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和系统的噪声抑制技术.ppt
《电路和系统的噪声抑制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路和系统的噪声抑制技术.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第六章 电路和系统的噪声抑制技术,熊 蕊,引言电路、系统的干扰和抑制,目前在工业设备和控制系统中大量应用着模拟电路。减少模拟电路的误动作提高电路抗干扰能力,是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技术的重要方面。电子装置和设备通常采用模拟和数字电路混合系统 数字电路往往成为微弱模拟信号电路的噪声源;数字电路的工作特点是动作能量小,翻转速度快、信号电平低,所以外部电磁环境变化产生的噪声容易影响到数字电路的正常工作;数字电路设备本身工作时也产生电磁噪声,几乎都与脉冲信号或时钟脉冲的重复频率、跃变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有密切关系。,本章内容,电路与系统中的EMC,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
2、院,(2)模数转换器的噪声抑制,(1)模拟电路抑制噪声的一般性措施,(3)模拟量多路转换器的噪声抑制,1 模拟电路中的EMC问题,(1)模拟电路抑制噪声的一般性措施,电路内部:器件布置不可过密;改善装置的散热条件 分散设置稳压电源 在配线和安装位置上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电磁耦合 尽量减少公共阻抗值 实行一点接地,(1)模拟电路抑制噪声的一般性措施,电路外部(针对来自电路外部的噪声源):中高压电路附近的静电感应噪声采取:对电子装置和引线加接地的金属屏蔽、远距离传送信号的输入输出线用良好的接地屏蔽,保证柜体电位与传输电缆电位一致、尽可能缩短信号线长度、减少电路阻抗、对整个系统实行全屏蔽等措施 强磁场对
3、附近集成电路的影响采取:信号线远离产生电磁感应的电力线、使二者相互垂直、施加电磁屏蔽等措施 高频装置、火花放电等产生的电磁波噪声、汽车点火拴噪声、大功率调频调幅电磁波、雷达波以及晶体管内部产生的高频噪声采取:隔断噪声传递路径为主的屏蔽、更换产生较大干扰的元器件等措施 电网浪涌电压噪声线路上设置各种滤波器、浪涌抑制器等,(1)模拟电路抑制噪声的一般性措施抑制地线干扰,当门1的输出从高变为低时,会发生以下过程:寄生电容通过门1放电,很大的地电流流过地线阻抗,在门2的地线上形成地线电压,由于门2输出低电平,这个电压直接反应到门2的输出端,成为门4 的输入信号。当幅度超过门4的噪声门限时,导致门4 误
4、动作。地线上的这些干扰不仅会引起电路的误操作,还会造成传导和辐射发射。为了减小这些干扰,应尽量减小地线的阻抗。注意:对于数字电路,地线阻抗决不是地线电阻。例如,宽0.5mm的印制线,每英寸电阻为12m,电感是15nH,对于160MHz的信号,其阻抗为9.24,远大于直流电阻。因此对于数字电路,减小地线电感是十分重要的。,(1)模拟电路抑制噪声的一般性措施抑制地线干扰,总原则: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要分开接地,采用放射形、平面形等接地方式,避免使用单根接地线 对微弱模拟量电路实行全面覆盖的电磁屏蔽 采用直流隔离措施,(2)模数转换器的噪声抑制,模数转换器有积分式、逐次比较式,使用最多的为平方积分式,
5、应注意:减小电源电压脉动(影响基准电压)避免噪声侵入输入电路(尤其是高输入阻抗的模数转换器,应在输入端设置箝位二极管,并采用放大器缓冲,抑制共模和差模噪声后再做模数转换)数字和模拟电路的地(公共线)分开,(2)模数转换器的噪声抑制,积分电容的选择和屏蔽接地金属聚丙稀电容,铜箔接地。电源频率对模数转换器的影响日本购置美国测量仪的调试情况:输入为零时输出信号零点摆动达3mV,为满量程的20,而在美国是正常的电源频率差异:美国按照60Hz时具有最佳噪声抑制来设计时钟频率,其中14位模数转换器的时钟频率位983kHz,由1.966MHz的晶振产生;日本电源频率为50Hz,折算后晶振改为1.6384MH
6、z,时钟频率降为819.2kHz,零点漂移降到0.1mV以下,能正常工作。旁路电容的重要作用集成电路电源并旁路电容,降低电源的高频阻抗,有效抑制芯片的内部噪声和电源噪声。输入电路的噪声各级运算放大器前接低通滤波器,(3)模拟量多路转换器的噪声抑制,多个模拟量做模数转换时采用多路转换器实现对模拟量的切换(只需一个模数转换器)半导体型(隔离式;集成电路式)集成电路式:易受共模噪声影响 抑制干扰基本原则不产生、不传递、不响应 采取措施加入共模扼流圈、变压器双重屏蔽接地、光电隔离、抑制高频噪声(根据采样频率要求,采用电容将前置放大器的频带变窄降低对高频噪声的响应能力;降低变压器带宽及增加采样脉冲宽度)
7、,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2)数字电路常见噪声和一般抑制措施,(1)数字电路的噪声容限,(3)数字电路噪声抑制案例,2 数字电路中的EMC问题,(1)数字电路的噪声容限,直流电压噪声容限交流噪声容限能量噪声容限,(2)数字电路常见噪声和一般抑制措施,电源噪声地线噪声串扰反射公共阻抗噪声静电放电噪声数字电路本身工作时产生的噪声,不能悬空输入端尽量缩短电源线、接地线旁路电路靠近集成电路电源引脚RS触发器等集成电路的输入端和地线间接入陶瓷电容以增强该器件的抗干扰能力大量数据信息同时传输和变化时注意抑制感应噪声,减少与其它控制电路间的串扰,(3)数字电路噪声抑制案例脉冲噪声的抑制,(3)数字
8、电路噪声抑制案例脉冲噪声的抑制,(3)数字电路噪声抑制案例逻辑电路多余输入端的处理,数字逻辑电路中多余输入端的处理,一般都要求不悬空。如果简单的将多余的输入端悬空,则成为一根天线,能直接接收辐射噪声,或通过漏电阻和分布电容接收外来噪声信号。而逻辑电路在其规定的频率范围内,一旦输入电平超过阈值电压,不论是正常信号还是噪声信号,都会使电路动作,尤其是对于内部含有存储元件的电路。,(3)数字电路噪声抑制案例逻辑电路多余输入端的处理,对门电路一些建议的处理方法(以与非门为例):(1)多余输入端接到单独的电源上。(2)在多余输入端串联一个1K10K之间的电阻,再接到电源Ucc上。(3)把多余输入端并联在
9、正在使用的输入端上。这样可以加快响应速度,但是信号源功耗增大,所以引起的电源噪声也会增大。(4)把多余输入端与不用的反相器输出端相连;不用的反相器因为也是多余的,其输入端要接地。,对于触发器类亦可采用类似的方法,分析其正常工作时的输出状态后,再将多余输入端接到电源或者地。触发器的输出端也需要注意抗干扰,在触发器两个输出端(Q和-Q)中仅只用一个输出端(Q)时,为了提高触发器的抗干扰能力,可将-Q输出端对地接一个1000p的瓷片电容,而不是完全悬空,这样Q输出端不易受噪声影响,避免误动作。,电源系统,数字电路常用电源 单边开关电源(脉冲调宽或脉冲调频式)桥式开关电源(DCAC变换整流滤波,半桥式
10、、推挽式、全桥式,PWM方式稳压),抑制电源噪声一般措施不得将开关电源工频电源线与经开关电源整流后的直流输出线捆扎一起;输出采用双绞线,充分利用其LC滤波作用不要沿开关电源线敷设信号输入输出线机壳接地与信号接地分开,电源系统 抑制电源噪声一般措施,周密考虑冲击电流措施(开关电源输出的大容量滤波电容所致)考虑高频滤波电容的安装位置:,启动开关电源时抑制输出的大容量滤波电容引起浪涌电流的一个实例。这个电路在电源端负极串联了一个MOS管Q1。Q1通常情况下是断开的,R2拉低了其门级电平。外加输入电压时,通过R1为门极充电,Q1的充电时间和接通时间由于C1的存在而减慢。选择R1和C1的值,可使输入电容
11、缓慢充电,以限制浪涌电流。输入电容充电完毕,Q1门极再充电,直至被稳压管限压,之后Q1则保持完全开通。,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2)噪声的抑制,(1)PCB板上的噪声及由来,(3)串扰及其抑制,3 PCB板的EMC及设计问题,(1)PCB板上的噪声以及由来PCB板,地线和电源线上的噪声,当数字电路出现电磁干扰的问题,许多有经验的工程师会检查地线和电源线上的噪声,通常的结果是在电源线和地线上,用示波器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噪声电压。虽然许多人可以断定这些噪声是造成电路电磁干扰问题的原因,但是不知道如何解决。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噪声是如何产生的。,地线和电源线上的噪声,电源线上的噪声:图中是一
12、个典型的门电路输出级(图腾柱输出),当输出为高时,Q3导通,Q4截止,相反,当输出为低时,Q3截止,Q4导通,这两种状态都在电源与地之间形成了高阻抗,限制了电源的电流。但是,当状态发生变化时,会有一段时间Q3和Q4同时导通,这时在电源和地之间形成了短暂的低阻抗,产生30100毫安的尖峰电流。当门输出从低变为高时,电源不仅要提供这个短路电流,还要提供给寄生电容充电的电流,使这个电流的峰值更大。由于电源线总是有不同程度的电感,因此当发生电流突变时,会产生感应电压。这就是在电源线上观察到的噪声。由于电源线阻抗的存在,也会造成电压的暂时跌落。,地线和电源线上的噪声,地线上的噪声:在当电源线上产生上述尖
13、峰电流的同时,地线上必然也流过这个电流,特别是当输出从高变为低时,寄生电容要放电,地线上的峰值电流更大(这与电源线上的情况正好相反,电源线上的峰值电流在输出从低变为高时更大)。由于地线总是有不同程度的电感,因此会感应出电压。这就是地线噪声。地线和电源线上的噪声电压不仅会造成电路工作不正常,而且会产生较强的电磁辐射。,电源线、地线噪声电压波形,电源线上的电流 ICC:在输出状态不同时,幅值是不同的。输出稳定时,电流也是稳定的。当输出从低变为高时,由于瞬间短路,电流增加,同时需要给电路中的寄生电容充电,电流更大。当输出从高变为低时,由于瞬间短路,电流增加,但不需要给电路中的寄生电容充电,因此电流较
14、输出从低变为高时为小。电源线上的电压VCC:当电流 ICC发生突变时,由于电源线的电感L,会有感应电压Ldi/dt产生。地线上的电流 Ig:地线上的电流是电源线上的电流与电路中寄生电容放电电流之和。在输出稳定时,电流也是稳定的。当输出从低变为高时,由于瞬间短路,电流增加。当输出从高变为低时,由于瞬间短路,电流增加,同时由于电路中的寄生电容放电,因此电流峰值较输出从低变为高时更大。地线上的电压Vg:当电流 Ig发生突变时,由于地线的电感L,会有感应电压Ldi/dt产生。,线路板走线的电感,L=0.002S(2.3lg(2S/W)+0.5 H,W,S,M,I,I,式中:S=导体长度(cm)W=导体
15、宽度(cm)t=导体厚度(cm),L=0.002S 2.3 lg(2S/(W+t)+0.5 H,矩形导体的电感:,线路板走线的电感:对于线路板走线,t W,则电感计算公式简化为:,线路板走线的电感,控制走线的电感:从电感的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电感与其长度和长度的对数成正比,缩短导线的长度能够有效地减小电感。但是电感随着的导体的宽度的对数减小而减小。因此,增加走线的宽度对减小电感的作用很有限。当宽度增加一倍时,电感仅减小20。,式中:S=导体长度(cm)W=导体宽度(cm),线路板走线的电感,并联导线的电感:当两个导体并联起来时,并联的总电感如下:M是两个导体之间的互感。当两个导体靠得很近时,互
16、感等于单个导体的自感,总电感几乎没有减小。当两个导体距离较远时,互感可以忽略,总电感降低为原来的1/2。因此,多根导体并联是一个降低电感更有效的方法。,地线网格,为了保证数字电路的可靠工作,减小线路板上所有电路的地线的阻抗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对于多层板,往往专门设置一层地线面。但是,多层板的成本较高,在民用产品上较少使用。实际上,在双层板上做地线网格能获得几乎相同的效果。地线网格:在双层板的两面布置尽量多的平行地线,一面水平线,另一面垂直线,然后在它们交叉的地方用过孔连接起来。虽然从上面的分析中知道:平行导体的距离远些,减小电感的作用更大,但是考虑到每个芯片的近旁应该有地线,往往每隔11.5cm
17、布一根地线。,地线网格,地线网格的制作方法:制作地线网格的一个关键是在布信号线之前布地线网格,否则是十分困难的。尽管地线要尽量宽,但是除了作为直流电源主回路的地线由于要通过较大的电流,需要有一定的宽度外,地线网格中的其它导线并不需要很宽,即使有一根很窄的导线,也比没有强。地线网格的效果:两块线路板的布局和安装的器件完全相同,只是一个有地线网格,一个没有地线网格,测量线路板上芯片之间的地线噪声电压值(mV)如下:测 量 点 IC1 IC2 IC1-IC3 IC1 IC4 IC1-IC11 IC7 IC15 IC15-IC16 单点接地 150 425 425 625 850 1000地线网格 1
18、00 150 120 200 125 100,电源线噪声的消除,如前所述:逻辑门的输出状态发生变化时,电源线上会有电流突变,由于电源线的电感效应,会在电源线上产生噪声电压,对其它共用电源的电路产生干扰,并且会产生辐射。因此必须设法解决这个问题。按照解决地线噪声电压的思路:在线路板上设置电源线网格来减小电源线的电感。这固然是可以的。但这要占有宝贵的布线空间。对于电源线电感的问题,一般用下面的方法:储能电容:储能电容的作用是为芯片提供了电路输出状态发生变化时所需的大电流,这样就避免了电源线上的电流发生突变,减小了感应出的噪声电压。即使在线路板上使用了电源线网格或电源线面(电源系统具有很小的电感),
19、储能电容也是必要的。这是由于储能电容将电流变化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减小了辐射(后面将看到辐射量与电流环路的面积成正比)。,电源解耦电容的正确布置,储能电容安装的位置:储能电容的作用是为芯片提供瞬态高能量,因此在布线时,要尽量使它靠近芯片。这种提法有时不够确切,更确切的要求是:使储能电容的供电回路面积尽量小。或者说:储能电容与芯片电源端和地线端之间的联线尽量短。芯片的影响:储能电容与芯片之间的联线长度是线路板走线的长度加上芯片自身引脚的长度。因此,要减小这个两部分的总长度。要选用电源引脚与地引脚靠得近的芯片、不使用芯片安装座、使用表面安装形式的芯片等。二级储能电容:每片芯片的储能电容在放电完毕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路 系统 噪声 抑制 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81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