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 工程分析.ppt
《环境影响评价 工程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 工程分析.ppt(1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影响评价 工程分析,第一节 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 二、工程分析的方法目前可供选用的方法有类比法、物料衡算法和资料复用法。1、类比法 2、物料衡算法 3、资料复用法,类比法是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注意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和可比性。(1)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2)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3)环境特征的相似性。类比法也常用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污系数去计算污染物排放量。,1、类比法,经验排污系数法公式:采用经验排污系数法计算时,必须对生产工艺、化学反应、副反应和管理等情况全面了解,掌握原辅材料、燃料成分和消耗定额。一些计算结果可能与实
2、际存在误差,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结果的一致性。,2、物料衡算法,物料衡算法是用于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的常规和最基本的方法。在具体建设项目产品方案、工艺路线、生产规模、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及治理措施确定的情况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核算污染物排放量,即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必须等于产品数量和物料流失量之和。,其计算通式如下:,当投入的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时,可按下列总量法公式进行衡算:(1)总物料衡算公式,3、资料复用法,此法是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的方法。虽然此法较为简便,但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很难保证,所以只能在评价工作等级较低的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3、中使用。,三、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2、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一般情况下,工艺流程应根据工艺过程的描述及同类项目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绘制。环境影响评价关心的是工艺过程中产污的具体部位,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所以绘制污染工艺流程应包括涉及产污的装置和工艺过程,其他过程和装置可以简化,有化学反应发生的工序列出主要反应式。并在总平图上标出污染源准确位置,以便为其他专题评价提供可靠资料。,3、污染源源强分析与核算,(1)污染物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对于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 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源强(2)物料平衡和水平衡取水量重复用水量耗水量(4)无组织排放源的统计,耗水量,耗水量:指整个工程项目消耗掉的新鲜水
4、量总和。式中,Q1产品含水,即由产品带走 的水;Q2间接冷却水系统补充水 量,即循环冷却水系统补 充水量;Q6生产用水量。,Q3洗涤用水(包括装置和生产区地坪冲洗水)、直接冷却水和其他工艺用水量之和;Q4锅炉运转消耗的水量;Q5水处理用水量,指再生水处理装置所需的用水量;,5、环保措施方案分析,首先对项目可研等文件提供的污染防治措施进行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及运行可靠性评价,若不能满足环保要求,需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替代方案)要点如下:(1)建设项目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2)项目采用污染处理工艺,排放污染物达标的可靠性。(3)环保投资构成及在总投资中占的比例。,第二节 生态影
5、响型项目工程分析,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分析技术要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工程分析一般要把握如下几点要求:(1)工程组成完全。(2)重点工程明确。(3)全过程分析。(4)污染源分析。(5)其他分析。,第三节 事故风险源项分析,源项分析是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基础工作之一,其准确度直接关系环境风险评价的质量。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中的源项分析是通过对建设项目的潜在危险识别及事故概率计算,筛选出最大可信事故,估算危险化学品泄漏量。在此基础上进行后果分析,确定该项目风险度,与相关标准比较,评价能否达到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一、源项分析步骤,通常将源项分析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定性分析为主,后一阶段以定
6、量为主。,二、泄漏量计算,1、泄漏设备分析2、泄漏物质性质分析3、泄漏量计算,第三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一、自然环境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技术要求、地理位置、地下水环境、地质、土壤与水土流失、地形地貌、动、植物与生态、气候与气象、地面水环境,二、社会环境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技术要求,1、社会经济2、文物与景观3、人群健康状况,第二节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设施或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筑构造),称大气污染源(排放源)。大气污染源按污染物产生的主要来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
7、染源。人为源又分为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四大类。,按污染源的几何形状,可分为点源、线源、面源和体源;按污染源的运动特性,可分为固定源和流动源;按污染源的几何高度,可分为高架源、中架源和低架源;按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时间长短,可分为连续源、瞬时源和持续有限时间源;按污染源排放形式,可分为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2、大气污染源调查方法,大气污染源调查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1)现状实测法(2)物料衡算法。(3)经验估计法。,二、污染气象调查与分析,常规气象资料与现场观测资料相关性分析,、常规气象资料与现场观测资料相关性分析,对于气象站位于评价区外或建设地与气象站地形差
8、异明显,则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气象台(站)资料,必须与现场观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后方可考虑其使用价值。相关分析方法可采用分量回归法,即将两地的同一时间风矢量投影在X(可取E-W向)和Y(可取N-S向)轴上,然后分别计算其X、Y方向速度分量的相关性。,所用资料的样本数不得少于规定的观测周期所获取的数量。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资料,可根据求得的线性回归系数a、b值,对气象台站的长期资料进行订正。一级评价项目,相关系数r不宜小于0.45,二级评价项目不得小于0.35。,3、常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内容,(1)地面气象资料 一级评价项目应至少包括以下各项:年、季(期)地面温度,露点温度及降雨量;风玫瑰图;月平均风
9、速随月份的变化(曲线图);季(期)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年季(期)各风向,各风速段、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及各级大气稳定度出现频率。,(2)高空气象资料,可直接从符合要求的气象台站获得,如果没有符合要求的气象台,进行现场观测。规定时间的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年、季(期)的规定时间的逆温层(包括从地面算起第一层和其它各层逆温)及其出现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规定时间各级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日混合层最大高度及对应的大气稳定度。,4、气象资料调查分析方法,常用的扩散模式中需要的气象参数主要有风速、风向、环境温度、稳定度、扩散参数、混合层高度等。(1)风场风场是指局地大气运动的流场,包括风速
10、、风向等参数。,风速统计量还包括不同时间的风廓线图,即风速随高度的变化,以研究大气边界层内的风速规律。一般情况下,建议选用幂律,即:P为风速高度指数,是一个与大气稳定度和地形条件有关的参数,按表3-1取值。,(2)温度(3)稳定度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由于仅用地面常规气象资料来判断大气稳定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也是环评中常用方法。该法认为:近地层大气的热状况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表面的加热和冷却过程。因此,可以用太阳高度角、云量和风速来判断大气稳定度。,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分为六类,即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并分别以A、B、C、D、E和F表示。分类时,
11、首先由云量与太阳高度角按表3-3查出太阳辐射等级,再由太阳辐射等级与地面风速按表3-4查找稳定度等级。,(4)联合频率 联合频率是指由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构成的组合频率。(5)扩散参数(6)混合层高度混合层是指边界层中存在的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以下的大气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推荐两种确定混合层高度方法,即Holzworth法(干绝热法)和计算法。,5、常见的不利气象条件,不利气象条件指熏烟状态及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污染的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等条件(也称典型气象条件)。评价中选择不利气象条件经常从全年每小时和每日计算出的小时和日平均地面浓度中筛选对环境敏感区和综合各关心
12、点造成污染较重的小时或日典型气象条件。,三、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1、监测布点(1)监测点位数量设置。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数不应少于6个;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13个点进行监测。布点方法:扇形布点、网络布点、功能布点、同心圆布点,3、监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1)平均值的统计计算(2)超标倍数的统计计算(3)超标率的统计计算(4)单项质量指数法,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二、水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 水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的目的是掌握评价范围内水体污染源、水文、水质和水体功能利用等方面的环境背景情况,为地
13、面水环境现状和预测评价提供基础资料。1、调查范围2、调查时间4、污染源调查,4、污染源调查,凡对环境质量可以造成影响的物质和能量输入,统称污染源;输入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污染物或污染因子。影响地面水环境质量的污染物按排放方式可分为点源和面源,按污染性质可分为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水体酸碱度(pH值)和热效应四类。,污染源,按产生及进入环境的方式分,点源:污染物产生的源点和进入环境的方式为点源,面源(非点源):污染物产生的源点为面,进入环境的方式可为面、线或点,位置不固定,持久性污染物:进入环境不易降解的污染物(如重金属),非持久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容易降解的污染物(如有机物),水体酸碱度:
14、常以pH值为表征,热效应:造成受纳水体的水温变化,按污染性质分,污染源分类,(1)点源调查调查的原则调查的内容a污染源的排放特点。b污染源排放数据。c用排水状况。d废水、污水处理状况。(2)非点源调查调查原则非点源调查内容,6、河流水质采样,(1)取样断面的布设在调查范围的两端、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水域及重点保护对象附近的水域、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如支流汇入处等)、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等)、重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取样断面。还应适当考虑拟进行水质预测的地点。在建设项目拟建排污口上游500m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2)取样断面上取样点的布设断面上取样
15、垂线的确定。断面上取样垂线设置的主要依据为河宽。当河流断面形状为矩形或相近于矩形时,可按下列方法布设取样垂线。小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大河、中河:河宽小于50m者,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1/3水面宽处,设一条取样垂线(垂线应设在明显水流处),共设两条取样垂线;河宽大于50m者,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及距两岸不小于5m,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即共设三条取样垂线。,特大河(例如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淮河、松花江、海河等):由于河流较宽,取样断面上的取样垂线数应适当增加,而且主流线两侧的垂线数目不必相等,拟设有排污口的一侧可以多一些。如断面形状十分不规则时,应结合主
16、流线的位置,适当调整取样垂线的位置和数目。,垂线上取样点的确定。垂线上取样点设置的主要依据为水深。在一条垂线上,水深大于5m,在水面下0.5m处及在距河底0.5m处,各取样一个;水深为1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取一个样;在水深不足1m时,取样点距水面不应小于0.3m,距河底也不应小于0.3m。(3)取样方式,7、河口水质的取样,取样断面布设原则当排污口拟建于河口感潮段内时,其上游需要设置取样断面的数目与位置,应根据感潮段的实际情况决定,其下游取样断面的布设原则与河流相同。取样断面上取样点的布设和采样方式同前述的河流部分。,8、湖泊、水库水质取样,(1)取样位置的布设原则、方法和数目。大、中
17、型湖泊、水库。小型湖泊、水库。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50000m3/d时:各级评价每0.51.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2)取样位置上取样点的布设。,三、水环境现状评价方法,1、评价方法常采用单项指数法,推荐采用标准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1)一般水质因子(随水质浓度增加而水质变差的水质因子):(2)特殊水质因子:,DO溶解氧,当DOjDos当DOjDOs,pH值两端有限值,水质影响不同,当pHj7.0SpH,j=(7.0-pHj)/(7.0-pHsd)当pHj7.0SpH,j=(pHj-7.0)/(pHsu-7.0),第四节 环境噪声现状调查与评价,二、环境噪声现状评价量环境噪声的评价量为等
18、效连续A声级(LAeq);较高声级的突发噪声评价量还应增加最大A声级(LAmax)及噪声持续时间;机场飞机噪声的现状评价量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WECPNL)。,现将主要环境噪声现状评价量的含义和应用介绍如下:,1、A声级LA和最大A声级LAmax2、等效连续A声级LAeq或Leq等效连续A声级的数学表示:3、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WECPN或WECPNL,三、环境噪声现状测量,2、噪声源噪声的测量3、环境噪声现状测量要求(1)测量量(2)测量时段(3)测量记录内容,四、环境噪声现状评价方法,环境噪声现状评价包括噪声源现状评价和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其评价方法是对照相关标准评价达标或超标情
19、况并分析其原因,同时评价受到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情况。(1)对于噪声源现状评价,应当评价在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噪声特性、进行主要噪声源分析等。,(2)对于环境噪声现状评价应当就现有噪声敏感区、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噪声功能区的划分情况等,评价范围内环境噪声现状;各边界噪声级、超标状况及主要噪声源分析,并说明受影响的人口分布。(3)环境噪声现状评价结果应当用表格和图示来表达清楚。说明主要噪声源位置、各边界点和环境敏感目标点位置,给出距离和地面高差。对于改扩建飞机场,需要绘制现状WECPNL的等声级线图,说明周围敏感目标受不同声级影响情况。,五、典型工程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方
20、法,1、工矿企业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2、公路、铁路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第五节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生态环境现状调查2、调查方法(1)收集现有资料。,(2)收集各级政府部门有关土地利用、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珍稀和濒危物种保护的规划或规定、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规划及国内国际确认的有特殊意义的栖息地和珍稀、濒危物种等资料,并收集国际有关规定等资料。(3)野外调查。(4)收集遥感资料,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并进行野外定位验证(“3S”技术)。(5)访问专家。(6)采取定位或半定位观测。,三、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3、植物的样方调查和物种重要值,1、法规确定的保护目标分类管理名录
21、中环境敏感区包括以下区域(1)需特殊保护地区:(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3)社会关注区:此外,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区亦应视为环境敏感区。,第四章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第二节 环境影响识别方法一、清单法清单法又称为核查表法。(1)简单型清单(2)描述型清单(3)分级型清单 二、矩阵法三、其他识别方法,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方法,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方法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根据拟建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大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即待评价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筛选。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P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
22、物;列入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物,亦应将其作为评价因子。,二、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方法(1)常规水质参数。(2)特殊水质参数。(3)其他方面的参数。,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一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常用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各种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下的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和清除等物理、化学机制。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前提是必须掌握评价区域内的污染源源强、排放方式和布局等有关污染排放的参数,同时还需掌握评价区域内大气传输与扩散规律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一般为:,(1)确定预测因子;(2)确定预测范围及计算点;(3)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4
23、)气象条件计算清单;(5)地形数据计算清单;(6)设定预测情景;(7)选择预测模式;(8)确定相关的计算参数;(9)进行环境质量预测与评价。,一、确定预测因子二、确定预测范围及计算点三、污染源计算清单(预测模式中污染源的基础资料)四、气象条件计算清单(预测模式中气象条件的基础资料),五、地形数据计算清单(预测模式中地形条件的基础资料)六、设定预测情景 七、选择预测模式 八、确定相关的计算参数(预测模式中其他参数的基础资料),第二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与应用分析,导则中推荐的高斯扩散模式适合模拟平坦地区定场情况下连续排放污染源浓度分布,常用扩散模式:有风(距地面10m高处平均风速U101.5m
24、/s),小风(1.5m/sU100.5m/s)和静风(U100.5m/s)扩散模式;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污染物扩散模式;短期(小时平均和日均)浓度和长期(年均)浓度扩散模式;点源、面源、线源和体源等扩散模式。,一、有风点源正态烟羽扩散模式,有风点源扩散模式是高斯烟羽扩散模式,适于地面10m高处的平均风速1.5m/s,平坦地形,气态污染物,粒径15m的污染物,在模拟的单元时间里风向、风速、稳定度基本不变,污染物通过某种装置排放。在使用有风点源扩散模式时,需要调查污染源资料和气象资料。污染源的资料包括位置、源强以及排放方式,气象资料包括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1)以排气筒地面位置为原点,
25、下风向地面任一点(X,Y)的浓度c(mg/m3),可按下式计算:,在一、二级评价项目中,k=4;三级评价项目,k=0,此时(2)污染源下风向地面轴线浓度公式为:,(3)排气筒下风向的最大地面浓度cm(mg/m3)及其距排气筒的距离Xm(m),建议按下式计算:,式中,,二、小风和静风点源扩散模式,以排气筒地面位置为原点,平均风向为X轴,地面任一点(X,Y)浓度cL(mg/m3)建议按下式计算:,式中,和G按下式计算:,四、熏烟模式,晴朗夜间,由于下热面的辐射冷却形成贴地逆温层,日出后,地面受太阳照射增温,逆温层自下而上逐渐消失,转变为中性或不稳定层结,原滞留在逆温层内的污染物向下蔓延,地面形成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影响评价 工程分析 工程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78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