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介质的极化机制.ppt
《电介质的极化机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介质的极化机制.ppt(1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电介质的极化机制,常见的三种极化机制:电子位移、离子位移和固有偶极矩取向极化其它极化机制:热离子弛豫极化,空间电荷极化,第二章:介电性质,2,电介质的特点是,在电场作用下要产生极化或极化状态改变,它以感应的方式而不是以传导的方式传递电的作用。不同晶系的晶体对称性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反映在介电性质上,就是他们的独立介电常数(或极化率)的数目不同,或者说,晶体的独立介电常数的数目与晶体的对称性有关。,3,电位移和极化强度的关系:,极化强度的定义:,4,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要产生极化。从微观来看,介质极化的形成可以有以下三种情形,组成介质的原子或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原子的或离子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
2、,即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其壳层电子的负电中心不重合,因而产生感应偶极矩,称为电子位移极化。,5,组成介质的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正负离子产生相对位移。因为正负离子的距离发生改变而产生的感应偶极矩,称为离子位移极化。,6,组成介质的分子为有极分子(即分子具有固有偶极矩),没有外电场作用时,这些固有偶极矩的取向是无规则的,整个介质的偶极矩之和等于零。当有外电场时,这些固有偶极矩将转向并沿电场方向排列。因固有偶极矩转向而在介质中产生偶极矩,成为取向极化。,7,电子位移极化,8,P,E,electron,nuclear,9,当电场为零时,组成介质的原子(或离子)其壳层电子的负电中心与原子核(正电中心)重
3、合,不存在偶极矩。当电场不为零时,壳层电子沿电场相反方向移动,原子核则沿电场方向移动(或者说电子云发生畸变)。可见电场的作用是使正负电中心分离。,10,另一方面,壳层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吸引力的作用是使正负电中心重合。就是在这二各力的作用下原子处于一种新的平衡状态。在这个新平衡状态中该原子具有一个有限大小的感应偶极矩,用Pe表示感应偶极矩的大小,Pe与电场之间的关系为:,11,其中e称为电子位移极化率。为了估计一下电子位移极化率的大小,我们以氢原子为例说明如下。,12,设电场E的方向与氢原子轨道平面垂直,电子轨道半径为a,如图2-2。若电子轨道平面偏离原子核的距离为x,则感应偶极矩为:,13
4、,图2-2在外电场E的作用下氢原子的壳层电子轨道位移示意图,X=,14,式中电荷e和电场E是已知量,如果把x也用已知量表示出,e的大小即可解决。现在就来求x=?,15,因为壳层电子-e是在电场力f1=-eE和原子核的吸引力 f2=-e2/(a2+x2)共同作用下达到新的力学平衡状态的。f2在f1方向上的分量为:,16,当电场不是很大时,正负电荷中心的偏离x很小,即有xa,于是上式可简化为:,17,根据力学平衡条件,并考虑到f1与f2cos()方向相反,故有:,即:,18,故得:,所以:,19,用量子力学计算可得:,可见,氢原子的电子位移极化率e与其轨道半径的立方成正比,已知氢原子的轨道半径a=
5、0.510-8厘米,代入到上式即得氢原子的电子位移极化率为 e=0.5610-24(厘米)3。,20,此结果与实验相比较,两者数量级相同。应该指出,上式是从最简单的氢原子得到的,对于较复杂的原子,电子位移极化率与轨道半径的立方成正比的关系仍然成立。从这个关系还可以看出以下几点:,21,因为原子内层电子受到原子核束缚较大,所以内层电子在外电场作用下产生的位移较小,因而对电子位移极化率的贡献也较小;原子的外层电子,特别是价电子,受到原子核束缚较小,在外电场作用下,这些电子产生的位移最大,因而对电子位移极化率的贡献也最大。可以认为原子中价电子对电子位移极化率的贡献最大。,22,离子的电子位移极化率的
6、性质与原子的电子位移极化率的性质大致相同。因为原子得到了电子就成为了负离子,原子失去了电子就成为正离子,所以一般负离子的电子位移极化率大于正离子的电子位移极化率。,23,因为介质的极化强度等于其单位体积中的偶极矩之和。可见极化强度的大小,不仅与偶极矩有关,而且也于单位体积中的偶极矩数目有关(或者说与单位体积内的粒子数有关)。因此,常用e/a3来衡量此离子的电子位移对介质极化率(或介电常数)的贡献的大小。如果希望得到介电常数大的材料,就应在该材料中设法加入e/a3大于1的离子,例如O2-、Pb2+、Ti4+、Zr4+、Ce4+等离子。,24,离子位移极化,对于离子组成的分子,在电场作用下,正负离
7、子都要产生有限范围的位移,因而使介质产生感应偶极矩。这种感应偶极矩是正负离子之间出现相对位移的结果。,25,在电场E的作用下,正负离子产生相对位移示意图,26,positive,negative,E,P,27,如果用i代表离子位移极化率;Pi代表离子位移的感应偶极矩;E代表电场强度。它们之间的关系为:,28,为了估计一下离子位移极化率i的大小,今以二个异性离子组成的分子(如NaCl)为例说明如下:假设电场E的方向与该分子的轴线平行。如图2-3所示,E=0时,二个异性离子之间的距离为a;E0时,二个异性离子之间的距离为r=a+r,其中r为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相对位移。,29,因离子位移而产生的
8、感应偶极矩为:,由上两式可得;,30,可见只要把r也用已知量表示出来,i的大小即可知道。现在来计算r=?求离子位移极化率的方法与求电子位移极化率的方法类似,因为正负离子也是电场力和正负离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共同作用而达到新的力学平衡态的。,31,作用在正负离子的电场力为:,负离子对正离子的作用力有二个。其一为离子间的吸引力,,32,另一是离子间壳层电子的排斥力(即电子云之间的排斥力),式中n随离子的电子数增加而增大,一般在6至11之间,可在物理手册中查到。,33,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有:,即:,34,当电场不是很大时,正负离子间的相对位移r很小,即r a。利用这个条件,可使上式简化。因为:,35,由这
9、些结果可得,故有,36,即得离子位移极化率为:,可见离子位移极化率i与正负离子半径之和的立方成正比。,37,若将离子间的距离看成离子半径之和,并用r+、r-代表正负离子的半径,上式可写成,因为离子半径的数量级为10-18厘米,n的数量级在6-11之间,所以离子位移极化率与电子位移极化率同一数量级;或者说,离子位移对极化的贡献与电子位移对极化的贡献同一数量级。,38,最后应该指出,在上述氢原子的举例中,当电场不是很大时,正负电荷中心的偏离x很小,利用 xa(原子半径)的条件,将氢原子核对壳层电子的作用力简化为,39,同样,在上述异性离子的举例中,也曾利用 r(r+r-)条件,将正负离子间的相互作
10、用简化为:,40,另一方面,我们有知道弹性力的特点是:弹性力felas的大小与位移x成正比,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反,即:,式中比例系数K为弹性系数。,41,与电子位移极化、离子位移极化中力的表达式相比较,容易看出它们之间完全相似,故称准弹性力。这样一来,在氢原子的例子中可以认为壳层电子是在电场力和准弹性力的共同作用下,达到新的平衡态的;在二个异性离子组成的分子的例子中,正负离子也是在电场力和准弹性力的共同作用下,达到新的平衡态的。,42,电子位移极化率e=a3和离子位移极化率i=(r+r-)3/(n-1)都是正负电荷(或正负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简化为准弹性力的条件下得到的。,43,固有偶极
11、矩取向极化,如果组成介质的分子具有固有偶极矩(称为有极分子),例如,水分子H2O,其中氧离子与二个氢离子不是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分布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因此水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存在固有偶极矩,如图所示。,44,P,45,当电场 E=0时,介质中各分子的固有偶极矩的取向是无规则的,所以各偶极矩的矢量和为零,介质不存在极化。当电场 E0时,在电场作用下,这些固有偶极矩将沿着电场方向排列,各偶极矩的矢量和不为零,介质产生极化。在离子位移极化和电子位移极化的情况,位移极化的产生是由于电场力与弹性力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与电场方向平行的感应偶极矩。,46,电场力的作用是使正负电荷中心分离,准弹性力的作
12、用是使正负电荷中心重合,即准弹性力起着阻碍极化的作用。电场力与准弹性力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在取向极化的情况中,电场的作用是使分子的固有偶极矩转到沿电场的方向排列;而妨碍定向排列的阻力是介质中分子的热运动。,47,或者说,电场的作用使固有偶极矩有序化,热运动的作用使固有偶极矩无序化,电场与热运动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为了强调位移极化与取向极化的差别,有时也称前者为与热运动无关的极化,后者为与热运动有关的极化。取向极化与位移极化的机制不同,因此处理方法也不同。要用热运动有关的规律来解决取向极化的问题。,48,当电场E=0,热运动0时,介质中各分子的固有偶极矩完全无序化;电场E0,热运动=0(绝对零度)时
13、,介质中各分子的固有偶极矩完全有序化;当电场E0,热运动0时,介质中各分子的固有偶极矩的排列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如果E愈大或温度愈低,有序化程度就愈高;E愈小,或温度愈低,有序化程度就愈低。,49,有极分子的分布示意图,50,51,52,因为当温度不等于绝对零度(即T0K)时,介质中各分子的热运动也不等于零,所以在一般电场作用下,介质中各分子的固有偶极矩是不能出现如图所示的完全有序化,这也表示当E=0,T0K时,各分子的固有偶极矩在电场方向上的分量各不相同,而固有偶极矩在电场方向上的分量才对介质的极化有贡献.,53,计算结果,可得取向极化率 orien为,式中为P0分子固有偶极矩,kB是玻尔
14、兹曼常数,T是绝对温度。,54,可以看出,取向极化率不同于位移极化率,取向极化率与温度有关,而位移极化率与温度无关。现在估计一下orien的大小。室温时,P02 10-34cgs厘米,3kBT 1210-14尔格,故得orien 10-21(厘米)3,而位移极化率的大小为10-24(厘米)3。可见,取向极化率远大于位移极化率。,55,如果介质极化时存在上述三种极化机制,其中以取向极化的贡献最大。分子中存在固有偶极矩的概念的建立,不仅可以解释一些由有极分子组成的电介质具有较大的介电常数这一事实,而且对于电介质的了解和有关的分子结构知识都是有贡献的。,56,取向极化率orien的导出,因为介质中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介质 极化 机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78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