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研究进展.ppt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研究进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研究进展.ppt(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李晓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最新研究进展,内容提纲,TIA的概念TIA病因及发病机制TIA卒中风险的的评估TIA的治疗,TIA的概念,TIA的概念历史回顾,传统“基于时间”的TIA概念起源于上世纪50-60年代,1958年Fisher教授认为TIA可以持续几小时,一般为5-10分钟;1964年,Acheson和和Hutchinson支持使用1小时的时间界限;1964年,Marshell建议使用24小时概念;1965年,美国第四届普林斯顿会议将TIA定义:“突然出现的局灶性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不超过24h,且排除非血管源性原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2、NIH)脑血管病分类于1975年采用了此定义,并一直沿用至今。,质 疑,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大部分TIA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1小时,超过1小时的患者在24小时内可以恢复的几率很小。部分24h内临床症状完全恢复的患者,影像学已提示脑梗死存在基于“时间和临床”概念的TIA不利于患者的及时处理 基于“时间和临床”的TIA定义已经受到质疑,TIA新的概念,TIA 工作组在2002年提出了新的TIA概念: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典型临床症状持续不超过1h,且无急性脑梗死的证据,Alber et al.TIA proposal for a new definition.N E
3、ngl J Med,2002,347:1713-6.,基于组织的概念,美国ASA(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2009年4月在Stroke杂志发表新指南将TIA定义为: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未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须进一步加强紧急干预。指南指出症状持续时间不再是关键,是否存在梗死才是TIA和脑卒中的区别所在。,TIA的概念基于时间 vs 基于组织,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年2月第43卷第二期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 借鉴了ASA指南中对TIA的最新定义及 标准,强调了对TIA的早期处理及危险 分层。对TIA诊断治疗应有
4、新的认识。,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对TIA的再认识,不能只理解为“脑缺血”,视网膜缺血也属于TIA的范畴持续时间短暂:颈动脉系统TIA的平均发作时间为14分钟,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平均为8分钟,大多数在1小时内缓解。恢复完全:不遗留任何后遗症,发作缓解后无任何症状和体征。反复发作:并非一个绝对的诊断依据,但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对TIA的再认识,TIA和脑梗死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区别,二者应被视为一个缺血性脑损伤动态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DWI作为超早期脑梗死的有效诊断技术,应尽可能作为TIA诊断的主要依据。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尽可能采用新概念即“组织学损害”的标准界定二
5、者对症状持续1h以上者,应按照急性卒中流程紧急救治。,TIA病因及发病机制,TIA的常见病因与发病机制,血流动力学型TIA 动脉严重狭窄基础上血压波动导致的远端一过性供血不足。微栓塞型由于心源性(常见于心房颤动患者)或大动脉源性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栓子脱落阻塞远端微血管引起。梗死型-临床表现为TIA,但影像学上有脑梗死的证据。血管痉挛学说,Rarities 5%,75%,动脉粥样硬化:TIA和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20%,25%,30%,20%,血流动力学型TIA,在动脉严重狭窄基础上,血压波动导致的远端一过性脑供血不足血压低于脑灌注失代偿的阈值时发生TIA血压升高脑灌注恢复时症状缓解处理:抗血
6、小板聚集、降脂血压管理需慎重禁忌使用尼莫地平等解除血管痉挛药物 必要时给以扩容治疗血管内治疗,微栓塞型TIA(动脉动脉源性栓塞),动脉-动脉源性栓塞抗血小板聚集和稳定斑块的治疗是最重要的,微栓塞型TIA心源性栓塞,发病机制与心源性脑梗死相同华法林或肝素抗凝治疗。,血流动力学型TIA vs 微栓塞型TIA,随着神经影像技术进展,有学者提出梗死型TIA的概念即临床表现为TIA,但影像学上有脑梗死的证据,据此,将TIA分为MRI阳性TIA和MRI阴性TIA早期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发现,20%40%临床上表现为TIA的患者存在梗死灶。这种情况应该怎样临床诊断,是脑梗死还是TIA?目前该概
7、念还不是十分清楚,一些人接受了梗死型TIA这一概念但根据TIA的新概念,只要出现梗死灶就不能诊断TIA。,梗死型TIA,传统的观念中,血管痉挛学说是TIA的病因之一目前没有研究证据表明血管痉挛学说是TIA的发病机制,血管痉挛型TIA,TIA卒中风险的的评估,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2010,TIA及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有不同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血管损伤部位及不同的危险因素,且患者的依从性不同,决定了患者卒中风险也有差别。从二级预防的角度看,对卒中患者进行科学的危险度分层尤为重要。如采用Essen脑卒中危险评分或ABCD2 评分。,Johnston et al JAMA 2000 284
8、:2901,患者状况评价 加利福尼亚评分1,1.Rothwell et al.Lancet 2005,366:29.,患者状况评价 ABCD评分1,患者状况评价 ABCD2评分,2天卒中风险,Johnston SC Lancet。2007 Mar 31,TIA风险评估,ABCD2评分广泛运用于预测TIA后几天内发生卒中的风险,但是否能预测卒中严重程度尚不清楚(见表)。英国Chandratheva1报告一组前瞻性观察结果,ABCD2评分可以在首次TIA发作7 d内高度预测卒中复发事件,但仅限于预测大的卒中事件,而非小卒中。其中,低评分患者复发TIA的几率最高。研究者认为,ABCD2评分更多地是预
9、测卒中的严重程度,而不是复发的危险性。不过,如果要进行更进一步分析,提高预测的准确性,除ABCD2评分外,还应结合临床特征、神经影像及病因等变量进行综合分析。,1.Chandratheva A,et al Neurology.2009 Jun 2,TIA风险评估,在对一组多国病例进行汇总分析后,Merwick等研究者认为,TIA后早期(7 d、21 d、90 d)卒中的风险与临床特征(ABCD2评分、再次发生TIA)、DWI异常信号和大血管源性病因等显著相关,DWI异常可以更好地预测7 d内的卒中复发风险;ABCD2可以很好地预测TIA后早期卒中发生的风险;埃森卒中风险评分(ESRS)则用于预
10、测长期卒中复发风险。,1.Sheehan OC,A,et al Stroke.2009 Sep 10.,ESSEN卒中风险评估,艾森卒中评分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来自于一项基于6433名脑血管病人样本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结论。该试验比较了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预防缺血事件风险的作用1。1.CAPRIE Steering Committee A randomised,blinded,trial of clopidogrel versus aspirin in patients at risk of ischaemic events(CAPRIE).Lancet 1
11、996;348:132939 PubMed,ESSEN卒中风险评估,危险分层:卒中稳定的门诊病人0-2分 低危,3-6分 中危 6分 高危 卒中急性期病人:=3分高危,TIA的治疗,TIA的治疗,一、危险因素的控制二、大动脉硬化及脑卒中患者的非药物治疗三、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四、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和TIA的抗栓治疗五、其他特殊情况下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一、危险因素的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和TIA的主要危险因素,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升高均与脑卒中或TIA的发生密切相关。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血压与脑卒中发病危险呈对数相关,基线收缩压每增加10mmHg,脑卒中发病相
12、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危险增加46%。近几十年循证医学已证实在脑卒中及TIA的二级预防中抗高血压治疗可使患者获益。,一、危险因素的控制,噻嗪类利尿剂,ARB,ACEI,-阻滞剂,-阻滞剂,钙拮抗剂,?,一、危险因素的控制,选用何种降压药物更有利于预防脑卒中?,推荐意见:(1)对缺血性卒中和TIA,建议进行抗高血压治疗,以减低脑卒中和其他血管事件复发风险。在参考高龄、基础血压、平时用药、可耐受性的情况下,降压目标一般应达到140/90mmHg,理想情况达到130/80mmHg。(2)降压治疗预防脑卒中和TIA发作的益处主要来自降压本身。建议选用单药或联合用药进行抗高血压
13、治疗。具体用药选择和联合方案应个体化。,一、危险因素的控制,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2.糖尿病:血糖控制对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有保护作用,对大血管病变同样有保护作用,血糖控制不良与脑卒中复发有关。近年来临床研究及流行病学分析显示,对于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强化治疗能使心肌梗死、猝死、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病构成的联合事件风险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使脑卒中发生率降低。,一、危险因素的控制,推荐意见:(1)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靶目标为糖化血红蛋白HbA1c 6.5%,但对于高危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过低可能带来危害。(2)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在130/80m
14、mHg以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降压药物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类在心血管事件方面获益明显。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联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脑卒中的风险。,一、危险因素的控制,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3.脂代谢异常:胆固醇水平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较大。减低胆固醇水平主要通过生活行为方式改变和使用他汀类药物。各种降脂治疗的大型荟萃分析显示,只有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对胆固醇水平升高的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应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饮食及药物治疗,使用他汀类药物使LDL-C水平达到目标值。对肝肾功能正常的老年人,调脂药剂量一般不需特别调整,但
15、对老年人调脂治疗要个体化,起始剂量不宜过大,应予以严密监测。,一、危险因素的控制,推荐意见:(1)胆固醇水平升高的缺血性脑卒中和TIA患者,应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及药物治疗。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目标是LDL-C降脂2.59mmol/L以下或LDL-C下降幅度达到30%-40%。(2)伴多种危险因素的缺血性脑卒中和TIA患者,如果LDL-C2.07mmol/L,应将LDL-C降至2.07mmol/L以下或是LDL-C下降幅度大于40%。(3)对于有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或动脉源性栓塞证据的缺血性脑卒中和TIA患者,推荐尽早启用他汀类强化治疗,建议目标LDL-C降至2.07mmol/L以下或是
16、LDL-C下降幅度大于40%。,危险因素的控制,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4)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总体上是安全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及治疗中应定期检测肌痛等临床症状及肝酶、肌酶变化如出现检测指标持续异常并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应减量或停药观察。(参考:肝酶3倍正常上限,肌酶5倍正常上限时停药观察);老年人如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应注意配伍并监测不良反应。(5)对于有脑出血病史或脑出血高风险人群应权衡风险和获益,建议谨慎使用他汀类药物。,危险因素的控制,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TIA的治疗,一、危险因素的控制二、大动脉硬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短暂 缺血 发作 TIA 研究进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81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