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理论与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理论与方法.ppt(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讲区位理论,白光润 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0612),什么是区位?它与位置、区域有何不同?,一、区位概论,1概念辨析:分布的地区或地点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人类活动占有的场所;人类对事物位置的布局、设计与选择;人类事物的位置及其与周边的关系2特点:空间型、结构性、环境性、文化性3分类:(1)产业区位:生产型产业区位,市场型产业区位(受利润驱动)(2)非产业区位:公共设施区位(最小成本,最大最公平服务)生活设施区位(如住宅区位),4区位的尺度以对象的所在的空间范围划分(与对象本身大小无关):,宏观(主体:跨国公司,选择空间范围:国家层面)主要制约因素包括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体制;经济政策特别是贸
2、易政策;国际经济联系,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所属区域经济集团;资源条件,特别是土地、矿产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劳动力状况;文化背景等。中观(主体:国家或企业集团、大型企业,选择空间范围:城市层面 主要制约因素包括城市的位置;城市在国家中的地位、城市职能、规模;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城市与周边地区及其它城市的空间联系;城市政府的工作效率;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城市地价水平;城市的环境状况;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和劳动力价格、劳动力素质;城市的文化背景等。,微观(主题:企业、城市管理部门、居民个人,选择空间范围:城市街区,从距离到空间关系)微细区位(位置关系代替了距离关系)主要的制约因素包括城市
3、规划制约、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产业事业关联、市内交通、街区地价、道路结构等。关系:宏观、中观是框架,微观是具体落实,微区位就是应用区位。参考资料:孙鹏、王兴中,西方国家社区环境中零售业为区位论的一些规律J.人文地理,()徐琼、倪军、白光润,商业微区位中关联效应浅析J,华中师大学报2004(增刊):46-51白光润,微区位研究,上海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2(3)白光润,论微区位,上海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增刊)白光润,微区位研究的新思维,人文地理,J,2004,19卷5期,5传统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1)传统区位论的特点 追求的目标是最小成本或最大利润出发;忽视环境因素距
4、离因子起主导作用 逻辑实证思维 可操作性差,二、产业区位论,(一)生产地区位论(狭义产业区位论)1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德,1783 18501826年出版孤立国同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提出了农业区位论的理论模式。,(2)现代区位论背景与特点,生态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趋势知识经济对区位论的挑战知识、技术、智力等知识型区位要素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产业区位在地域空间趋于分散化、个性化生产组织网络化、全球化 高新技术产业区位研究引起重视 研究领域广泛集团公司区位问题 第三产业区位问题 非产业区位问题 结构主义、行为主义方法论追求复合效益最大的目标,二、经典产业区位论,生产地区位论(狭义产业区
5、位论)1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德,1783 18501826年出版孤立国同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提出了农业区位论的理论模式。,假设条件:理论模型:运费高、价值高,不易运输的农产品生产趋近中心模型变异:城市、河流、谷价、产量,图3-16,杜能圈的意义,付租能力与衰减速率,现代城郊农业,价值高、难以运输的农产品靠近城市价值低、方便运输的农产品远离城市变异:现代工厂化农业特大城市不仅仅依靠郊区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郊区的农业带农业带距市中心距离农业类型110公里蔬菜、牛奶、花卉210-20公里蔬菜、牛奶、花卉,粮食向外递增,自给性320-35公里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435公里至市界商
6、品粮、棉花、渔业和奶牛资料来源:华熙成,上海市郊区农业区位模式即农业生产问题的探讨,经济地理,1982(3),2、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韦伯德,18681958,工业区位理论:第一部区位的纯粹理论1909)运费指向:,遍在原料与局地原料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2)原料指数(Mi)
7、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消费地指向性,资源指向性,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原料指数+1 劳动力指向:劳动系数概念: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标准: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 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 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进一步也可以说 劳动系数越高,工业也就会更加向少数 劳动廉价地集中。集聚指向:聚集的判断:指标:加工系数 加工系数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 标准:加工系数高,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大;相反,集聚的可
8、能性就小。集聚效益:吸引资本,节约成本(运费、交易、技术),3运输区位论,1、胡佛运输区位论(胡佛美,经济活动的区位1948)运输成本多元说(运费结构)顿公里运费虽距离增长而减少,运费=终端费+运行费运输方式和运费,容量与运费,,3运输区位论,1、胡佛运输区位论(胡佛美,经济活动的区位1948)(1)运费结构:运费随距离增加而递增,但每单位产品的运价与距离的增加不按比例增长,边际运费随距离增加而递减,运输距离越远每吨.公里的运价越低,运输的等费用曲线不是等间距的,而是内密外疏的。(运费=终端费+运行费)(2)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空运,(3)容量与运费(4)送达价格与市场地域 由于规模经济经济
9、报酬递增(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和远距离运输单位产品运费递减,使市场领域不断扩大。但是,当生产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规模不经济(增加固定资产投入,竞争加剧等),市场领域再扩大就会产生不经济,这时到达市场末端的运达价格,就是市场边界线的运输价格,这里也就是最大市场规模。,(5)意义:集装箱运输、零仓储运输,减少倒运、装卸、仓储等作业费用根据运输距离不同选择不同运输方式,新工业区位(艾伦。斯科特(1980)“CWS”模式),交易成本、技术对区位的影响最初集聚的动因劳动分工层次 组织成本与空间成本,4市场区位论,1、廖什市场区位论(廖什德,1906-1945,经济区位论)最大利润原则,销售圆锥体,六角
10、形市场网络,供给距离与市场面积,意义,用利润原则来说明区位选择。把企业放入企业关系之中,把生产区位和市场区位结合起来。,(2)帕兰德区位,旧商店1 新商店 旧商店2,(3)霍林特过程,格林哈特区位,结论1:在无限的需求弹性下,所有的生产者可能在消费地进行。这是由于运费造成的价格增加会使总需求减少。结论2:企业在价格和区位上越是竞争,价格就变的越低,区位就越相互接近。相反,如果企业在价格和区位上是非竞争的、垄断的,那么区位选择相互分散。,市场区位的特点,不以产业联系节省运费为主要标准是商家对顾客的争夺,以接近顾客吸引顾客为目标消费成本=购物费用+交通费用+购物时间的机会成本距离弹性:购物行为对距
11、离的反应低值商品、日用品、一次性购物、小型商店弹性大 交通费用/商品价值,5商业区位,现代商业特征:大型化、综合化、娱乐化,均衡化(单中心 多中心),多样化、高级化商业布局的区位指向:市场、消费指向;集聚指向;交通指向 商业区位的层次和类型:批发市场区位,商业机街区位,商店区位 商业等级体系:市级、区级、社区、邻里,6高科技产业与科技园区的区位,无重量经济论知识集聚,环境、交通、大城市类型:跟踪性,市场型,7旅游区位,自然旅游资源开发选择:交通的可进入性,周边商业服务设施,客源市场,开发的投入产出比酒店区位:对交通设施的依赖性(旅游集散城市、商务酒店CBD)对环境亲和性(风景区,度假酒店)主题
12、公园区位1客源门槛2文化地脉3交通、中心性旅行社区位:入口流动密度高、相对集聚,组织网络旅游空间结构主次关系:群星灿烂不如众星捧月,相对集聚,景区内的微环境会展区位交通发达的城郊,配套服务设施(宾馆,办公)城市的中心性和经济特色,7旅游区位,旅游区位问题的提出资源开发选择,人工景点设计,旅游设施区位:(1)资源开发选择 客源市场、可进入性,地方文脉 游玩时间/路途时间,周边商业服务设施,客源市场,开发的投入产出比客源市场、与已开发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集聚与分散,知名度,影响力(2)人工景点设计主题公园区位1客源门槛 2文化地脉 3交通、中心性(3)旅游设施区位:酒店区位:对交通设施的依赖性(旅
13、游集散城市、商务酒店)对环境亲和性(风景区,度假酒店)交通,旅游资源,土地,扩建因素,集聚因素,城市规划因素(保继刚)旅行社区位问题 入口流动密度高、相对集聚,组织网络会展区位交通发达的城郊,配套服务设施(宾馆,办公)城市的中心性和经济特色,(4)旅游空间结构与空间竞争旅游景区空间结构(1)影响因素:游玩时间/路途时间;集聚因子(旅游规模经济、旅行成本)与分散因子:旅行者多样性偏好、旅游资源的差异性(2)差异性,主体性原则,旅游阴影区理论;旅游者行为空间结构(1)动力:客源地推力:人口规模、收入、闲暇时间、旅游偏好等,目地的拉力:资源的知名度、特性差异,设施完善程度等。时间、经济距离;(2)城
14、市为中心的旅游空间结构(不同休闲圈,日、周、月、季、多年,1日游140公里;2日游300公里)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旅游流的空间相互作用:1客源地目的地矩阵 2重力模型:3距离衰减模型:(旅游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但不是均势衰减的,城市80%出游市场在500公里范围内(吴必虎)波尔兹曼曲线玻耳兹曼曲线 旅游经营空间结构:区域间旅游产品差异小,旅游业趋向于集中于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好,知名度高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区域间产品差异大,不可替代时,受区位条件影响,旅行成本越低,市场份额越高。,旅游空间结构的机制,三、非产业区位,1公共设施区位:最小成本,最大服务效益、最公平服务案例:医院的布局,2生活
15、设施区位,住宅区位:现代住宅趋势:生态化,人性化,规模化影响因子:交通、文化,环境,地价住宅区位理论:过滤论:生命周期理论:单身(市中心),结婚后(周遍租房),有孩子(边缘区更大住房),孩子独立(郊区高级住宅),退休(远郊别墅),年老(市中心)互换论:家庭总收入约束下住宅费用与交通费用互换生态位与场势理论,新趋向:城郊快速交通站点住宅开发,规模化混合化生态化社区型住宅,万科模式,Wanke Model 万科模式(中国大城市大盘时代的生态-人居和谐开发模式),Realize harmonious relation between residents 实现人与人的和谐Reach the thres
16、hold of public facilities 达到公共设施门槛Enhance employment 促进就业改善生态环境,1.Ecologic and recreational area生态、休闲区2.Low-density residential area 高级低密度住宅区3.Commercial Facility area 商业设施区4.High-density residential area高密度一般住宅区,规模:1万户-5万户;5-10平方千米位置:城市郊区新开发区干线交通附近与主要交通干线之间有小区班车,讨论:1 居住空间分异问题空间分异的原因西方国家居住空间分异的问题与对策
17、我国居住空间分异的状况和对策 2 主题公园区位问题,1公司区位(空间结构)企业增长动因:实现规模效益,固定资本不变,成本下降,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来自竞争的压力企业增长形式:横向一体化:跨行业,跨部门纵向一体化:前项一体化(批发-销售),后项一体化(设计开发-加工制造),四、现代区位理论新进展,不同尺度公司区位条件,宏观区位:成本原则: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关税成本,运输成本市场原则:潜在市场社会原则:稳定,经济联系,社会文化联系中观区位:经济中心(总部的标志性),边境地区,社会文化情结地域微观区位:城市中心部位(总部的标志性),开发区,特区,产业关系区位选择时序:新产品阶段:
18、主要发达国家中心城市(技术水平高、交通通讯好,消费水平高)成熟产品阶段:转向国外投资(运输+边际成本当地直接生产成本标准化阶段:完全转向原料、劳动力便宜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国转为进口国区位选择与公司比较优势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2知识经济区位,无重量经济辨析挑战:运费意义下降,大批量刚性生产 门对门小批量柔性生产,网络化,虚拟化,信息化集聚、市场等因素下降,知识价值提高,国界约束弱化辨析:运费意义尤存信息引起物资人员流动增加信息集聚,知识集聚交易成本,运费依然具有价值新技术产业区位高新技术: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区位:知识密集,舒适生
19、活环境,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金融密集类型:研发型,研发加工型 上行型:寻求技术依托,下行型:寻求市场和高素质劳动力 过渡型,微区位与应用区位,4微区位的一般问题问题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现实生活的需要,地理学发展微区位究视角:场势观:经济人口 结构观:网络,集团,行为观:消费行为时序观追求目标商家的最大利润与消费者最大效用的结合,第四讲区域理论,一、区域概论,1、定义:语汇区域概念、地理区域概念(具体的,人类界定的,连续的空间)抽象区域概念(地方的泛称)人类社会的空间形式2、特点:具体的、连续的、实际物质存在形式,二、区域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区域科学,1、区域地理学区域知识的描述,区域特点,区域
20、差异 2、区域经济学地区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3、区域科学艾萨德与区域科学区域科学的主要内容:区域经济问题、区域社会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区域开发规划管理,三、区域研究的视角,1、空间经济视角(1)、要素空间视角(区位论)(2)、结构空间(中心边缘说)2、环境视角:区域可持续发展3社会视角(社会组织、管理)4时间视角,区域演化,四、区域发展理论,1导言:增长与发展 经济增长是指有更多的产出,体现为GDP的总量和人均量的上升。发展的丰富内涵:产品生产和分配优化,技术和体制发生进步或变革,环境的改善。发展=发达-不发达;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生产水平低下与经济结构不合理、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人口结构不合理,
21、社会不公,环境、社会公平:生产效率低,低下的生产率和管理效率,人均收入425美元及其以下(1986)对农业和初级产品的以赖,国际关系中的被支配和依附的脆弱地位 占人口20%的高收入阶层是占人口40%的下层人的5-10倍,人口高增长率与高赡养率(50%);就业不足和失业,腐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经济发展过程的内在机理循环累积因果原理:最初的变化接着一系列传递方式最后作用于最初的变化(缪尔达尔,1957)制度经济学思潮。例:收入低生活水平低营养医疗恶化健康下降劳动力素质低生产率低收入下降;(穷国就是因为他穷!)反之:收入增加生活水提高营养医疗恶化健康上升劳动力素质提高生产率提高收入上升;从制度
22、上入手改善经济。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 投资对收入的扩大作用:投资生产资料就业与社会收入增长刺激消费增长扩大消费品增长就业与收入增长 收入与消费量的变化引起投资量的变动:消费品微小增加引起投资大幅度增加;反之则投资大幅减少。(如房地产业),2、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内涵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绝对利益理论(亚当.斯密:生产绝对有利的产品,交换其它产品)比较利益理论(李嘉图:在绝对优势和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发展相对优势部门)要素禀赋学说(赫克歇尔、俄林: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替代理论(同一生产可以使用不同生产要素,有利的要素组合替代不有利的要素组合)技术差距理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分类:,
23、克拉克产业分类(三次产业分类)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狩猎业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商业、金融、运输、服务、科教文化产业功能分类:主导产业:在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带动作用的产业。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的产业。基础性产业:为区域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生产型、生活性、社会性)支柱产业:对经济总量扩张影响大、比重高的产业、潜导产业:当前规模小但未来前途广的产业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比较优势陷阱),劳动地域分工原则:,专门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
24、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原则;经济规模原则;地域联系原则;产业区位原则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原则,劳动地域分工的问题,产业结构雷同和地方保护主义。二元化现象,在国际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南北问题”。在国家内部表现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的关系。,3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的机制 区位指向性:资源指向性、生产要素指向性、市场交通指向性等。产业联系:生产联系和非生产联系产业集聚的效应:降低成本 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3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的机制 初始的指向性:区位指向性,资源指向性、生产要素指向性、市场交通指向性等。产业联系:经济活动中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物质、能量、信
25、息与服务的交换与流动的联系。纵向:投入产出联系;横向:为专门化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 生产性联系(横向联系)(纵向联系)非生产联系(贸易、服务、信息)、外部效果联系,机械轧钢炼铁采矿,汽车,维修、汽配,橡胶,轴承,钣金,机械,玻璃,产业集聚的效应:降低成本:节约运输成本,充分利用固定资本,集约利用土地空间和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 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增强竞争力,促进劳动专门化和技术进步,规模经济报酬递增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辐射周边地区,4均衡发展理论,计划经济下的均衡发展理论,计划调节,消灭三大差别实现地域均衡,人为均衡是对自然必然均衡的超越,民族原则、国防原则,生产力布局的阶级性,生产关系的决
26、定性;问题与成绩:违反劳动地域分工,违反市场经济,意识形态化;发展了落后地区,加强了国防,国家经济体系趋于完善,发展速度慢,综合国力低,效率低下大推动理论对国民经济相互补充的部门大规模同时投资,4、均衡发展理论,计划经济下的均衡发展理论,计划调节,消灭三大差别实现地域均衡,人为均衡是对自然的超越,民族原则、国防原则,生产力布局的阶级性,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前苏联的产业布局思想、我国的产业布局思想问题与成绩:违反劳动地域分工,违反市场经济,意识形态化;发展了落后地区,加强了国防,国家经济体系趋于完善大推动理论(英罗森斯坦罗丹)对国民经济相互补充的部门大规模同时投资(解决市场狭小,需求薄弱的问题)加
27、强累积,吸引外资,5非均衡发展理论,基本出发点:日本美国德国的实践梯度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 新经济地理理论,梯度推移理论,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立足于国家和整个大的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先集中力量发展重点地区,然后通过发展重点地区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从不均衡发展出发最终实现均衡,走一条倒“U”字型的发展道路。,生产力的空间推移主要形式:,技术梯度推移:从先进技术 中间技术 传统技术。产业结构升级:技术知识密集资本密集 劳动力密集。,梯度推移理论的实践,梯度发展战略使我国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发展,积累了强大的经济总量,保持了高速经济增长,但是,扩大了东西部发展差距。近年来我国提出西部大
28、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的战略战标志我国梯度发展战略出现重大调整。,梯度推移理论的实践(效率优先),梯度发展战略使我国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发展,积累了强大的经济总量,保持了高速经济增长,但是,扩大了东西部发展差距。近年来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的战略战标志我国梯度发展战略出现重大调整。为什么没有出现倒“U”型奇迹?,时间过短特区政策生产要素流动不充分城市化滞后基础设施、公共资源配置问题资源补偿机制不健全分配不公,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纺织业“候鸟”,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法国,佩鲁1955)一组发动型工业集聚在地理空间上的某一地区,通过极化和扩散过程,在规模经济和产业关联的作
29、用下,逐渐形成增长极,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快速的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效应:,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扩散效应。,点轴发展理论,点轴发展的理论基础 点开发城市或发展条件优越的区域的开发。轴开发连接点与点之间的交通动脉的开发。,(中国陆大道20世纪80年代),点轴发展理论在我国的实践,以沿海与沿江作为全国一级发展主轴,组成“T”字型发展战略。重点开发沿海、沿江、沿边三大轴线地带。上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主干交通干线)开放和省会中心城市开放的全方位开放政策,收到较好效果。,新经济地理理论,产业趋向于在特定区位空间集中,不同群体、不同的相关活动倾向于集聚不同地方,形成空间产业区
30、域专门化现象。工业化时代已过时,人类将进入信息时代、后工业或非工业化时代。主张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合理利用资源,节制生育、保护环境。距离的运输成本和空间通讯费用,决定集聚的净收益增长有限性;专业化劳动力集中、辅助性工业集聚和知识信息交流频繁,造成产业的地方化和区域化。,6区域协调发展,概念,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均衡发展,更不是平均发展人与自然协调、人与人协调、区域间协调。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区域经济总量的接近,而是缩小人均收入的差,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经济意义: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和合理配置。社会意义:有利于民族团结、社
31、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促进区域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实现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 科学合理地进行劳动地域分工 加强区域合作 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扶植和支持落后地区发展,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援农村 增强国家经济的总体实力,7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绿色GNP,经济水平,发展活力,社会发展水平,生活质量,环境质量),8区域发展问题,老工业区衰退国家或区域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边际化 世界范围的“南北问题”和“东西问题”,五区域演化,1理论与学说社会发展阶段学说生产关系说,生产力说罗斯托: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19
32、60)生产结构说:胡佛费希尔:自给自足、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和服务业输出阶段(1949)陈栋生:开发、成长、成熟、衰退(1993),2区域发展阶段理论(生产力、生存条件、空间形式),原始采集时代区域:人类使用简单工具,.生产力低下,几乎没有剩余产品。生存条件为依托小规模集聚,从大自然中直接索取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人类社会空间是近视于大自然的小集聚大分散的均质区域。农耕社会区域: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力十分水低下,农业占绝对优势,处于自给型封闭阶段。产业结构的主体是农业,城市仅仅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行政中心,规模小而分散。基本上是缺乏等级度的二元均质结构。依赖驯化农业生
33、存。人类社会空间在自然空间基础上特化,以独立的社会形态出现,基本是均质的,作物+村庄是这个阶段的基本景观。工业化预备阶段的区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在区位优势度大资源条件好的点上加快资源开发,阶层分异、收入差别悬殊,社会矛盾突出,通过集聚和累积过程,单一的核心和边缘明显分离出来。出现单一核心城市或极少数大城市与广大农村乡镇并存的二元结构,空间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目前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一阶段。,工业化起飞阶段的区域有较高的资本积累,建立了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化,城市化速度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鲜明。城市群初步形成,
34、工业型城市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并存,形成初步的等级序列城市网络体系。劳动地域分工趋于明显。工业化大发展阶段的区域工业内部分工细化,劳动地域分工鲜明,地域联合增强,大规模工业化。社会基础结构发展,中产阶级主导,社会保障完善,高消费阶段,城市居民主导。多核城市结构形成。出现城市群、城市连绵带,城市扩散,郊区化明显。等级城市序列+专业化农业地带是区域基本特色。中小城市向商业服务性城市过渡,中心城市向金融城市过渡。劳动地域分工充分发展,区域内部实现经济一体化。后工业化区域技术型高消费阶段与持续发展阶段。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成为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支柱。生产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人的生活质量大为改善。逆城市
35、化,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环境建设突出空间回流和扩散效应在更大范围展开,城镇体系形成,等级结构明显,空间结构在更高层次上进入平衡状态。“城市地域+机械化、工厂化、自动化的高设施农业+绿地原野”。研究热点:信息时代的空间重构中国处于那个阶段?,3区域发展波动理论,产品“生命周期”:新产品开发-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衰退阶段。生产技术也存在着创新-扩散-被新技术替代的周期过程。技术周期理论:技术创新扩散成熟衰退。1780-1840纺织工业时代,1840-1897蒸汽机钢铁时代,1897-1950电气、化工、汽车时代,1950-1980,电子时代,1980-计算机时代区域经济增长周期:短波周期理论(基
36、钦)小周期40个月,大周期(2-3个小周期),生产要素变化中波周期(朱格拉)9-10年,繁荣-危机-萧条,与生活行为、消费、储蓄、投资等有关长波周期理论康德拉季耶夫)50-60年,与资本主义的经济过程有关信息时代的特征:全球性、周期缩短,区域演化研究的意义,先进区域的发展对后进区域的发展和规划具有借鉴和预见意义。区域演化为区域关系、区域结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六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和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服务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不断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理论依据生产的世界性特征是资本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空间扩散的结果。自由贸
37、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技术进步。和平的国际政治环境。交通、通讯、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世界贸易加速扩大、产业国际化进展。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国际经济组织对经济的调节、干预作用增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障碍,反全球化解读全球化是一份套餐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全球配置使跨国公司将生产机构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大量流入发达国家,使发达国家的工人面临失业和收入下降。生产、投资的世界化,造成发达国家地方税收减少,影响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福利开支。由于市场的国际化、世界化,发展中国家成本廉价的日常消费品、一般
38、工业品大量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对发达国家工业造成巨大冲击。,发展中国家:(两难的抉择)在与发达国家先进工业的平等地、无保护地竞争中,民族工业面临巨大压力和冲击。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国家主权的安全的威胁。传统文化与环境破坏的威胁跨国公司是最大的赢家,2区域经济集团化,区域经济集团化:伙伴国家之间逐步加强经济合作关系,结成范围更大的区域经济实体的过程。主要发展阶段: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 经济联盟 货币联盟。,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新动向:,国家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起点多元化,经济同盟与政治的、国防的同盟分开。国际性经济合作的主体构成发生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起组成的集团在增加。驱动伙伴国家和
39、地区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诉求存在巨大差异。特点:经济互补性、文化亲缘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接近,区域集团化越发展 对大国的警戒感,参考书,1丁四保等,区域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白光润,现代地理科学导论,华东师大出版社3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刘艳芳,经济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5安虎森,空间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6彼得。尼茨坎普主编,安虎森等译,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1-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7白光润,地理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讨论,1我国国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国经济一体化的关系2区域旅游一体化3区际旅游问题4国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集团化有何异同?5怎样在区域旅游发展中体现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区域研究的热点问题:1国内要不要搞区域集团化?2如何缩小区域差异?3区域旅游合作问题4区际旅游问题5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对策6应对国际贸易挑战7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46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