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51单片机的结构和原理.ppt
《MCS-51单片机的结构和原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CS-51单片机的结构和原理.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MCS-51单片机的结构和原理,MCS51系列单片机的基本结构、CPU的组成。MCS51系列单片机的存储器结构、功能区划分和各自寻址特点。MCS51系列单片机4个8位并行I/O端口的各自功能和应用特点。MCS51系列单片机器件的外部引脚功能、封装形式及单片机的工作方式。,2.1 MCS-51单片机基本结构 2.2 中央处理器CPU 2.3 存储器 2.4 并行输入/输出接口 2.5 单片机的引脚及其功能,本章主要内容,80C51的基本结构,存储器系统,I/O口和其他单元,CPU系统,2.1.1 MCS-51系列的结构,内部结构,RAM128B,RAM地址寄存器,P3口,P1口,P2口,
2、P0口,锁存器,锁存器,锁存器,锁存器,中断定时/计数器串行口,SP,B,ACC,暂存器1,暂存器2,PSW,指令寄存器IR,指令译码器ID,DPL,缓冲器,程序计数器PC,PC增量器,地址寄存器AR,定时与控制,4KROM,ALU,DPH,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I/O接口,运算器 累加器ACC 寄存器B PSW,控制器 程序计数器PC 指令寄存器IR 定时与控制逻辑,2.1.2 中央处理器CPU,1.MCS51的CPU及专用寄存器:,累加器ACC(Accumulator),简称A寄存器或累加器A,是一个具有特殊用途的8位寄存器,主要用来存放一个操作数或存放运算的结果。累加器ACC是CPU中
3、使用最频繁的寄存器,MCS-51指令系统中多数指令的执行都通过它进行。,寄存器B,寄存器B也是一个8位寄存器,在乘法和除法运算中用作ALU的输入之一。乘法运算时,ALU的两个输入分别为A、B,运算结果存放在AB寄存器中,其中A存放积的低8位,B则存放积的高8位。除法运算时,被除数取自A,除数取自B;运算结果商存于A,而余数存于B。其它情况下,B可作为一个工作寄存器使用。,程序状态字PSW(Program State Word),D7 D6 D5 D4 D3 D2 D1 D0,PSW,进位标志、“位累加器”,辅助进位标志,用户通用状态标志,溢出标志,奇偶标志位,保留位,工作寄存器组选择控制位,若
4、A中有奇数个“1”,则P置位,否则清零,RS1、RS0与片内工作寄存器组的对应 关系,是一个独立的计数器,用于存放下一条待执行指令的地 址。PC有自动加1功能。在执行转移、调用类指令或响应中断等操作时,PC的工作过程将有所不同。MCS-51的PC是一个16位寄存器,其寻址范围是64KB(即216Byte)。,程序计数器PC(Program Counter),指令寄存器IR:保存当前正在执行的一条指令。程序存储器IR指令译码器ID:指令的内容包括操作码和地址码操作码ID形成相应指令的微操作信号地址码操作数地形成电路形成实际操作数地址。定时与控制:微处理器的核心部分。其任务是控制取指令、执行指令、
5、存取操作数或运算结果等操作,并向其它部件发出各种微操作控制信号,协调各部件的工作。,堆栈是指用户在单片机内部RAM中开辟的、遵循“先进后出”原则、只能从一端存取数据的一个存储区。存取数据的一端称为栈顶。,堆栈指针SP(Stack Pointer),其它的CPU的专用寄存器,堆栈中的数据压入和弹出过程,栈操作借助MCS-51的CPU中一个专用8位寄存器SP来间接指示堆栈中数据存取的位置,该寄存器被称为堆栈指针SP。MCS-51的堆栈是向上(即向地址增加的方向)生成的,堆栈指针SP的初始值称为栈底。在堆栈操作过程中,SP始终指向堆栈的栈顶。单片机复位后SP的值为07H,因此入栈数据将从08H存起。
6、08H1FH与工作寄存器区13,通常把栈底设计在片内RAM中地址值较高的地方,如60H等。,89H,入栈过程PUSH ACC,出栈过程POP ACC,89H,入栈时,SP先加1,数据再压入SP指向的单元。出栈操作时先将SP指向的单元的数据弹出,然后,SP再减1,这时SP指向的单元是新的栈,数据指针寄存器DPTR,数据指针DPTR是一个 16 位的专用寄存器,其高位字节寄存器用DPH表示、低位字节寄存器用DPL表示。既可作为一个 16 位寄存器DPTR来处理,也可作为两个独立的 8 位寄存器DPH和DPL来处理。DPTR 主要用来存放 16 位地址,可通过它访问 64 KB外部数据存储器或外部程
7、序存储器空间。,2.2 MCS-51单片机的存储器组织,可以分成两大类:,RAM,CPU在运行时能随时进行数据的写入和读出,但在关闭电源时,其所存储的信息将丢失。它用来存放暂时性的输入输出数据、运算的中间结果或用作堆栈。,ROM,写入信息后不易改写的存储器。断电后,其中的信息保留不变。用来存放固定的程序或数据,如系统监控程序、常数表格等。,结构分:普林斯顿结构和哈佛结构,PC:16位计数器,能寻址64KB的ROM。,程序存储器配置,数据存储器配置,程序存储器的分类,(1)Mask ROM 型:掩膜ROM。其编程只能由制造商通过半导体掩膜技术完成,用户无法改写,所以对用户而言,它是严格意义上的只
8、读存储器,适用于有固定程序且大批量生产的产品中。如8051中的4KB程序存储器就是这一种。,(2)OTPROM型,一次可编程ROM(One Time Programmable ROM)。用户可通过专门设备对其一次性写入程序,此后便不能改写。这种程序存储器可靠性很高,适合于存放已调试成功的用户程序,投入规模生产,但调试阶段不宜用。,(3)EPROM型,可擦除可编程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其典型外观标志是芯片上有一个紫外线擦除窗口。这种存储器编程使用一定的直流电源(如+21V电压),而擦除则用紫外线灯光照射芯片窗口(一般需1530分钟),重新编程后用不透明标签
9、将窗口贴覆遮盖住即可。MCS-51系列单片机8751的片内ROM以及27系列存储器芯片都属于此类产品。,(4)E2PROM型,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较新型只读存储器,编程速度较快且可在线改写,擦除、写入和读出电压均为+5V。,(5)Flash ROM型,专门的Flash ROM器件,有93系列等。,28系列存储器属于此类产品。,闪速只读存储器,是最新型的半导体只读存储器。在+5V电源下,改写时无需擦除操作,高端产品擦写速度可达ns级,一、工作寄存器区,低端32个字节分成4个工作寄存器组,每组8个单元。当前工作寄存器
10、组的机制便于快速现场保护。,PSW的RS1、RS0 决定当前工作寄存器组号 寄存器0组:地址00H07H;寄存器1组:地址08H0FH;寄存器2组:地址10H17H;寄存器3组:地址18H1FH。,2.2.2内部数据存储器,二、位寻址区,三、通用RAM区,30H至7FH共80个字节 作为数据缓冲器 操作指令丰富,数据处理方便灵活,堆栈区:通常在30H7FH范围 栈顶:SP寄存器指示 复位时SP的初值为07H,2.2.3 特殊功能寄存器,特殊功能寄存器SFR,说明:,1、51子系列有21个特殊功能寄存器SFR离散分布在80H-7FH、52子系列为26个。2、凡地址能被8整除的寄存器(共11个)都
11、是可位寻址的寄存器。*3、位寻址形式:直接位地址:如D3H位助记符:RS0寄存器.位:如PSW.3单元地址.位:如D0H.3,2.3 MCS-51的并行口结构与操作,2.3.1 P1口的结构,FET,读/修改/写,写1操作,输出锁存器,输入缓冲器,输入缓冲器,输出驱动器,1.结构:一个输出锁存器 两个三态输入缓冲器 一个输出驱动电路组成。(反相)输出驱动电路内部设有上拉电阻。2.由CPU向口线输出数据(写操作)。3.由口线向CPU输入数据(读操作)。,4.读修改写操作过程。,5.写1操作(作输入操作使用)。,单片机复位后,P1锁存器的状态均初始化为1,即可作为输入口使用。,P1口是通用的准双向
12、I/O口。输出高电平时,能向外提供拉电流负载,不必再接上拉电阻。当口用作输入时,须向口锁存器写入1。,2.3.2 P2口的结构,P2用作通用I/O口,不扩展ROM,或只扩展256B的片外RAM时,仅用到了地址线低8位,P2仍可作为通用I/O口。,输出时,数据由D端进入锁存器,经反相器送至T,经T反相送引脚。,输入时,数据可读自锁存器,也可读自引脚。要根据输入采用的是“读锁存器”还是“读引脚”指令决定。,“读修改写”类指令,锁存器Q端数据进入内部数据总线,与A逻辑运算后,结果又送回P2的锁存器并出现在引脚。,“MOV”类指令,操作信号是“读引脚”。应先要把锁存器写入“1”,使引脚高阻状态。,通用
13、I/O口时,属于准双向口。且 P2的输出驱动有上拉电阻。,P2用作地址总线,当片外扩展ROM或扩展的RAM容量超过256字节时,硬件使C=1,MUX开关接向地址线,这时P2.X的状态与地址线的信息相同。,2.3.3 P3口的结构,W=1:P3用作通用I/O口Q=1:P3用作第二功能口,P3用作第一功能(通用I/O),对P3字节或位寻址时,硬件自动将W置1。口线为通用I/O口方式。,输出时,锁存器Q端与引脚状态相同;输入时,先向锁存器写1,使引脚为高阻状态。数据在“读引脚”信号作用下,进入内部数据总线。,通用I/O口时,属于准双向口。,P3用作第二功能使用,当不对P3口寻址时,口锁存器的Q端自动
14、置1。这时P3口作为第二功能使用,P3.0:RXD P3.1:TXD P3.2:INT0 P3.3:INT1,P3.4:T0 P3.5:T1 P3.6:WR P3.7:RD,2.3.4 P0口的结构,C=0:用作通用I/O口C=1:用作地址数据线,1、P0用作通用I/O口,系统不扩展(片外ROM、片外RAM)时,P0用作通用I/O口。,MUX接锁存器反相端,T1截止,漏极开路,此时,C=0,输出时,执行口输出指令,数据在“写锁存器”信号作用下,经锁存器反向端送至T2,反相后送至P0.X。,输入时,数据可读自锁存器,也可读自引脚。由指令是“读锁存器”指令还是“读引脚”指令来决定。,“读修改写”类
15、指令(如:ANL P0,A)产生“读锁存器”操作信号;,读锁存器可避免因外部电路原因使原口引脚的状态发生变化造成的误读。,“MOV”类指令(如:MOV A,P0)内部产生的是“读引脚”信号。此时要先向锁存器写入“1”,使T2截止,让引脚处于悬浮状态,使口处于高阻抗输入态。,否则,在作为输入方式之前曾向锁存器输出过“0”,则T2导通会使引脚箝位在“0”电平,使输入高电平“1”无法读入。,因此,P0口作为通用I/O时,属于准双向口。,2、P0用作地址/数据总线,系统进行扩展(片外ROM、片外RAM)时,P0用作地址/数据总线。,MUX接反相器,T1截止与导通由地址/数据线的状态决定,此时,C=1,
16、执行输出指令时,低8位地址信息和数据信息分时地出现在地址/数据总线上。,执行输入指令时,首先低8位地址信息出现在地址/数据总线上。然后,CPU自动地使MUX拨向锁存器,并向P0口写入FFH,同时“读引脚”信号有效。,P0口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时是一个真正的双向口。,2.3.5 并行口的应用特性,P0、P1、P2、P3口的电平与CMOS和TTL电平兼容。,P0每一口线可驱动8个LSTTL负载 通用 I/O时,输出驱动电路是开漏方式,OC门或漏极开路电路驱动时需外接上拉电阻;地址/数据总线时,输出不是开漏的,无须外接上拉电阻。,P1、P2、P3口的每一位能驱动4个LSTTL负载。可方便地由OC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MCS 51 单片机 结构 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512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