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自投原理及要求.ppt
《备自投原理及要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自投原理及要求.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备自投原理,河南省电力公司信阳供电公司 刘承惠,主要内容,什么是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备自投装置应满足哪些基本要求?分段自投原理。备用电源自动投入条件。运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什么是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是当工作电源因故障断开以后,能自动而迅速地将备用电源投入到工作或将用户切换到备用电源上去,从而使用户不至于被停电的一种自动装置,简称备自投装置。,一.什么是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二、备自投装置应满足哪些基本要求?,1、工作电源断开后,备用电源才能投入;2、备自投装置投入备用电源断路器必须经过延时,延时时限应大于最长的外部故障切除时间.3、在手动跳开工作电源时,备自
2、投不应动作。4、应具备闭锁备自投装置的逻辑功能,以防止备用电源投到故障的元件上,造成事故扩大的严重后果。,5、备用电源无压时,BZT不应动作;6、BZT在电压互感器(PT)二次熔断器熔断时不应误动,故应设置PT短线告警;7、BZT只能动作一次,防止系统受到多次冲击而扩大事故;,二、备自投装置应满足哪些基本要求?,三、备自投原理,1、备自投的主要形式有:桥备投、分段备投、母联备投、线路备投、变压器备投。,三、备自投原理,1、备自投的主要形式有:(1)若正常运行时,一台主变带两段母线并列运行,另一台主变作为明备用,采用进线(变压器)备自投;若正常运行时,两段母线分列运行,每台主变各带一段母线,两段
3、母线互为暗备用,采用分段备自投。(2)若正常运行时,一条进线带两段母线并列运行,另一条进线作为明备用。采用进线备自投;若正常运行时,每条进线各带一段母线,两条进线互为暗备用,采用分段备自投。,2、模拟量输入外部电流及电压输入经隔离互感器隔离变换后,由低通滤波器输入模数变换器。,三、备自投原理,2、模拟量输入Ia、Ib、Ic 为过流保护用模拟量输入,I1、I2 为两进线一相电流,用于防止PT 断线时装置误起动。UA1、UB1、UC1 为母电压输入,UA2、UB2、UC2 为母电压输入。装置引入二段母线电压,用于有压、无压判别,每个进线开关各引入一相电流,是为了防止PT 三相断线后造成分段开关误投
4、,也是为了更好地确认进线开关已跳开。,三、备自投原理,3、开关量输入装置引入1DL,2DL 开关位置接点(TWJ),加上装置自带操作回路产生的分段开关位置接点(TWJ),用于系统运行方式判别,自投准备及自投动作。装置将1DL 和2DL 的KKJ 串连后接入KKJ 闭锁备投开入(端子313)用作给备自投放电,另外还引入一个闭锁备自投输入接点(端子312)。,三、备自投原理,三、备自投原理,4、开关量输入,三、备自投原理,5、1DL,2DL跳闸操作回路,当装置工作在方式1、2 时,1DL、2DL 在合位,3DL 在分位。301302:跳进线1 开关出口;303304:跳进线2 开关出口。,三、备自
5、投原理,端子401402 为装置事故总信号(推事故画面)。端子418420 为位置信号输出。端子404 为控制直流电源正,端子411 为控制直端子412415 为远动信号,当开关柜保护单元与监控单元必须独立配置时与监控单元的遥信单元相接口,用来反映保护测控装置的基本运行情况,分别为:装置报警(包括直流消失),保护动作,控制回路断线。,6、信号回路,分段(桥)开关自投(方式3、方式4)当两段母线分列运行时,装置选择分段(桥)开关自投方案。充电条件:1)母、母均三相有压;2)1DL、2DL 在合位,3DL 在分位。经备自投充电时间后充电完成。方式3-母失压:放电条件:1)3DL 在合位经短延时;2
6、)、母均无压(三线电压均小于Uwyqd),延时15S;3)本装置没有跳闸出口时,手跳1DL 或2DL(KKJ1 或KKJ2 变为0)(本条件可由用户退出,即“手跳不闭锁备自投”控制字整为1);4)引至闭锁方式3 自投和自投总闭锁开入的外部闭锁信号;5)1DL,2DL,3DL 的TWJ 异常;使用本装置的分段操作回路时,控制回路断线,弹簧未储能(合闸压力异常);6)1DL、1DLF 开关拒跳;7)整定控制字或软压板不允许母失压分段自投;动作过程:当充电完成后,母无压(三线电压均小于无压起动定值)、I1 无流,母有压起动,经Tt3 延时后,两对电源1 跳闸接点动作跳开1DL、母需要联切的开关。确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原理 要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61770.html