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地表水-河海大学.ppt
《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地表水-河海大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地表水-河海大学.ppt(1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 基本概念(*)评价程序(*)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容量、总量控制、保护措施等(*),2,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 基本概念 水体:包括水、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底质和水生生物等;水环境:指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以及与其密切相连的诸环境要素;水环境质量:主要由水质、底部沉积物和水生生物等三部分组成的状况决定的。,3,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 基本概念 水体污染:由于人为活动或自然污染引起的水体的感官性状、物理化学性质、水生生物组成,以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破坏水体
2、原有的功能。水体污染源:包括点源和面源。水体污染物和水质参数: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和碱、热效应;物理参数(温度、嗅、色、浊度、固体)、化学参数(无机和有机)和生化参数(大肠杆菌等)。水体自净:包括物理自净、化学自净、生物自净。,4,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二节 评价思路 拟建项目的工程概况及工程性质(查相关政策文件)地表水评价等级划分、工作大纲现状调查(水文、水质、现有污染源)拟建项目的工程分析(估算水污染源)影响预测(拟建项目水污染源对水环境的贡献)对照相关标准进行评价分析提出减小水环境影响的有效措施和建议,5,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等级划分依据(1)拟建设项目的
3、污水排放量-1-20000m3/d-2-10000 m3/d-3-5000 m3/d-4-1000 m3/d-5-200 m3/d(2)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复杂类型3,或类型2且水质参数10;中等类型2且水质参数10;或类型1且水质参数7;简单类型1,水质参数7。,6,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等级划分依据(3)受纳水体的水域规模对于河流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大:150 m3/s;中:15150 m3/s;小:15 m3/s;对于湖泊和水库(枯水期平均水深及水面面积)大:H10m,A25km2;H10m,A50km2;中:H10m,A为2.525km2;H10m,A为550
4、km2;小:H10m,A2.5km2;H10m,A5km2。,7,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等级划分依据(4)受纳水体的水质要求国家或地方政府对水体的功能区划要求(IV类水质),8,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等级划分方法 查表,9,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等级注意: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他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查表后可根据建设项目和项目区域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评价级别。,10,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等级划分举例:某拟建项目将排放含BOD、酚和氯化物等污染物的废水12000 m3/d,水温为60,pH为3.5
5、。拟排入一条平均流量为50 m3/s的河流,该河为III类水体。问:(1)该项目的水环境评价等级?(2)如果将废水排入一个平均水深12 m,面积20 km2属II类水体的水库,则评价等级如何?,11,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范围 基本接近调查范围或略小于调查范围,但必须遵守考虑评价等级、污染影响范围和敏感区的远近等规则。,12,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8978-199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13,第五章 地表
6、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三节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点源调查主要内容排放口的平面位置(附污染源平面位置图)及去向;排放口在断面上的位置;排放形式:分散排放还是集中排放。排放数据(主要水质参数,并调查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数据)。用排水状况(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及排水总量)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废、污水处理状况:主要调查废、污水的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事故状况等。,14,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三节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非点源调查主要内容 概况:原料、燃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附污染源平面位置图)、堆放面积、堆放形式、堆放点的地面铺装及其保洁程度、堆放物的遮盖方式等。排放方式、排
7、放去向与处理情况:应说明非点源污染物是有组织的汇集还是无组织的漫流;是集中后直接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是单独排放还是与生产废水或生活污水共同排放等。,15,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三节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污染源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对搜集到的和实测的污染源资料进行检查,找出相互矛盾和错误的资料并予以更正,资料中的缺漏应尽量填补。将这些资料按污染源排入地面水的顺序及水质参数的种类列成表格,并从中找出受纳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法),16,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四节 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调查范围 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面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区域;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
8、后可能的达标范围;考虑评价等级的高低,等级高时取较大值,等级小时取较小值;考虑附近的敏感区(取水口、渔场、保护区等)。,17,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四节 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调查范围,Q,18,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四节 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调查范围,Q,19,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四节 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调查范围,Q,20,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四节 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调查时期,确定三个水期各自代表的月份或季度考虑评价等级的不同(一级全,二级次,三级简)考虑面源污染严重的区域应该调查丰水期生活水源和食品加工水源或渔业用水等应调查冰封期(如果
9、较长),21,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四节 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调查内容,水文调查和水文测量 降雨 气象 水文特性 水体特征,22,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四节 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调查内容,水质调查和监测常规水质参数特殊水质参数水生生物和底质方面的参数(高级评价项目),23,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是从所调查的水质参数中选取的;所选择的水质参数包括现两类:一类是常规水质参数,它能反映水域水质一般状况;另一类是特征水质参数,它能代表建设项目将来排放的水质。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调查一些补充项目。,第四节 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现状评价因子的选择,24,
10、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常规水质参数:以GB 3838中所提出的pH、DO、CODMn、COD、BOD5、TN、NH4-N、酚、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磷等(24项)为基础,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污染源状况适当删减。,第四节 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现状评价因子的选择,25,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特征水质参数: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等级选定。可根据按行业编制的特征水质参数表进行选择,可适当删减。,第四节 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现状评价因子的选择,26,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其它方面参数:当受纳水域的环境保护要求较高(如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珍贵水生生物保护
11、区、经济鱼类养殖区等),且评价等级为一、二级时,应考虑调查水生生物和底质。其调查项目可根据具体工作要求确定,或从下列项目中选择部分内容:水生生物方面:浮游动植物、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等。底质方面:主要调查与拟建工程排水水质有关的易积累的污染物。,第四节 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现状评价因子的选择,27,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四节 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现状评价因子的选择注意:,根据项目废水排放的特点和水质现状调查结果,选择其中主要的污染物、对地表水危害较大污染物、国家和地方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作为评价因子。,28,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四节 地面水环
12、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现状评价方法单因子指数法,一般参数的标准指数:,29,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四节 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现状评价方法单因子指数法,特殊参数的标准指数:,饱和溶解氧,DO数值越低水质越差,30,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四节 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现状评价方法单因子指数法,特殊参数的标准指数:,pH值两端有限值,水质影响不同,31,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四节 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现状评价方法注意:,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1时,表明该水质因子在评价水体中的浓度符合水域功能及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32,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四节 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
13、与评价现状评价方法注意:,实测统计代表值获取的方法:,极值法:某水质因子的监测数据量少,水质浓度变幅大;均值法:某水质因子的监测数据量多,水质浓度变幅小;内梅罗法:某水质因子有一定的监测数据量,水质浓度变幅较大。,极值的选取主要考虑监测数据中反映水质状况最差的一个数据,33,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四节 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现状评价方法单因子指数法,根据计算统计结果分析评述各监测断面(点)的各水质参数是否超标、超标倍数、总体超标率;结合区域规划和污染源情况分析造成超标的原因;评述各监测断面(点)的水质和评价水域的水质是否符合其规划的水域功能(环境保护目标、几类水质)等。,34,课堂测
14、试-单选,1、污染物随着污水排入河流后()。(1)在河流横向断面上立即与河水充分混合(2)在河流横行断面上只经横向混合一定距离后与河水充分混合(3)经垂向混合、横向混合后与河水充分混合(4)当河流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污染物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15%时,可以认为此污染物的浓度已达到均匀分布,35,课堂测试-单选,2、推流迁移过程中污染物不变的量是()。(1)所处位置(2)污染物的浓度(3)污染物质量通量(4)运移速度,36,课堂测试-多选,3、下列关于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说法正确的是()。(1)物理过程作用主要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吸附和混凝过程。(2)天然水体具有混凝沉
15、淀作用和吸附作用(3)混合作用只能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总量,不能减少其浓度。(4)生物自净的基本过程是水体中的微生物在溶解氧充分地情况下,将一部分有机污染物当作食饵消耗掉,将另一部分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成无害的简单无机物。,37,课堂测试-多选,4、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通过分散作用得到稀释,分散的机理包括()。(1)分子扩散(2)物理扩散(3)湍流扩散(4)弥散作用,38,课堂测试-多选,5、对类比分析法描述正确的有()。(1)该法需调查与建设项目性质相似,且其纳污水体的规模、流态、水质也相似的工程(2)该法属于定量化程度高(3)该法的缺点是相似的水环境状况不易找到,所得结果比较粗略(4)一般多在评价
16、工作级别较低,且评价时间较短,无法取得足够的参数、数据时使用,39,课堂测试-多选,6、从机制上面讲水体自净分为()。(1)物理自净(2)污水人工处理(3)化学自净(4)生物自净,40,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预测评价筛选预测评价因子原则,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应根据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等级、当地的环保要求筛选和确定。拟预测水质参数的数目应既说明问题又不过多。一般应少于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的数目。建设过程、生产运行(包括正常和不正常排放两种)、服务期满后各阶段均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决定其拟预测水质参数,彼此不一定相同。,41,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7、,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预测评价筛选预测评价因子原则,根据上述原则,在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中选择拟预测水质参数。对河流,可以按下式将水质参数排序后从中选取:,ISE是负值或越大说明建设项目对河流中该项水质参数的影响越大。,42,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预测评价预测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专业判断法,43,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预测评价预测条件的确定,受纳水体的水质状况 按照评价工作等级要求和建设项目外排污水对受纳水体水质影响的特性,确定相应水期及环境水文条件下的水质状况及水质预测因子的背景浓度。一般采用环评实测水质成果数据或者利用收集到的现
18、有水质监测资料数据。,44,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预测评价预测条件的确定,拟预测的排污状况 一般分废水正常排放(或连续排放)和不正常排放(或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两种情况进行预测,两种情况均需确定污染物排放源强、排放位置及排放方式。,45,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预测评价预测条件的确定,预测的设计水文条件 在水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不同的多个阶段。对于内陆水体,自净能力最小的时段一般为枯水期,个别水域由于面源污染严重也可能在丰水期;对于北方河流,冰封期的自净能力很小,情况特殊。在进行预测时需要确定拟预测时段的设计水文条件,如十年一遇连续
19、7天枯水流量、多年平均枯水期月平均流量。,46,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预测评价预测条件的确定,水质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或初始条件)确定参数的方法有实验测定法、经验公式估算法、模型实定法、现场实测法等。对于稳态模型需要确定预测计算的水动力、水质边界条件;对动态模型或模拟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的模型,还需确定初始条件。,47,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预测评价预测点位(或断面)的确定:,已确定的敏感点;环境现状监测点;水文条件和水质突变处的上下游,水源地、重要水工建筑物及水文站附近;河流混合过程段的代表性断面;排污口下游可能超标的点位。,48,第五章 地
20、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预测评价预测时段的确定:,建设过程、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一般均应预测拟建项目生产运行阶段的影响,并分为正常排污和非正常排污;建设过程超过1年的应进行施工期预测;矿山开挖和垃圾填埋场等应进行服务期满后预测。,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一、二级项目:预测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的两个时期;三级评价项目:可知预测自净能力最小的时期。,49,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预测评价水体和污染源的简化:,河流(河口):断面形状(不规则矩形或梯形);湖库(水库):形态(狭长湖河流),大小(H15m分层);,50,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五节 地面水
21、环境预测评价水体和污染源的简化:,排放形式的简化(点源和非点源),以下情况可简化为均布的非点源:无组织排放和均布排放源;排放口多且间距小,最远两排放口间距小于预测河段或湖(库)岸边长度的1/5时;排入河流(或湖库)的两排放口距离较近,可简化为一个,其位置假设在两者之间,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当两个或多个排放口间距或面源范围小于沿方向差分网格的步长时,可以简化为一个。,两排污口距离小于或等于预测河段长度1/20为近;大于预测距离的1/5为远。,51,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预测评价模型选取的原则,河流,充分混合段可以采用一维模型或零维模型预测断面平均水质;大中河流,且排放口下
22、游35km以内有集中取水点或其他特别重要的保护目标时,均应采用二维模型或其他模型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河流水温,可以采用一维模型预测断面平均值或其他预测方法,pH可以采用零维模型预测;小湖(库)可以采用零维数学模型,预测平衡时的平均水质,大湖应该预测排放口附近各点处的水质;,52,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预测评价模型选取的原则,各种解析解模型适用于恒定水域中点源连续恒定排放,其中二维解析解模型只适用于矩形河流或水深变化不大的湖泊、水库;稳态数值模型适用于非矩形河流、水深变化大的浅水湖泊、水库形成的恒定水域内的连续恒定排放;动态数值模型适用于各类恒定水域中的非连续恒定排放或非
23、恒定水域中的各类排放。,53,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预测评价河流稀释混合模型,点源,河水、污水稀释混合方程,持久性污染物,模型的适用条件:河水流量与污水流量之比大于10-20;不需考虑污水进入水体的混合距离。,54,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预测评价河流稀释混合模型,点源,河水、污水稀释混合方程,持久性污染物,允许纳污量,55,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预测评价河流水质数学模式预测方法河流稀释混合模型,点源,河水、污水稀释混合方程,非持久性污染物,分段模拟,计算精度和实用性较差,适合于较浅、较窄河流完全混合段非持久性污染物的三级评
24、价,按混合公式计算,56,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预测评价河流水质数学模式预测方法河流稀释混合模型,非点源,持久性污染物,57,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预测评价河流稀释混合模型,非点源,持久性污染物(允许纳污量),58,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预测评价湖库稀释混合模型,湖库、非持久性污染物,当以年为时间尺度来研究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过程时,可把湖泊看作一个完全混合反应器,59,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预测评价河流一维模型,连续点源、河流、一维,假定:河流稳态,污染物在断面上迅速混合均匀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在
25、一定范围内经过平流输移、纵向弥散和横向混合后达到充分混合,或者根据水质管理的要求允许不考虑混合过程而假定在排污口断面瞬时完成均匀混合,即假定水体内在某一断面处或某一区域之外实现均匀混合,则不论水体属于江、河、湖、库的任一类,均可按一维问题概化计算条件。,60,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预测评价河流一维模型,连续点源、河流、一维考虑弥散作用,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若x=0时,浓度为C0,则下游x处的浓度为:,思考:假设为持久性污染物则如何?,61,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五节 地面水环境预测评价河流一维模型,连续点源、河流、一维忽略弥散作用,一般河流的对流作用比弥散作用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 地表水 大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78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