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复习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
《人民版必修三复习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三复习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考点一 百家争鸣【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了解诸子百家产生的历史背景。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3、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整理,早期儒学,孔子,强调“天行有常”认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重要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生平: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政治主张,教育思想,提出“仁”与“礼”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主张“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从礼、乐、
2、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后人称之为“六经”,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这体现民本主义思想,荀子,主张,生平:战国时期思想家,继承了孔子的学说,生平: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例1】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题组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例2】古代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儒家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矛盾和谐、君民和谐以及身心和谐。其中体现“人我和谐”的思想是
3、()A天人合一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贵君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A,B,【例3】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孔子的“以德治民”主张在春秋时期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B其主张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C在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D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D,【例4】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日之家可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 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 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
4、的思想 A B C D,【例5】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A,A,把“道”作为最高准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认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如此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老庄之学,老子,生平: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学说,哲学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政治学说:“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生平: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庄子,主张,【例6】“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
5、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属于哪个学派的观点()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C,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法家思想,韩非子,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吸收了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思想,生平: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作用,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以后,法家学派逐渐消失,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政政权的工具,主旨是“兼
6、相爱、交相利”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墨家的主张,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精神:刻苦俭朴、苦干、自我牺牲的精神,主张,意义: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例7】“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墨翟 B孟轲 C苟况 D韩非,【例8】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以下文字中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D“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D,D,【
7、例10】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例9】“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A,A,疑难突破,一、对百家争鸣的全面认识 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
8、阶层、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2、形成的原因(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9、(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上;“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3、意义(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是
10、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例1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其原因有()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采纳有利于各自统治的学说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改变了学在官府局面,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A B C D,D,【例12】哈佛大学教授桂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
11、文明起决定作用 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 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D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D,【例13】下列两图中的历史人物分别是东西方著名的思想家。伏尔泰在孔子石像下写下了:“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世界也如此。”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孔子思想中具有尊重理性、道德,排斥迷信、暴力的因素 B孔子思想具有民主性 C儒家所宣扬的“仁政德治”与“开明君主制”有共同之处 D孔子思想的某些内容符合启蒙思想家的反封建需要,孔子 伏尔泰,D,【课标要求】知道汉代
1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与史实。,考点二 儒学的兴起,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汉武帝),背景,民族关系:汉武帝时代,“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思想文化: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个人因素: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的成功改造,思想核心:罢黜百家,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中央:创建太学,是中国第一次出现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地方: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影响,消极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积极作用:提升了儒学的地位,对中
13、国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深远影响:汉王朝由此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措施,知识整理,【例1】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是(),A荀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题组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B,【例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C,【例3】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统治者先后采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最终儒家思想成为西汉
14、武帝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治国的正统思想。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儒家宣扬的政治经济思想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C,【例4】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 B C D,D,疑难突破,一、全面认识董仲舒新儒学1、确立为正统地位的原因(1)汉武帝时,王国问题,边境不宁问题,土地兼并问题等迫切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汉初黄老无为思
15、想已不适应形势需要。(3)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4)汉武帝采取一系列加强儒学的措施。2、内容和影响(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但也充满了唯心主义色彩并且形成了文化专制,钳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也起到了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3)“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思想,继承了儒家“仁”的思想,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4)“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充满了封建意识,
16、应该持批判态度。“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依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例5】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要求君主施行仁政 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A B C D,B,【例6】冯天瑜等著作的中华文化史指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其表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民 必修 复习 专题 中国传统 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47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