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楚雄师范学院,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根本规律。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世界及其规律,what,what,HOW,物质世界,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主义基石,根本方法,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与世界观(1)世界观的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
2、题,(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联系:都是对客观世界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区别:世界观是自发的、分散的、不系统的,哲学则是自觉的、系统的理论形式;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物质和精神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它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论争的理论焦点 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内容,(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3、,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界限,为我们识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供了科学标准。划清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化学和物理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的原子是物质世界的共同本质。,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可知性;多样性的统一;高度抽象性,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的哲学范畴.,(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运动和物
4、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物质承担者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的含义 它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辨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反对相对主义和形而上学,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和空间的涵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涵义及特性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2)空间的涵义及特性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广延性和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喜玛拉雅山,(3)时间和空间与
5、运动物质不可分离 时间空间离不开运动物质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恩格斯,恩格斯,银河系正面图,地球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为3万光年。,银河系的直径大约是10万光年,中心厚度约为1.2万光年,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光年是光在一年时间里所行驶的距离,约为1013公里。,测量广阔的宇宙空间用光年,测量狭小的微空间用物质波、电磁波。,空间是以物质在时间上的运动测量的,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其一,物体体积无论大小,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其二,物体寿命无论长短,都要经历一
6、定的时间。,太阳系全图,地 球,3、意识及其能动作用(1)意识的产生: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三个阶段)非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社会的产物:社会劳动的决定性作用:使猿脑变为人脑,意识的物质器官;提供必要途径和途径;产生语言并为意识完善提供了必要形式;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促进意识向深层次发展。,(2)意识的本质,(3)意识的能动 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人们 在实践中能动地 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作用,表 现,实现途径,使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认识:能动创造性使物质变精神,指导实践,使精神变物质,能动调控人体生理机能,社会实践,4、社会的物
7、质性及其表现,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二、人类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自在 世界,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人类世界:,自在世界(自在自然),人类社会,人化自然,人的实践,人 类 世 界,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理解人类世界的物质性的关键,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1、实践: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
8、观,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2、实践的基本特点:(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交往实践);(3)科学实验,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客 观 世 界,主 观 世 界,实践,分化:具有异质性;发展不完全同步。,同一:内容同构;规律同一;相互转化。,形成,接触点,相互转化的基础和途径,2、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自然基础,参与运动,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 实践既是 人类所特 有的
9、活动,也是社 会生活的 本质特征,1、决定人和人类社会分化于自然的决定性因素 2、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 3、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4、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辩证法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唯物辩 证法 的总 特征,普遍联系的观点,永恒发 展的 观点,实质、核心:对立统 一规律,事物 发展 动力 人类 认识 特点,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一)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二)联系及其特点:1、联系的含义: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种种关系。2、联系的特点:(1)普
10、遍性;(2)客观性;(3)多样性;(4)条件性。,(三)事物的永恒发展,新生事物不可战胜:(1)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社会领域里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一)唯物辩证法的构成:三大规律;五对范畴;,普遍联系的 根本内容,变化发展的源泉 动力和方向,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 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规律即 对立统一规律 作为宇宙的根本 规律,是辩证法 核心和实质,(二)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及其属性(1)矛盾的含
11、义: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2、事物发展的动力(1)矛盾推动事物发展:同一性:相互吸取,相互转化。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同 一 性,斗 争 性,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排斥、相互 离异、相互对立,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2)两个根本属性,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2)矛盾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3)矛盾的特殊性
12、: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点。,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矛盾的复杂性:复杂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事物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基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本质和发展方向。方法论意义:,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5)矛盾的三种解决方式。(6)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相互区别:绝对性和相对性,共性与个性;相互统一:共性存在于个
13、性之中,共性统帅和制约个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1、事物的质、量、度(1)质 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三)质量互变规律,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2)量,河流的量:流域、流速、流量、长度、宽度、水深、清澈度,(3)度,度的含义:它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两端存在着极限,叫做关节点。,水的度:0100水的三态变化,事物的度,孔子讲学,认识度的意义它能使我们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质的区别和每一事物发展的程度。它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反对“过”和“不及”。,(1)量变的含义 量变就是事物在
14、原有性质基础上的渐进的、微小的变化。注意:量变的两种形式 数量的增减。排列顺序和结构方式上的变化。,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2)质变的含义,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注意:质变的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指通过对抗形式实现质变。非爆发式飞跃,指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来实现的质变。,(1)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质变体现、巩固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合抱之
15、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万丈高楼平地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量变和质变互相转化,社会渐进发展,种子,植株,种子,社会形态更替,社会渐进发展,注意:反对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激变论: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共同错误:割裂了质变和量变的关系。,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2.适度的原则 3.渐进与变革相结合的原则,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掌握
16、适度原则,掌握分寸和火候,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乐极生悲,渐进发展与变革相结合原则,法律上定罪与量刑事故的认定与剖析,1、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涵的哲理是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2、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四)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的否定2、否定之否定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1、辩证的否定,(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 肯定是指事物维持
17、其存在的方面 否定是指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肯定和否定,社会,肌体,(2)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辩证的否定的含义:它是事物在自身矛盾的推 动下进行的自我否定。,辩证否定的特点:它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扬弃”: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不承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把否定的动力归结为事物之外的上帝或某种神秘力量。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对立起来。即“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3)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局限性,(4)辨证否定观的意义,它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都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它要求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8、(1)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一。事物发展的周期: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2、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一,否 定,否定之否定,肯 定,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和迂回的。曲折性的两种形式: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事物发展中可能出现暂时的倒退。,(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下列方法符合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的是A 抓典型 B“欲擒故纵”C“将欲取之,必先与之”D“为了前进而后退”E“有备无患”,(BCD),(三)否定之否定规
19、律的方法论意义,1.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与曲折。,2.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错误观点。,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的发展 1、三个层次的思维方法 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1)归纳与演绎:个别一般(2)分析与综合:局部整体(3)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实践)感性具体理性抽象理性具体(实践)(4)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历史的东西逻辑的东西;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 3、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层次不同;侧重点不同;前者是后者的方法论前提,后者丰富和发展了前者。,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规律及其特点:(1)规律的含义(2)
20、规律的特点: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事物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差别:(1)形成机制不同自然因素的自发相互作用;人的实践活动(2)作用方式不同自然因素盲目的相互作用;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3)表现形式不同动力学规律;统计学规律,自然因素自发的、盲 目的、动力学的相互作用,人的自觉的、有意识的 实践活动的规律,二、认识、尊重、利用规律 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2)充分发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法论意义: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现实条件出发,把高度的革命热
21、情同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尊重客观 规律性,发挥主观 能动性,关键,条件,实 践,三、意识及其能动作用1、意识的产生:(1)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三个阶段)非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2)社会的产物:社会劳动的决定性作用:使猿脑变为人脑,意识的物质器官;提供必要途径和途径;产生语言并为意识完善提供了必要形式;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促进意识向深层次发展。,2、意识的本质,3、意识的能动 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人们 在实践中能动地 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作用,表 现,实现途径,使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认识:能动创造性使物质变精神,指导实践,使精神变物质,能动调控人体生理机能,社会实践,四、社会趋向与个体选择,社会进步,内在根据和 最根本动力,客观尺度和 最高标准,重要尺度,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及其决定的社 会成员的利益的实现程度,人的发展程度,四、社会趋向与个体选择,社会发展 趋势 具有客观 必然性,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进步的深刻根源,社会进步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个体 选择性,民族利益,国内外交往,对历史必然性和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一个 民族 发 展道 路的 选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29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