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第二课时合集.ppt
《《论语》第一第二课时合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第一第二课时合集.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山东曲阜“三孔”,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林:孔子墓地,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论 语 十 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论语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预习展示,1、小组展示孔子介绍及论语介绍。2、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争取背诵。(含出处),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
2、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二,孔子简介,一,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语录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19则就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就属于这种体式。,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些情节,但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这种体式我们以后才能学到。,1、听录音,注意节奏,2、掌握字的正确读音,说:(yu)通“悦”,愉快。女:(r)通“汝”,人称代词,你。知:(zh)通“智”,聪明。,1、生
3、字:,愠(yn),恕(sh),2、通假字,弘(hng),陬邑(zuy),3、多音字:,论(ln)三省(xng)传(chun),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自学指导,1、对照注释翻译句子。2、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4、),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文言文九字翻译法,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文言文九字翻译法,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文言文九字翻译法,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7译(译出实词、虚词、
5、活用的词帮通假字,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文言文九字翻译法,二、解释红色词语的意思,并翻译句子。,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士不可以不弘毅。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7、诲女知之乎!8、是知也。,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士不可以不弘毅。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7、诲女知之乎!8、是知也。,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
6、,思而不学则殆。5、士不可以不弘毅。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7、诲女知之乎!8、是知也。,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士不可以不弘毅。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7、诲女知之乎!8、是知也。,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士不可以不弘毅。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7、诲女知之乎!8、是知也。,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士不可以不弘毅。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7、诲女知之乎!8、是知也。,第二课时学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第一 第二 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29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