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学》第3章精神分析疗法(心理结构理论1).ppt
《《心理治疗学》第3章精神分析疗法(心理结构理论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治疗学》第3章精神分析疗法(心理结构理论1).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心理治疗学(II),主讲:林贤浩(M.D.,Ph.D.)http:/,第三章 精神分析疗法(心理结构理论1),临床心理学专业课程,2,心理治疗学II内容,3,一.人格结构概述,1.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2.本我随着出生而出现3.自我和超我是出生以后才出现的。它们都源于本 我,并伴随着成长过程而逐渐被分化出来,成为 独立的功能实体4.自我分化始于6或8个月,在2岁或3岁才牢固确立 超我从5-6岁开始分化,要到9岁或10岁才稳定下 来(弗洛伊德认为,超我10-11岁才开始分化),4,二.本我,1.本我是心理结构的先天成分2.本我储存原始欲望3.本我的运行遵循“快乐
2、原则”【难点】有人认为,本我是一个未分化的心理结构,随着成长才分化出自我和超我,克莱因等还认为,超我在1岁之前就已经开始发挥功能,5,三.自我,1.自我的分化 1)本我在和环境互动中,内驱力逐渐被中立化逐渐形成自我。自我最后既能为本我服务,又能控制本我 2)自我发展的四个平行层面 A.躯体功能的成熟(躯体)B.内驱力中立化(情绪)C.次级过程产生(思维、语言)D.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行为),6,自我分化示意图,环境,本我1,客体,驱力投注,本我2,欲望满足,欲望不满,本我3,本我3,自我,本我4,自我,7,三.自我,2.自我的分化 3)内驱力的中立化 A.内驱力释放受阻时,可以以“非中立化”和
3、“中立化”两种形式运行 B.非中立化内驱力即原始形式的内驱力,它依 然遵循本我的“即时满足”属性,因此具有明显 灵活性(替代性的部分满足),这种满足既不能 全面,也阻碍内驱力的中立化,影响自我分化 C.中立化的内驱力可以“延迟满足”,这种内 驱力促成了自我的分化,它是自我的驱力,8,三.自我,2.自我的分化 3)内驱力的中立化 D.“认同”作用使内驱力中立化成为可能 a)与其高度投注的客体的认同,尤其是在 生命早期 b)与所钦佩的或所憎恨的客体之间的认同 c)高度投注的客体的丧失导致了与丧失了 的客体或多或少的认同,9,三.自我,2.自我的分化 4)次级思维过程的产生 A.初级过程:是本我的思
4、维方式,是内驱力在 本我中移动和释放的一种方式,它具有三个特征:a.具有立即满足或投注释放倾向 b.投注释放方式具有明显可替代性 c.主要是潜意识的、非言语(或者非句法)的、非逻辑的,10,三.自我,2.自我的分化 4)次级思维过程的产生 B.次级过程:是自我的思维方式,是内驱力在自我中移动和释放的一种方式,具有三个特征:a.具有可延迟满足或投注释放倾向 b.投注释放更加联系于特定目标和方式 c.主要是意识的、言语(或者句法)的、逻 辑的,11,三.自我,2.自我的分化 4)次级思维过程的产生 C.次级过程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自我和环境 互动的能力,更好地满足本我的欲望 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在各
5、个发展阶段的个体 都存在。只是一般情况下儿童以前者为主,成人 以后者为主,12,三.自我,2.自我的分化 5)自我防御机制的形成 A.自恋性防御机制 这一防御机制常见于五岁以前的儿童,在成人的梦境 及幻想中也常见 运用这种防御机制可以改变现实,但却使人看上去与“疯子”无异。一般说来,它们很难因心理治疗性解释而 发生改变,但可以通过改变现实环境、使用抗精神病药、解除应激环境等等改变患者 自恋性防御机制在儿童时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在成 人可改变现实(即分不清现实和幻想)导致重性精神病,13,三.自我,2.自我的分化 5)自我防御机制的形成 A.自恋性防御机制 a.妄想性投射 b.精神病性否认 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治疗学 心理 治疗学 精神分析 疗法 结构 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27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