵深腹地,把湄洲湾(南、北岸)港建成以大型液体散货中转和重型石化以及内贸集装箱运输为特色的主枢纽港。,(4)宁德港。以吸引大型临港工业布局的建设带动港口的开发,重点依托三都澳大型深水港资源,近期起步开发建设三都澳城澳和溪南港区。积极推动宁(德)上(饶)高速公路和宁(德)衢(州)铁路的建设,为加快港口发展创造条件,加快把宁德港建成区域性重要港口,并积极向综合性、跨区域服务的港口发展。,(5)漳州古雷港。
19、配合古雷半岛临港工业发展,加快开发建设古雷港大型深水泊位,建设疏港公路、铁路和口岸联检等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古雷港区至武平高速公路,促进港口腹地开发,合理开发东山、诏安、云霄等其他港区,加快建设成为区域性重要港口。,根据以上港口发展思路和各港区的功能定位,“十一五”期间,福建省沿海港口从建设规模看,5万吨级以上泊位共108个,其中10万吨级30个,20万吨级2个,30万吨级2个。新增港口通过能力1.9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790万标箱。到2010年全省沿海港口总通过能力达到3.1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300万标箱.,2、推进综合运输通道建设,(1)纵向综合运输通道 第一纵(南北沿海综合运输
20、通道)。快速铁路 建成温福铁路福建段、福厦铁路和厦深铁路福建段;高速公路 重点建设福州机场路、福州绕城高速、沈海复线南安金淘厦门同安和福州湾边特大桥及接线、泉州绕城高速、沈海公路泉厦漳拓宽工程等;,管道 重点建设福建天然液化气(LNG)管道和成品油管道,优化管道选线方案,提前预留通道,实现与其他交通方式在用地和通道资源等方面的合理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航空港 重点抓好福州长乐、厦门高崎机场改扩建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工作,推进宁德民航支线机场前期工作。,该通道是“国家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南北沿海运输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通道将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联
21、结起来,缩短浙江、福建、广东之间的时空距离,加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联系,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第二纵(南北中部山区综合运输通道),高速公路 包括 永安武平段、建瓯南平段、三明-永安段、邵武至武夷山段,松溪建瓯段前期工作。2010年前,形成一条纵贯南北,沟通广东和浙江的综合运输大通道。,该通道是对接两洲中部地区的最重要通道,横跨福建省中部山区、连接东中西四条出省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了福建省的南平、三明、龙岩市与广东省梅州市、浙江省衢州市的经济联系,起着带动中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2)横向综合运输通道,第一横(北部横线综合运输通道)该通道主要经过宁德、政和、浦城到浙江衢州
22、市和江西上饶市,是加强福建北部地区与浙江、江西联系的重要通道,起着支撑宁德港口发展和拓展港口腹地的重要作用。,公路:福安武夷山段铁路:宁(德)衢(州)铁路、宁德城澳港口支线前期工作,第二横(中部一横线综合运输通道),该通道主要由鹰厦、横南、外福铁路,国家高速福银线福建段,316国道,闽江,以及福州港和机场组成。该通道西接京广铁路、京九铁路、京珠高速及沿线公路,与多个民航机场衔接;东连沿海综合运输大通道,与福州港相连接,远期将延伸至海峡东岸的台北市,是加强大陆与海峡东岸经济联系的主要交通纽带,高速公路:邵武三明,浦城建瓯段、古田闽候、渔溪江阴及疏港路;内河航道:闽江航道综合整治,提升航道通航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面 推进 海峡西岸 经济区 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50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