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导则.docx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导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导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工作的术语、程序、内容和方法等一般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地震灾区紧急应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0352-2013GB/T 40112-2021GB 50011-2010DZ/T 0220-2006DZ/T 0261-2014DZ/T 0284-2015SL/T 450-2021DB/T 74-201
2、8地震灾情应急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地质灾害排查规范堰塞湖风险等级划分与应急处置技术规范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地震地质灾害T/CAGHP018-2018地质灾害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监测技术规程(试行)T/CAGHP2018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技术指南(试行)T/CAGHP030-2018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技术指南(试行)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1 1地震次生地质灾害geohazardstriggeredbyearthquake在地震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者破坏所引起的灾害。来源:DB/T74-2018,定义3.
3、1应急处置emergencydisposal地震发生后,采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开展灾(险)情快速研判,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应急监测、排危除险及临时避险安置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工作。2 3情景研孚IJscenarioanalysis分析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及其发展趋势。应急排查emergencyinvestigation针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灾(险)情而采取的紧急获取其相关信息的过程。来源:T/CAGHP030-2018,定义3.3,有修改重点调查keypointsurvey在应急响应行动中,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等重点区域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活动。应急监测emergencymonitor
4、ing采用相关监测技术方法、仪器设备快速获取突发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发展过程动态信息的技术工作。来源:T/CAGHP2018,定义3.2,有修改简易监测simplemonitoring借助于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量测方法,主要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工作。排危除险eliminatedangers通过应急处置措施,消除或降低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的活动。选址评估siteevaluation震后应急阶段,选择地质安全区域作为避险安置场所而开展的现场踏勘、地质测绘、分析评估等活动。4总则41目标地震发生后,在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复杂场景下,通过灾(险)情快速研判,紧急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
5、查、应急监测与排危除险及临时避险安置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应急处置工作,努力实现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的有序、有力、有效管控,为现场抢险救援和避险安置提供技术支撑。4,原则4.2.1安全性原则。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保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科学、有序开展次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4.2.2时效性原则。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风险区、风险点确定后,应第一时间启动动态应急排查,及时落实应急处置措施。4. 2.3优先处置原则。按照轻重缓急,优先对造成人员伤亡或威胁县城、场镇、人口聚集区及重要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开展应急处置。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包含情景研判、应急排查、应急监测、排危
6、除险及场地选址等工作内容,具体工作任务见图1。图1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任务图5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情景研判K1一般规定根据区域灾害特点,结合区域地质环境条件,选择合理的研判模型和参数,以保证研判结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震后第一时间启动次生地质灾害情景研判,快速判定地震作用下地质灾害不同风险级别的区(点)范围,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55研判方法及技术要求5. 2.1资料收集5. 2.1.1基础资料。包含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居民地、土地利用、交通、通讯、人口、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数据,活动构造数据、最新中国地震动区划图及遥感数据。5. 2.1.2震情数据。包含地震三要素、地震动参数、地震破
7、裂过程、余震信息等数据。5. 2.1.3实时数据。包括次生地质灾害导致的人员死亡、受伤、失踪、建筑物破坏,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破坏,重大工程破坏信息,灾区气象及其他现场监测数据。5. 2.1.4工程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质图、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地形图、水文地质图等。5. 2.2情景研判内容研判内容包括地震灾区范围及等级,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及灾(险)情等级,重大地质灾害风险和影响范围等。5. 2.3情景研判方法5. 2.3.1地震影响场信息收集。收集地震部门的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报告、地震动强度预测等资料,初步了解地震灾区范围、等级及地震影响场。5. 2.3.2次生地质灾害类型
8、研判。根据地震影响场,结合灾区地质灾害孕灾条件、水文条件、天气条件,经验估计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山区多发,地面塌陷在岩溶区、采矿区等地多发。5. 2.3.3次生地质灾害发生区域情景研判a)参照GB/T30352-2013中10.3的描述,根据地震影响场和地形地貌,经验估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将影响场VI度及以上区域的高陡边(岸)坡等划定为崩塌可能发育区域。将影响场Vffl度及以上区域划为地震地质灾害普遍发育区域,其中地形陡峭的山区峡谷地带划定为可能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并出现堰塞湖及发震断裂露头的区域。b)根据主震震级、余震分布、发震断裂性质等信息,参考自然资源部门地质灾害风险性区划图,初步确定
9、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区域。5. 2.3.4区域地震滑坡位移研判。可采用Newmark累计位移等模型评估VI度及以上影响场的地震滑坡危险性,研判区域地震滑坡位移与分布,初步确定特大型、大型滑坡的位置和范围。5. 2.3.5次生地质灾害灾情预评估。根据震区次生地质灾害初步研判结果,结合人口、建筑、交通等数据,预评估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建(构)筑物破坏、生命线工程破坏等情况。5. 2.3.6重大地质灾害体情景研判a)依据灾(险)情速报信息,结合遥感数据和现场监测数据,初步评估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体的规模、影响范围。b)依据震情雨情水情预测预报情况,结合地质环境等基础数据,评估产生泥
10、石流等二次地质灾害风险和影响范围。c)根据特大型、大型滑坡位置和范围的研判结果,结XX文条件、灾前、灾后遥感数据,动态研判堰塞湖的影响范围,若存在堰塞河道情景,应按SL4502021堰塞湖风险等级划分标准、SUT450-2021堰塞湖风险等级划分与应急处置技术规范等的规定,预测堰塞湖坝体溃决风险。5. 2.3.7次生地质灾害灾(险)情等级研判。综合次生地质灾害破坏程度研判结果及灾情上报信息,初步评估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研判次生地质灾害灾(险)情等级。5. 2.4情景研判时限及要求a)震后Ih产出地震影响场、地震灾区范围内发生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及区域地震滑坡位移评估图。b)震后2h产
11、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区域及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建筑物破坏、生命线工程破坏等情况。c)震后6h产出特大型、大型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灾害风险和影响范围。d)震后8h产出次生地质灾害灾(险)情等级。6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排查6. 1一般规定6.1.1 应遵循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则,重点针对威胁人口聚居区、已经及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地段开展。6.1.2 包括全面排查和重点调查两种方式。全面排查震区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重点调查存在人员伤亡、危害性较大和影响抗震救灾行动安全的次生地质灾害。6.1.3 依托当地群测群防体系,根据群众报灾或主管部门提供的地质灾害隐患信息,由
12、专业技术力量实地核查。AO排查范围6.2.1根据地震灾(险)情快速评估结果,对地震极重灾区、严重灾区和较重灾区开展全面排查,一般灾区结合灾情险情速报开展定向单点重点调查。6.2.2人口聚居区(城镇、村庄、学校、医院、集市、厂矿、旅游区等)、水利水电工程、重大工程建设区、交通干线等重点区段。6.2.3抢险救援生命通道、抢险救援队伍驻扎区和拟选定的避险安置区。61排查方法及技术要求6.3.1资料收集6.3.1.1工程地质测绘资料。包括遥感图像、地形图、水文地质图等。6.3.1.2地质灾害调查、勘查资料。包括地质灾害调(排、详)查及风险调查评价报告,地质灾害勘查及工程治理设计报告等。6.3.1.3社
13、会、交通等其他有关资料。包括人口、重大工程、交通设施、水利设施、生活设施、通信设施等基本分布状况。6.3.2排查内容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册隐患点、已销号隐患点、新增隐患点)的变化情况,核查室内遥感解译隐患点、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复核已有治理工程、已有监测设备运行情况等。6.3.3工作方法6.3.3.1根据已知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和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速报情况,结合抗震救灾需求,宜以乡(镇、街道)为单元整体部署。6.3.3.2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主要以遥感解译、现场排查及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6.3,3.3对地震灾区,宜利用高分辨率的光学影像、机载LiDAR、InSAR技术和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对灾区
14、进行区域性、扫面性的排查,识别地质灾害隐患点,生成无人机影像图,查明区内次生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特征及地表变形破坏迹象乃至岩体结构等。全面掌握次生地质灾害点的现状、特征等。6.3.3.4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能快速获取应急所需信息的方法,开展地质灾害隐患人工地面排查,评估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现状,分析形变趋势。6.3.3.5在专业技术人员排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重大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核查,对危险性大的隐患点进一步调查论证。6.3.3.6完善已有群测群防体系,组织群测群防员对震后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对宏观变形做出判断并及时报告,如先期的群测群防系统
15、已经瘫痪,可指定志愿者或抢险救灾人员临时担任群测群防员,针对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应建立新的群测群防体系。6.3.3.7人工地面排查,宜采用己完成的卫星遥感排查或航空遥感详查成果为地质灾害调查基础图件,且以1:50000或更高精度地形图作为野外工作手图。已建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平台的地区,可依据平台地质灾害(隐患)数据开展地面排查。6.3.3.8地质灾害隐患人工地面排查参考DZTT0261-2014填写野外排查记录表。6.3.3.9每日填写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信息汇总表,当日移交给主管部门。6.3.4技术要求6.3.4.1地质灾害隐患点a)分析地震区地表破裂带的走向、范围,地震破裂带的几何形态
16、及参数,震裂山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分析地表破裂、震裂山体对地质灾害的影响。b)核查地表裂缝扩展情况,访问记录地震作用伴生的地表裂缝扩展现象,分析地质灾害隐患可能的变形趋势。c)初步查明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类型、位置、规模及发育特征,分析可能加剧隐患发展的因素,研判隐患点的稳定性,并初步判定其活动性等级,判定依据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划定(更新)危险性范围。d)调查堰塞湖形成后上游可能形成的淹没区范围及危害,溃决后可能对下游造成的危害及上下游水位升降可能导致的新增崩塌、滑坡等特征及规模,评估溃决次生灾害风险。e)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近期发生时间及主要诱发因素,调查统计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及财产损失,并判
17、定灾情等级,灾情分级对应指标见表1。表1灾情分级表灾情分级死亡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小型死亡人数V3直接经济损失V100中型3W死亡人数VlO100直接经济损失V500大型10死亡人数V30500直接经济损失VlO(X)特大型死亡人数230直接经济损失ooo注:两个对应指标任取其一,从其高f)核查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和威胁对象的变化情况,包括分散农户、聚居区、场镇、县城、公路等,统计威胁户数、人数及财产,并判定险情等级,险情分级对应指标见表2。表2险情分级表险情分破受威胁人数(人)受威胁财产(万元)小型受威胁人数VlOo受威胁财产V500中型100受威胁人数V500500受威胁财产V500
18、0大型5003受威胁人数VIoOo500OW受威胁财产VloOOo特大型受威胁人数ooo受威胁财产NlOOOo注:两个对应指标任取其一,从其高。g)提出避险转移、群测群防、排危除险等应急防治措施建议,初步估算防治费用,明确防灾紧迫程度情况。h)结合室内遥感解译成果,复核遥感解译情况,核实隐患点管辖范围,向交通、水利等其他行业管理部门移交情况。i)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还应核实前期采取防灾措施,并查明隐患点变形加剧迹象情况。j)已销号地灾隐患点应进一步收集销号原因及时间,分析前期采取防灾措施。k)每日填写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信息汇总表,包括新增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表见附录B、在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表见附录C、
19、已销号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表见附录Do6.3.4.2遥感解译点a)结合室内遥感解译成果,核查室内解译点存在的变形情况。b)复核遥感解译隐患点的类型、威胁对象,具有的高位远程特征,填写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复核表见附录E。6.3.4.3地质灾害高风险区a)结合已有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成果,针对地震区地质灾害高风险区,核查有人居住斜坡变形情况,调查地质灾害危险源,明确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圈定失稳及影响范围。b)调查可能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财产等基本信息,复核地质灾害风险等级。6.3.4.4已有防治工程a)收集防治工程基础信息,包括隐患点名称、灾种、位置、防治工程类型及相关承建单位,查看防治工程进度状态等,
20、修正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台账。b)调查地震对防治工程造成的变形破坏情况,评估其受损情况及受损值。c)评估工程治理措施震后防治功能,判断防治工程的安全状况、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判断标准见表3,填写防治工程现场复核表见附录F。d)提出是否需要加固维护、补充治理、重新治理及投资费用估算等处置建议。表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参照标准级别分级说明安全(好)无安全隐患整改意见,工程最大位移量在设计允许最大位移量范围内,现场复核工程完好无损,目前无安全隐患。基本安全(较好)提出的安全隐患整改基本到位,工程最大位移量在设计允许最大位移量范围内,现场复核工程基本完好无损,目前基本无安全隐患。不安全(一
21、般)提出的安全隐患未整改到位,工程最大位移量超过设计允许最大位移量,现场复核工程损坏或危险区范围扩大或新增保护对象范围扩大,存在安全隐患。6.3.4.5已有监测设备a)收集监测设备基础信息,包括隐患点名称、灾种、位置、监测类型及相关承建单位,查看监测工程进度状态等。b)调查地震对监测设备造成的变形破坏情况,评估其受损情况及受损值。c)评估监测设备震后防治功能,判断其互联互通情况,填写监测设备现场复核表见附录G。d)提出是否需要加固维护、补充监测及投资费用估算等处置建议。7避险安置场地选址评估71一般规定7.1.1 依据地质灾害排查结果,避险安置场地应选择不受地质灾害、洪水(山洪)、活动断裂带、
22、工业危险源等影响的安全区域。7.1.2 优先选择易于搭建临时帐篷和易于进行救灾活动的安全区域,以便为避险安置场地创造良好的防火、治安、卫生和防疫条件。7.1.3 应远离抗震不利地段选择地势较高、地形较平整的用地作为避险安置场地。7.1.4 应当占用废弃地、空旷地,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农田,并避免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脆弱区域造成破坏。7.1.5 应当选在交通条件便利、方便受灾群众接受救援物资、集中救治和生活的区域。7,调查内容及选址评估7.1.6 2.1调查内容7.2.1.1明确安置场地所在位置,调查避险安置场地面积,需要安置户数与安置人数。7.2.1.2调查避险安置场地地质环
23、境条件,包括地貌、斜坡结构、斜坡形态及地基类型,调查地基土土体岩性、厚度、结构、密实程度等。拟选场地地形应相对平坦,地基土较均匀。7.2.1.3避险安置场地应不受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和洪水(山洪)影响与危害,确保场所地质环境安全。对地质安全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划分见表4。7.2.1.4调查威胁避险安置场地邻近地质灾害类型、分布情况。表4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地段类别地质、地形、地貌场地选择有利地段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场地土等应作为避险安置场地选址重点考虑范围不利地段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次生 地质灾害 应急 处置 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64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