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元件埋设及保护.ppt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元件埋设及保护.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元件埋设及保护.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石武铁路客运专线湖北段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元件埋设及保护中科院石武客专湖北段沉降变形评估项目部2009年9月,一、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 三、观测元件的埋设与保护 四、沉降变形测量技术要求,提 纲,1 路基1.1 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 1.2 路基基底沉降观测1.3 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改良土路基)2 桥梁 2.1 桥各墩、台基础沉降2.2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一、沉降变形观测内容,3 涵洞1.1 涵洞基础沉降 1.2 洞顶路基沉降4 隧道 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址区段沉降5 过渡段路桥、路隧、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一、沉降变形观测内容,二、线下结构
2、沉降变形观测,1 路基 1.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2)路基面和地基沉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3)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 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观测断面。(4)测点及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1.2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
3、设置及元件布设 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分以下几种布设形式:,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1)路堤填高3m,且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1)路堤填高3m,且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低路堤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设示意图,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2)路堤下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及路堤填高3m、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高路堤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设示意图,(2)路堤下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及路堤填高3m、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
4、,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改良土路堤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设示意图,(2)路堤下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及路堤填高3m、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3)路堤加载预压地段 路基面沉降观测在路提填筑到基床底层表面后,在基床底层表面两侧设观测桩,在路基面中间设沉降板后,加载预压进行沉降观测。待预压卸除基床表层填筑后,在路基面两侧及线路中心设置沉降观测桩。,加载预压路堤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设示意图,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4)土质路堑地段 土质路堑(含基岩全风化层)一般地段只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2-3个/断面,断面间距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间距100m。,路堑地段沉降观测剖
5、面元件布设示意图,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4)土质路堑地段 当地基地层为红黏土、膨胀土时,同时在换填底面埋设单点沉降计观测地基沉降或隆起情况。,膨胀土路堑地段沉降观测剖面元件布设示意图,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1.3 观测频次,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1.5 轨道铺设后沉降观测点的移设及观测频次,路基沉降观测点移设示意图,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1.5 轨道铺设后沉降观测点的移设及观测频次(2)观测断面间距及频次 一般地段间距为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间距可为100m;桥路、隧路过渡段在原不同结构物起点及距起点520m内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涵洞顶及两侧5
6、20m内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在过渡段原设点断面处设置观测点。路基及过渡段沉降观测在评估期内,且观测期大于3个月的,每月一次。轨道铺设期间:支承层铺设前后各一次;道床板铺设前后各一次;轨道铺设前后各一次。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第312个月,1次/3个月,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2 桥涵2.1 观测数量(1)桥梁变形观测应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梁体徐变上拱变形为主,涵洞除应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外,尚应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2)桥梁变形观测应逐跨、逐墩(台)布置测点,涵洞应逐个布置。岩石地基、嵌岩桩基础的桥涵可选择典型墩(台)、涵进行观测。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
7、稳定、大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徐变变形观测可每30孔选择1孔进行;其余桥梁变形观测应逐跨、逐墩(台)布置测点,涵洞应逐个布置。(3)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不应少于60天,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2.2 观测点布置(1)桥梁墩台沉降 墩台观测点位一般布置在墩台的承台四个角位上,如承台埋设在地面下较深,则在墩、台身施工完成后再将观测桩移设到离地0.5m的墩、台身两侧各设一个观测点继续进行观测。,墩台沉降观测点布置图,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2)梁体徐变预
8、应力混凝土梁 梁徐变上拱变形观测点设置在箱梁四个支点和跨中截面两侧腹板梁顶处,每孔梁的测点数应不少于6个,测点布置见图。,预应力简支梁梁体变形观测点布置,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2)梁体徐变连续梁或大跨度梁 梁体变形观测点设置在连续梁或大跨度梁的四个支点和1/4处、1/2、3/4截面两侧腹板梁顶处,每跨梁的测点数应不少于10个(含4个支点处)。对于跨度大于80m的连续梁或大跨度梁,观测点应适当加密。,连续梁或大跨度梁观测点布置,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3)涵洞每个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布设在涵洞边墙两侧帽石顶上,每个涵洞测点数不少于4个。若在涵顶填土,且涵洞较长,在涵顶埋设表面桩和沉降
9、板,具体布设可参考路基布设方案,涵洞测点布置,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2.3 观测频次(1)墩台沉降观测,开始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视两次观测沉降量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具体要求见下表。,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2)预应力混凝土及连续梁或大跨度梁的徐变上拱观测频次见下表,预应力混凝土梁体竖向变形观测频次,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2)预应力混凝土及连续梁或大跨度梁的徐变上拱观测频次见下表,连续梁或大跨度梁体竖向变形观测频次,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3)涵洞观测频次,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2.4 铺轨后沉降
10、观测点的移设及观测频次(1)桥墩台、涵洞帽石上沉降观测点一般不移设,原点继续观测。(2)桥的徐变观测点设置 由于无碴轨道铺设和桥梁防水层、保护层施做,原观测点被覆盖需移设的,移设分两步:第一步,将原设在腹板顶的徐变观测点临时转移到同一断面的防撞墙顶,防水层、保护层施工前后各测一次;第二步,桥面保护层施做后,在距防撞墙内侧500mm处保护层上设徐变观测点。观测点采用1520、L=70mm且上端为圆头的不锈钢件埋(植)入保护层内,上端露出保护层3mm,并在设点处相应防撞墙内侧下端标注红色“”标记。,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3)桥墩台沉降及梁的徐变观测频次轨道铺设前:1次/1周;桥面附属设施施做
11、前后各观测一次;桥面防水层、保护层施做前后各一次。轨道铺设期间:1次/2天,道床板铺设前后各一次;轨道铺设前后各一次。轨道铺设后:第13个月,1次/月;第412个月,1次/3个月;第1324个月,1次/6个月,徐变观测点移设位置示意图,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3 隧道3.1 观测断面的布设(1)一般情况下,级围岩每400m、级围岩每300m、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2)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3)隧底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两侧水沟电缆槽未施工前,宜设置在
12、距隧底填充层顶面70-80cm位置,施做后,最后移设到距盖板顶面以上50cm)。,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隧道断面测点布置示意图,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3.2 观测频次,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3.3 铺轨后沉降观测点的移设及观测频次(1)沉降观测点设置 隧道内原设在两侧边墙处的沉降观测点,如在电缆沟槽顶面以上,则观测点不变;如在电缆沟槽顶面以下,观测点应移设在隧道边墙电缆沟槽顶面以上。(2)沉降观测频次 轨道铺设前后各测一次;无碴轨道铺设后3个月内,1次/2周。,二、线下结构沉降变形观测,4 过渡段(1)过渡段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观测期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沉降 变形 观测 方案 元件 埋设 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76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