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系统与仿真概述.ppt
《机电系统与仿真概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系统与仿真概述.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机电系统动态仿真,天津工业大学机电系主讲教师:刘 欣 2011年2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机电系统相关技术以及仿真建模方法;掌握当前流行的演算式MATLAB语言的基本知识,结合所学课程机械控制工程和机电传动控制基础,学会运用程序和建模语言进行机电系统仿真和辅助设计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较好的基础。,课程任务,学时安排与考试形式总学时:30(其中上机学时10)考试方式:笔试70%+上课10%+上机 10%+作业10%,机电系统相关技术与仿真技术概述MATLAB语言基础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的数值积分方法运用仿真工具对系统进行数学描述建模和分析SIMULINK仿真基础机电
2、系统动态仿真实例,教学内容,参考书目,机电系统动态仿真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刘白雁系统仿真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6 彭晓源机电系统仿真与设计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6 张立勋等基于MATLAB/simulink的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薛定宇 控制系统MATLAB计算及仿真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黄忠霖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薛定宇等,第一讲 机电系统与仿真概述,Mechatronics=Mechanics+Electronics 机械电子学=机械学+电子学,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
3、、控制技术等在系统工程基础上有机地加以综合,以实现整个系统最佳化的一门新科学技术。,1.机电一体化技术,1.1 共性关键技术,1.精密机械技术 与传统的机械产品的区别:机械结构更简单、机械功能更强、性能更优越。现代机械要求具有更新颖的结构、更小的体积、更轻的重量,还要求精度更高、刚度更大、动态性能更好。,2.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交换、存取、运算、判断和决策,实现信息处理的工具是计算机,因此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的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技术等。,3.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范围很广,机电系统设计在基本控制理论指导下,对具体控
4、制装置或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对设计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和现场调试,最后使研制的系统可靠地投入运行。控制系统是指由被控对象和控制装置所构成的,能够对被控对象的工作状态进行调节、使之具有一定的状态和性能的系统。,4.检测传感技术 传感与检测装置是系统的感受器官,它与信息系统的输入端相连并将检测到的信息输送到信息处理部分。传感与检测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它的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传感与检测的关键元件是传感器。,5.伺服驱动技术 伺服驱动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驱动装置,由微型计算机通过接口与这些传动装置相连接,控制它们的运动,带动工作机械作回转、直线以及其他各种复杂的运动
5、。驱动装置主要指各种电动机的驱动电源电路。,6.系统总体技术 是一种从整体目标出发,用系统的观点和全局角度,把功能和技术方案组成方案组进行分析、评价和优选的综合应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解决的是系统的性能优化问题和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问题,即使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能和可靠性很好,但如果整个系统不能很好协调,系统也很难正常运行。,1.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色,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机电技术的区别:传统机电技术的操作控制主要通过具有电磁特性的各种电器来实现,在设计中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彼此间的内在联系;机械本体和电气驱动界限分明,整个装置是刚性的,不涉及软件和计算机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在设
6、计过程中强调机械部件和电器部件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整个装置在计算机控制下具有一定的智能性。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并行工程的区别: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检测技术在设计和制造阶段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十分注意机械和其他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并行工程将上述各种技术尽量在各自范围内齐头并进,只在不同技术内部进行设计制造,最后通过简单叠加完成整体装置。,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区别:自动控制技术的侧重点是讨论控制原理、控制规律、分析方法和自动系统的构造等。机电一体化技术将自动控制原理及方法作为重要支撑技术,将自控部件作为重要控制部件应用自控原理和方法,对机电一体化装置
7、进行系统分析和性能测算。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区别:机电一体化技术只是将计算机作为核心部件应用,目的是提高和改善系统性能。计算机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仅仅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一部分,它还可以在办公、管理及图像处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的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而不是计算机应用本身。,1.3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1).20世纪60年代前为第一阶段,“萌芽阶段”工程师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机械产品和电子技术相结合,以提高机械产品的性能。但是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相对落后,使得机械与电子的结合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2).70年代到80年代为第二阶段,“蓬勃发展阶段”计算机技术、控制
8、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3).90年代后期开始为第三阶段,“智能化阶段”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1.4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7),智能化: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
9、方向。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和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主要体现在诊断过程的智能化,人机接口的智能化,加工过程的智能化。模块化: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由于利益冲突,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模块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
10、好的前程。,网络化: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微型化: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
11、,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绿色化: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人格化: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 情感 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化: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之二是通信功能大大加强。,机电系统:机械系统与微电子系统,特别是与微处理器或微机有机结合,
12、从而赋予新的功能和性能的一种新产品。,应用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相结合的这些技术的机械电子装置(产品),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2.机电系统,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入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系统)特点:是机械工程、电子学和智能控制算法在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协同整合。,2.1 机电系统的特点,两个系统论 物理系统和控制系统。物理系统包括各种驱动装置、执行机构、传感器;控制系统包括软、硬件。三环论,2.2 基本组成要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电 系统 仿真 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74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