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排水沟规划设计.ppt
《骨干排水沟规划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干排水沟规划设计.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由NordriDesign提供,第七章 农田排水排水沟规划设计,排水地区涝渍成因有两类:,当地暴雨形成的地面径流 以地面径流的形式流入本地区的外来水 以地下径流形式流入本地区的外来水 灌区灌溉多余水量以及盐碱土冲洗水量等,一是水分过多,二是排水不畅,属于承泄区和排水出口方面的问题 属于排水区内部原因 管理方面的问题排水管理体制不合理,无论是什么原因,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排 水!,第一节 排水沟道系统的规划布置 排水系统一般包括排水区内的1田间排水沟系、2输水沟系和蓄水设施(如湖泊、河沟、坑塘等)、3排水区外的承泄区以及4排水枢纽(如排水闸、抽排站等)四大部分所组成。,一、灌区排水系统模型,1灌
2、区排水方式排水可分为汛期排水和日常排水两种情况,有以下三种方式(1)自流排水和抽水排水(2)水平(沟道)排水和垂直(或竖井)排水(3)地面截流沟(有些地区称撇洪沟)和地下截流沟排水,二、灌区排水系统的布置,2灌区布置排水沟的原则,1)各级排水沟要布置在各自控制范围的最低处 2)尽量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自排为主,抽排为辅 3)干沟出口应选在承泄区水位较低和河床比较稳定的地方 4)下级沟道的布置应为上级沟道创造良好的排水条件,使之不发生壅水。,5)各级沟道要与灌溉渠系的布置、土地利用规划、道路网、林带和行政区划等协调。6)工程费用小,排水安全及时,便于管理。例如干沟尽可能布置成直线,但当利用天
3、然河流作为干沟时,就不能要求过于直线化;另外排水沟还要避开土质差的地带,同时也不给居民区的交通设施带来危害等。7)在有外水入侵的排水区或灌区,应布置截流沟或撇洪沟,将外来地面水和地下水引入排水沟或直接排入承泄区。,3、灌区排水具体规划方法,(1)划分排水区在制定排水系统规划时,首先是确定和划分排水区:一种是将整个需要排水的地区(例如一个坪区)或整个灌区,作为一个排水区,布置成一个独立的排水系统,设一个出水口,集中排入容泄区。第二种是将排水区或灌区划分为几个排水单元,各单元分别布置排水系统,每个单元设自己的排水出口,分别排入容泄区。集中排水的流量大,干沟和出水口的断面都要大;分散排水的流量小,干
4、沟和出水口的断面也小。至于采用哪种形式,排水单元怎么划分,一般是根据排水区地形、汇水面积大小、天然水系分布以及容泄区的水位等具体条件分析比较确定的。,(2)输水系统规划布置输水系统是由于、支、斗沟道组成的骨干排水工程。无论是集中排水系统还是分散排水系统中,排水干沟一般都选在排水区的低处,或者利用天然沟道,以利排水。但也有考虑到容泄区的水位,适当提高排水沟位置,使大部分地区能自流排水,少部分低洼地抽排或作为临时蓄水区。,骨干排水沟道的规划布置,除满足排涝、滞涝、防渍、排咸、控制地下水位、改良土壤和淡化地下水的要求外,有时还要考虑承担蓄外水进行灌溉的任务。支沟、斗沟的布置应和同级灌溉渠系配合布置。
5、如灌溉渠道单向分水,渠道和排水沟应相邻排列;如果灌溉渠道是双向分水,或地形中间低,渠道和排水沟应相间排列。,排水沟系统的组成 排水沟系与灌溉渠系相配套使用,且与灌溉渠系相似,它可分为干、支、斗、农4级固定沟道,但当排水面积较大或地形较复杂时,固定排水沟可以多于4级,如干沟上有总干、分干,支沟之下有分支,反之也可以少于4级。某一地区或灌区的排水沟系究竟采用几级合适,主要由灌区面积、灌区地形、流域防洪除涝规划所决定。干、支、斗3级排水沟属于输水系统,其作用是汇集来自田间排水系统的水量,并输送到排水区以外的容泄区去。农沟及其以下的沟道属于田间排水系统,其作用是集聚排水地段上土壤中或地面上多余的水,并
6、输送到下一级沟渠中去。容泄区多为天然湖泊、河网、洼地,也有人工兴建的容泄区。,(3)容泄区的选择容泄区是承受排水干沟下泄水量的地方。确定容泄区时应尽量满足下列要求:1)在设计洪水情况下,容泄区的水位不能造成排水系统壅水或淹没现象。2)容泄区的输水能力或容量应能及时排泄或容纳由排水区泄出的全部水量。3)在汛期,容泄区的洪水位若使排水区产生壅水,引起淹没,其历时不应超过设计中规定的时间。,第二节 排水流量计算,在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时,一般只对较大的主干排水沟道(如干沟、支沟等)进行逐条设计,而对较小的斗、农沟则通常采用根据当地经验或通过典型沟道计算而得的标准断面,而无须进行设计。,排水沟设计的内容有
7、:1排水沟设计流量的计算;2排水沟设计水位的确定;3排水沟断面尺寸的确定,以及排水沟断面尺寸的绘制等。,一、除涝设计标准,排水设计标准包括内容:一是排除地表多余降雨径流的除涝标准(这是设计排水沟断面尺寸的依据)二是控制农田地下水位的排渍标准(这是设计排水沟深度的依据,前面已介绍,不再讲),1、除涝设计标准有三种表达方式,1)以治理区发生一定重现期的暴雨为标准 2)以治理区作物不受涝的保证率为标准 3)以某一定量暴雨或涝灾严重的典型年作为排涝设计标准在目前我国除涝规划设计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是第一种除涝标准表达方式,这也是我国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中采用的表达方式。,2、排涝标准:根据作物要求,以排
8、水区发生一定重现期的暴雨农作物不受涝害作为设计排涝标准。,排水工程不可能保证作物一点都不受淹,那样的话工程太大,所以只能按照一定的标准设计。,设计排水流量分类:,设计排涝流量:确定排水沟道的断面尺寸设计排渍流量:作为满足控制地下水位要求的地下水排水流量,又称日常排水流量,以此确定排水沟的沟底高程和排渍水位。,二、设计排涝流量的计算,本节先计算设计除涝流量,然后介绍排渍流量的计算,推求设计排涝流量(又称最大设计流量)的基本途径有二:一是用流量资料推求 二是用暴雨资料推求 1)对于一般不受下游河、沟水位影响的排水沟,可由设计暴雨推求最大峰量作为设计排涝流量。2)对于不直接排入容泄区而汇入低洼滞涝区
9、的排水沟,则须通过推求排涝流量过程线来确定设计排涝流量,这种经过滞涝区调蓄后的设计排涝流量常比最大排涝峰量小得多。,1、排涝流量的计算途径:,2、国内计算排涝流量的常用方法,1)排涝模数经验公式法 该法适用于大型涝区,需求出最大排涝流量的情况,其计算公式为:q=KRmFn,设计排涝模数,综合系数,设计径流深,峰量指数,排涝面积,递减指数,q设计排涝模数,m3(skm2);F排水沟设计断面所控制的排涝面积,km2;R设计径流深,mm;K综合系数(反映河网配套程度、排水沟坡度、降雨历时及流域形状等因素);m峰量指数(反映洪峰与洪量的关系);n递减指数(反映排涝模数与面积的关系)。,q=KRmFn,
10、由此推得排涝流量为:Q=q F,2)平均排除法,平均排除法:以排水面积上的设计净雨在规定的排水时间内排除的平均排涝流量或平均排涝模数作为设计排涝流量或排涝模数的方法。,Q设计排涝流量,m3s;q设计排涝模数,m3(skm2);F排水沟控制的排水面积,km2;R设计径流深,mm;a径流系数;P设计暴雨量,mm;h田蓄水田滞蓄水深,mm,由水稻耐淹水深确定;E历时为t的水田田间腾发量,mm;t规定的排涝时间,d,主要根据作物的允许耐淹历时确定。对于水田,一般选35d排除;对于旱地、因耐淹较差,排涝时间应当选得短些,一般取13d。,三、排渍流量的计算(日常设计流量),为控制非降雨期的地下水位,防止作
11、物受渍,而需要经常排出的地下水流量称为排渍流量它是地下水位处于控制深度时的一个经常的稳定的流量,它一般采用模数法计算。单位面积上的排渍流量称为设计地下水排水模数或排渍模数m3(skm2),其大小决定于地区气象特点(降雨、蒸发条件)、土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排水系统的密度等因素,变化很大,但绝对值很小。对于排渍模数,一般难于进行理论分析给出计算公式,而是根据实测资料分析确定。,一般在降雨持续时间长、土壤透水性强和排水沟系密度较大的地区,排渍模数可取较大的数值,北方旱作为(m3s)/km2,南方稻田(m3s)/km2,一般可根据试验求得,如表所示。,在无实测资料时也可采用下试计算:,由此可计算排渍
12、设计流量为:Q渍q渍F 式中:Q渍 为排渍设计流量(m3s);q渍 为排渍模数(m3s)/km2;F 为排水面积(km2)。,式中:h 为设计的地下水日降低设计高度(m);为土壤给水度;t 为作物耐渍历时(d)。,第三节 排水沟的设计水位 和排水沟断面设计,一、排水沟的设计水位 排水沟的设计水位可以分为排渍水位和排涝水位两种,确定设计水位是设计排水沟的重要内容和依据,需要在确定沟道断面尺寸(沟深与底宽)之前,加以分析拟定。,排水沟的设计,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在发生内涝的情况下,排水沟道能够将地面径流顺利地排入容泄区。此时排水沟道需要足够高的水位;第二在正常情况下,排水沟道能够将排水区地下水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骨干 排水沟 规划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99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