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的实验室检查.ppt
《肝功能的实验室检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功能的实验室检查.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肝脏疾病的实验室检查,肝脏的基本功能,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实质性腺体器官,由肝实质细胞、胆道系统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组成,功能繁多:代谢功能:如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激素、白蛋白、凝血因子、铁、铜。分泌功能:胆汁(胆汁酸盐、胆红素及胆固醇)排泄功能:胆汁、药物及解毒产物的排泄生物转化功能(氧化 还原 水解和结合):解毒作用,肝功能检查的目的,了解肝脏有无损害及损害程度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判断预后选择用药和观察药物疗效协助诊断病毒性肝炎和肝癌评价肝脏的储备能力(如术前检查),常用的肝功能检查项目,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 血清蛋白电泳 血浆凝血因子测定 血氨测定 二、脂类代谢功能检测 三、胆红素及胆
2、汁酸代谢功能试验 四、染料排泄功能试验-靛青绿滞留率试验(ICG)五、血清酶学检查 六、其他检查 血清甲胎蛋白测定(AFP)乙型肝炎的免疫学检查,肝脏合成与分泌除球蛋白、von Willebrand因子以外大多数血浆蛋白,如清蛋白、糖蛋白、脂蛋白、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纤维蛋白溶解因子及各种转运蛋白。肝脏广泛受损时,上述蛋白质合成障碍,尤其清蛋白,出现低清蛋白血症水肿、胸腹水和出血倾向。体内氨基酸及核酸代谢产生的氨在肝脏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为尿素经肾脏排出体外,维持血氨水平正常。当肝硬化患者肝细胞严重损伤,尿素合成排泄减少,血氨升高,临床上表现为肝性脑病。,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蛋白质代谢功能
3、撿查,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测定原理:90%以上的血清总蛋白和全部的血清清蛋白在肝脏合成,因此,血清总蛋白和血清清蛋白的含量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清蛋白是人体血清中的主要蛋白质组分,每天合成约120mg/kg,半衰期为19-21天,分子量66 000,属于非急性时相蛋白,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体内代谢物质转换及营养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血清蛋白测定的正常值,方法:总蛋白(STP)双缩脲法 球蛋白(G)溴甲酚绿法 清蛋白(A)溴甲酚绿法 总蛋白(STP)=清蛋白+球蛋白参考值(成人):STP 60 80 g/L(6.08.0g/dl)A 40 55 g/L(4.05.5g/dl)G 20
4、 30 g/L(2.03.0g/dl)A/G 1.52.5:1,血清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血清总蛋白降低一般与清蛋白减少相平行,总蛋白升高同时有球蛋白升高。清蛋白含量与有功能的肝细胞数量成正比,清蛋白减少常伴有球蛋白升高由于肝脏代偿能力强、清蛋白的半衰期较长,故只有当肝脏病变达到一定程度和在一定病程后才能出现血清总蛋白的改变急性或局灶性肝损伤时STP、A、G 及A/G多为正常,因此,此项常用于检测慢性肝损伤,并可反映肝实质细胞储备功能。,血清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肝脏病变 1肝功能代偿期:STP、A、G、A/G 均正常。2肝功能失代偿期:STP 正常/减低;A减少40g/L;A/G 倒置。3病情加
5、重:A;G;A/G 降低/或倒置 4判断预后:A持续30g/L;A/G 持续倒置预后差肝外病变 1STP、A:肾病综合征、甲亢、恶性肿瘤等 2球蛋白:多发性骨髓瘤、SLE、疟疾等。,1.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增高,主要由于血清水分减少,总蛋白浓度增加,而全身总蛋白量并未增加,如急性失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肝细胞损害:常见肝脏疾病有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清蛋白减少常伴有球蛋白增加,清蛋白含量与有功能的肝细胞数量呈正比,持续下降,提示肝细胞坏死进行性加重,预后不良,治疗后清蛋白上升,提示肝细胞再生,治疗有效。总蛋白60g或清蛋白25gL称为低蛋白血症,临床上常出
6、现严重浮肿及胸,腹水。,2总蛋白及清蛋白降低,营养不良: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肠病、严重烧伤急性大失血等。消耗增加:结核、甲亢、恶性肿瘤等。血清水分增加:水钠潴留或静脉补充过多的晶体溶液;较少见有先天性低清蛋白血症。,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降低,总蛋白80gL或球蛋白35gL,称为高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血症。总蛋白增高主要是球蛋白增高,其中又以球蛋白增高为主,常见原因:慢性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球蛋白增高程度与肝脏病严重性相关。M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 白血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慢性炎症与慢性感
7、染:如结核病、疟疾、黑热病、麻 风病及慢性血吸虫病等。,3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4球蛋白降低 主要是合成减少 生理性减少:小于3岁的婴幼儿 免疫功能抑制: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先天性低球蛋白血症5AG倒置 可以是清蛋白降低或球蛋白增高 见于严重肝功能损伤及M蛋白血症,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血清蛋白电泳,原理:血清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PH8.6(碱性)的溶液中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泳动。由于血清中各种蛋白质颗粒大小、等电点和分子量的不同,泳动速度也不同。电泳后,从阳极开始,依次分为清蛋白(小、多、快)、1球蛋白、2球蛋白、球蛋白、球
8、蛋白五个区带,这种方法称为血清蛋白电泳。方法:醋酸纤维膜法及琼脂糖凝胶法,蛋白电泳的血清正常值,清蛋白 0.620.71(62%71%)1球蛋白 0.030.04(3%4%)2球蛋白 0.060.10(6%10%)球蛋白 0.070.11(7%11%)球蛋白 0.090.18(9%18%)AFP M带,血清蛋白电泳测定的临床意义,1、2、,:慢性活动性肝病,失代偿期肝硬化。2、(脂蛋白的主要成分),清蛋白、(相对):NS,糖尿病肾病。M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A、单克隆明显增高,亦有。在 区带、区带或与区带之间可见结构均一、基底窄、峰尖高的M蛋白。结体组织病伴有多克隆。AF
9、P带-原发性肝癌。,血清前清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前清蛋白由肝脏细胞合成,分子量比清蛋白小(62 000),醋酸纤维素膜电泳向阳极的泳动速度较白蛋白快,电泳谱上位于清蛋白之前。前白蛋白半衰期(1.9d)较其他血浆蛋白短,因此它比白蛋白更能早期反映肝细胞损害。对早期肝炎、急性重症型肝炎有特殊诊断价值,血浆凝血因子测定,原理:除组织因子和vW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几乎均在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半衰期短,特别是维生素K依赖因子(、其生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如因子半衰期只有1.56小时,因此在肝功能损伤的早期,白蛋白检测正常,而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却有显著降低,故凝血因子检测可作为肝脏疾病早期的筛选实验。在
10、肝脏疾患时,通常进行的过筛试验有:,反应血浆凝血因子、含量,其灵敏性稍差,但能判断肝病预后,PT延长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特征。也是诊断胆汁淤积,肝脏合成维生素K依赖因子、X是否减少的重要实验室检查。在暴发性肝炎时,如PT延长、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都降低,可导致DIC的发生。,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临床意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lasma prothrombin time,PT)原理:被检血浆+PT试剂(+钙离子)使 凝血酶原 凝血酶 观察血浆凝固时间。参考值: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 1113s。需同时设正常对照,相差3s有诊断价值。(检测第一阶段外源途径功能),组织因子(兔脑、胎盘、
11、肺组织浸液),Ca2+,血浆,注:,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临床意义,它反映血浆因子、V、X含量,PT延长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特征,也是诊断胆汁淤积,肝脏合成维生素K依赖因子、X是否减少的重要实验室检查。在暴发性肝炎时,如PT延长、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都降低,可诊断为DIC。,严重肝病时,因子、X、合成减少,致使APTT延长;维生素K缺乏时,因子、X不能激活,APTT 亦可延长。3、凝血酶凝固时间(TT)测定 TT 延长主要反应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或结构异常和FDP的存在,因子、X也有影响。肝硬化或急性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合并DIC时,TT是一个常用的检测手段。,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
12、T),4、肝促凝血酶原激酶试验(HPT)HPT能反映因子II、X 的综合活性,试验灵敏度高,但由于其灵敏度太高,故与预后相关性较差。5、抗凝血酶(AT-)测定 AT-主要在肝脏合成,70一80凝血酶由 其灭活,它与凝血酶形成1:1共价复合物而抑制 凝血酶。严重肝病时AT-活性明显降低,合并 DIC时减低更显著。,(七)血氨测定,原理 来源:1、肠道中未被吸收的氨基酸及未消化的蛋白质在大肠杆菌作用下脱去氨基生成氨。2、血液中的尿素渗入肠道,经大肠杆菌分解作用生成氨。肠道中的氨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度毒性。肝脏是唯一能解除氨毒性的器官,肝脏将大部分氨合成尿素,是保证血氨正常
13、的关键,严重肝损害时,如果80以上肝组织破坏,氨就不能被解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积聚,引起肝性脑病。,(七)血氨测定,参考值 1872molL临床意义 1升高 生理性增高见于进食高蛋白饮食或运动后;病理性增高见于严重肝损害(如肝硬化、肝癌、重症肝炎等)、上消化道出血、尿毒症及肝外门脉系统分流形成等。2降低 低蛋白饮食、贫血。,二、脂类代谢功能检查,血清脂类包括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三酰甘油及游离脂肪酸。肝脏除合成胆固醇、脂肪酸等脂类外,还能利用食物中脂类及脂肪组织的游离脂肪酸,合成三酰甘油及磷脂等,血液中的胆固醇及磷脂主要来源于肝脏。当肝细胞损伤时,脂肪代谢发生异常,因此测定血浆脂蛋白及脂类成分
14、,尤其是胆固醇及胆固醇脂的改变,是估计肝脏对脂类代谢功能的重要手段。,(一)血清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原理 内源性胆固醇80%是由肝脏合成;血浆中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酰基转移酶(lecithin-cholesterol acyl transferase,LCAT)全部由肝脏合成;在LCAT作用下,卵磷脂的脂肪酰基转移到胆固醇羟基上,生成胆固醇酯;当肝细胞损伤时,胆固醇及LCAT合成减少,导致胆固醇酯的含量减少。,参考值,总胆固醇 2.9 6.0mmolL 胆固醇酯 2.34 3.38mmolL 胆固醇酯:游离胆固醇=3:1,临床意义,1肝细胞受损时,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酰基转移酶(LCAT)合成减少,
15、胆固醇的酯化障碍,胆固醇酯减少;肝细胞严重损害如肝硬化、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时,血中总胆固醇也降低。2胆汁淤积 由于胆汁排出受阻而反流入血,血中出现阻塞性脂蛋白X,同时肝合成胆固醇能力增加,血中总胆固醇增加,其中以游离胆固醇增加为主。胆固醇酯与游离胆固醇比值3营养不良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血中总胆固醇减少。,(二)阻塞性脂蛋白X测定,原理 当胆道阻塞、胆汁淤积时,由于胆汁排泄受阻,胆汁内的磷脂逆流入血,血中出现大颗粒脂蛋白,称为阻塞性脂蛋白X(LP-X),它是一种异常的低密度脂蛋白。参考值 正常血清中LP-X为阴性,临床意义,1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诊断 血清LPX阳性有助于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诊断。2肝
16、内、外阻塞的鉴别诊断 LP-X的定量与胆汁淤积程度相关,肝外阻塞比肝内阻塞引起胆汁淤积程度严重,一般认为其定量2000mgL,提示肝外胆道阻塞。,三.胆红素代谢功能试验,来源 8085%来自衰老红细胞 1520%来自旁路胆红素代谢去处 在肝脏代谢,大部分从肠道排出,小部分从 肾脏排出。未经肝脏处理的胆红素不溶于水为非结合胆红素,即间接胆红素;经肝脏处理的胆红素溶于水为结合胆红素,即直接胆红素。,旁路胆红素,来自含有亚铁血红素的非血红蛋白物质(如肌红蛋白、过氧化氢酶及细胞色素酶)及骨髓中无效造血的血红蛋白。,正常胆红素代谢,血 非结合胆红素(弱)结合胆红素()尿 尿胆原()尿胆素()尿胆红素()
17、粪 粪胆原(),血清总胆红素(STB)、结合胆红素(CB)、非结合胆红素(UCB)测定,原理:血清直接胆红素与重氮试剂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偶氮胆红素(红色);间接胆红素在经表面活性剂(茶碱和甲醇)处理后,再与重氮试剂反应才能生成偶氮胆红素,经比色可测定其含量。方法:重氮试剂法。参考值:STB 3.4 17.1 umol/L C B 0 6.8 umol/L UCB 1.7 10.2 umol/L,血清总胆红素(STB)测定,参考值 新生儿 0 1天 34 103 molL 1 2天 103 171 molL 3 5天 68 137 molL 成人 3.417.1 molL,血清胆红素测定的临床意
18、义,1、确定有无黄疸 STB 17.1 umol/L 即为黄疸 STB 17.134.2umol/L 隐性黄疸 STB 34.2 umol/L 显性黄疸2、判断黄疸的程度 STB 34.2 171 umol/L 轻度黄疸 STB 171342 umol/L 中度黄疸 STB 342 umol/L 重度黄疸,血清胆红素测定的临床意义,3、判断黄疸的类型溶血性黄疸:STB、UCB升高 STB 342molL。,(二)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测定,参考值 结合胆红素 06.8 molL 非结合胆红素 1.7 10.2 molL,临床意义,根据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可协助鉴别黄疸类型:CBST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肝功能 实验室 检查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86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