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ppt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总体概述,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的河流,但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时期,黄河的含沙量并不总是呈上升趋势,而是随着中游黄土高原地带的水土流失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变化往往与气候,降水和人类经营方式有联系。使下游河道的决溢,改道时缓时剧。这又与下游河道的防治有密切关系。总的情况是宋金以后,决溢改道加剧,据粗略统计,鉴于本世纪50年代以前历史记载的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一)新石器时代-战国以前(公元前四世纪以前),黄河未筑堤防,平原地区的河道无约束,漫流改徙无定。影响华北平原地区人类生活。禹贡、山海经(北
2、山经)所记大河下游河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东麓北流,至今河北深县别流为二支。(1)山经所载大河继续北流至雄县西南,与永定河冲积扇南缘相会,折东经霸县,天津以南入海,;(2)禹贡所记载大河由深县向东北,穿过平原中部,经武强、献县、青县入海。(3)在战国以前,还有一条被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大河故道,系经浚县、濮阳、大名、平原、黄骅曲折入海。当黄河冲出黄土高原之后,其夹带的大量泥沙在下游平原地区逐渐沉积,形成了华北地区广袤硕大的洪积、冲积扇型平原,黄河筑堤以前,在这个平原上漫流不定。因受到山东泰山山脉的顶推,黄河下游有时向东北方向流入渤海,有时转向东南方向流入黄海,分别形成东北方面的黄海平原和东南方
3、面的黄淮平原。黄河北流的位置受太行山前断裂构造的制约,也受到发源于太行山的诸条自然河流下游冲积扇的影响,在冲积扇缘和大河自然堤之间形成凹陷洼地,常年积水而成湖泊。,(一)新石器时代-战国以前(公元前四世纪以前),(二)战国至西汉早年(公元前四世纪公元初年),此阶段特点是黄河初筑堤防,河道抗洪能力较强,不易决口,但当时两岸堤防间的距离太宽,达50汉里。黄河主河道在堤内摆荡,以致淤高,形成曲流。西汉文帝开始出现较大规模的决流改道,秦、汉时期屯田朔方、河西,向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大量移民垦殖,造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同时,这一时期正值自然气候转暖湿,雨水较多,这两方面是西汉河患加剧的原因所在。发生改
4、道决流的地段主要在今河北、山东交界地区。东北决的分流河道入渤海,南决则夺泗、淮水入黄海。王莽专权时期,黄河在魏郡元城(大名东)决口东流,王莽以河水东流可使其祖坟不受威胁为由,不主张堵口,使黄河漫流一直延续60年之久。因西汉大河故道在以后相当长时间还保持着河形,故历史书中有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的两个名称。,(二)战国至西汉早年(公元前四世纪公元初年),(三)东汉至唐末大河安流期(公元110世纪),东汉明帝永平1213年(6970)王景治河,根据王莽时决河冲出的大河溜势,随地形高下,勘测了一条从河南荥阳至千乘海口的新河道,修筑堤防水门,新河自长寿津与西汉大河别流,史称:东汉大河。此后大约8
5、00年间黄河下游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未发生大改道。过去一直将功绩归于王景,其实主要原因是从东汉以后,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土地退耕还牧,植被复苏,水土流失减弱。下游河道泥沙游 也响应减少。其次是当时黄河下游筑堤以后,河道顺直东流,有利于河水冲刷,延缓堆积;再次是当时下游道两岸还有不少支流和湖泊可以分洪。,(三)东汉至唐末大河安流期(公元110世纪),王景其人,约公元30年-85年左右,字仲通,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庚寅年))前生,约汉章帝建元和中卒于庐江(治今安徽庐江西南)。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少学易,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沉深多伎艺,时
6、有荐景能治水者,明帝诏与王吴共修浚仪渠,吴用景坞流法,水不复为害。,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天子商议治理汴渠的事,就召见王景,询问治水地理形势和便利条件。王景陈述治水的利害,应答灵敏迅速,皇帝很欣赏(他)。又由于他曾经治理过浚仪,就赐给他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以及钱币布帛衣服物品。夏天,朝廷终于征调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从荥阳到千乘海口有一千多里。王景于是测量地形,打通山陵,清除水中沙石,直接切断大沟深涧,在要害之处(筑起堤坝),又疏通引导阻塞积聚的水流,每十里修造一座水闸,使得水流能够来回灌注,不再有溃决之害。虽然王景节约工程费用,但花费还是以百亿计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
7、。皇帝亲自巡视,下诏书要靠黄河的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员,一如西汉的制度。王景由此知名。,(四)唐末至北宋末(公元10世纪1127年),唐朝末年,黄河下游河道已渐渐淤高。景福二年(893)河口段发生改道,五代时,决口频率加快,平均不足三年就发生一次。宋史河渠志记载:十一世纪初,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县境内河床已经“高民屋殆逾丈”,形成悬河。决口地点从下游向上游移动,以今河南的澶州(濮阳)、滑州(滑县东旧城)段最多。洪流涌向东南,积累在梁山附近,将原巨野泽扩大为著名的梁山泊。,两次决口,改道频繁,横陇河,景祐三年(1034)河决澶州横陇埽,新道从今濮阳东北经聊城,临清至滨县、惠民入海。北派,庆历八年
8、(1048)河决澶州商胡(今河南濮阳东昌湖集)北流,合御河(南运河)、界河(大清河)至今天津一带入海。东派,嘉祐五年(1060)河水在魏县(今河北大名东)第六埽分流,东北经今马颊河入海。二股河,熙宁十年(1077)河决澶州曹村,北流绝,河南徙,东汇于渠山泊,分为二股,一股夺南清河合淮入海,另一股由北清河(济水)入海。,改道频繁,(五)金、元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128-16世纪中叶),南宋建炎二年(1128),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挡金兵南下,于滑州(今河南滑县西南)扒开黄河,使河水东南流,汇泗入淮河。从此,黄河东流脱离春秋战国以来流经山东丘陵以北地区入渤海的趋势,不再经过河北平原。在此后7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河 下游 河道 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94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